刘景洋,乔琦,昌亮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北京 100120)
我国各省市报废汽车量预测
刘景洋1,乔琦1,昌亮2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北京 100120)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为12年;根据各省市1998—2008年汽车新增消费量统计数据,推测得到2010—2020年各省市汽车报废量;分析了报废汽车中载货车、客车和轿车结构特征和报废汽车东、中、西部区域分布特征。
报废汽车;表观消费量;报废量;使用年限
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随着我国汽车消费量的持续增长,报废汽车数量也将持续增长。因汽车含有多种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将报废汽车拆解及资源化作为废旧物资的重要来源[1-5]。随着我国报废汽车量的增加,报废汽车资源回收及报废汽车管理对我国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报废汽车的合理预测,对我国报废汽车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政策的制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目前对汽车产量和保有量预测的方法很多[6-13],但对汽车报废量预测的方法较少。金晓红等[14]利用系统动态学方法建立了汽车报废系统流图和汽车报废系统数学模型,对我国汽车报废量进行了仿真预测。但对于我国各省市报废汽车量尚未见文献报道。以下根据各省市汽车表观消费量数据,通过汽车消费结构计算得到的汽车报废年限,推测我国各省市报废汽车量。
汽车分为载货车、客车和轿车3类,各类汽车的使用年限不同。研究中需对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进行分析。在此,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载货车、客车和轿车保有量数据,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
计算公式如下:
t载货车——载货车理论使用年限,年;
t客车——客车理论使用年限,年;
t轿车——轿车理论使用年限,年;
根据我国《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及报废汽车以旧换新中新调整的各种机动车报废年限规定,重、中、轻型载货车使用年限为10年,微型载货车使用年限为8年。我国大部分载货车属于重、中、轻型载货车,平均使用年限取10年。营运的各类客车使用年限基本为8年,小、微型客车使用年限为15年。在此,客车、轿车使用年限分别取8年、15年。
因我国汽车出口数据没有分类,难以得到载货车、客车、轿车表观消费量准确数据。依据统计数据测算,我国汽车进出口量占汽车表观消费量比例最高值低于2%,平均值低于1%。在此采用国内汽车产量数据来计算汽车使用年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96—2008年我国载货车、客车、轿车生产量,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1996—2008年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1996—2003年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基本上为11年,2004年因轿车所占比例增加,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延长至12年。根据《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年度报告》,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我国报废汽车实际回收量分别为53万辆、108万辆、170万辆和203万辆。汽车报废增速明显快于相对应的11年或12年前汽车新增量增速,即1996—1999年汽车新增量增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我国出台了汽车下乡、小排量乘用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等,加速了汽车报废速度,呈现集中报废状态,报废汽车量高于常年汽车报废量。表现为2006年和2007年汽车实际回收量低于相应年限汽车新增量,而2008年和2009年汽车实际回收量高于相应年限汽车新增量。
考虑我国城乡差异显著,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等因素,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取12年较为合理。
表1 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变化对照表
在此采用平移法预测我国各省市汽车报废量。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取12年,即根据各省市1998年新增汽车表观消费量推算2010年各省市报废的汽车数量。2010-2020年全国及各省市汽车报废量如表2。
表2 2010—2020年汽车报废量对比表 万辆
由表2可以看出,2010—2020年期间我国汽车报废量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如国家不采取影响汽车消费和报废政策,预计2011年全国汽车报废量将在200万辆左右,与2009年全国汽车报废量持平。
依据表1中载货车、客车和轿车消费结构变化,2004年前汽车消费以载货车和客车为主,2004年开始轿车消费数量超过载货车和客车之和。可以推测2011—2015年,我国报废汽车以载货车和客车为主,2016年以后报废汽车将以轿车为主。
我国2010—2020年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省市)、中部地区(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省)和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省市)汽车报废量对照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东、中、西部汽车报废量均呈增长趋势,但东部地区汽车报废量增速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我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为12年,2010—2020年汽车报废将呈持续增长趋势。2011—2015年,我国报废汽车以载货车和客车为主,2016年以后报废汽车将以轿车为主。2010—2020年汽车报废量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汽车报废量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1] 刘雪飞,刘文阳.报废汽车富集的资源及效益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07):31-33.
[2] 梁恩铭.报废汽车成为再生资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02):42-43.
[3] Peter Dreher,Martin Faulstich,Gabriele Weber-Blaschke.VI.5Recycling of plastic waste,rubber waste and end-oflife cars in Germany[J].Waste Management Series.2004(04):815-863.
[4]Massimiliano Mazzanti,Roberto Zoboli.Economic instruments and induced innovation:The European policies on end-oflife vehicl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2):318-337.
[5]Kuan-chung Chen,Shih-han Huang,I-weiLian.The developmentand prospects of the end-of-life vehicle recycling system in Taiwan[J].Waste Management,2010,30(8):1661-1669.
[6] 田其冲,郑卫国.基于灰色模型的汽车保有量预测[J].电脑与电信,2009(09):60-61.
[7] 韦保仁,八木田浩史.中国汽车保有量及年产量预测模型研究[J].城市车辆,2004(04):21-24.
[8] 程远.我国分地区乘用车市场分析及预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7.
[9] 古继宝,亓芳芳,吴剑琳.基于Gompertz模型的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预测[J].技术经济,2010,29(01):57-62.
[10] 杨伟,张卫华,徐华兵.基于分段外推法的城市汽车保有量预测[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02):9-11.
[11] 田振中,彭晗,薛海培.基于主成分和BP神经网络的汽车保有量预测[J].交通标准化,2008(10):173-175.
[12] 王琦,王花兰.基于熵值法的城市汽车保有量组合预测[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11(06):53-55.
[13] 沈中元.利用收入分布曲线预测中国汽车保有量[J].中国能源,2006,28(08):11-15.
[14] 金晓红,储江伟,张铜柱,等.报废汽车动态学建模及预测分析[J].交通与计算机,2008,26(05):23-25.
Forecast on the amount of end-of-life vehicles in province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LIU Jingyang1,QIAO Qi1,CHANG Liang2
(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2.China Petroleum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Corporation,Beijing 100120,China)
The average service life of vehicles is 12years by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The amount of end-of-life vehicles in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during 2010to 2020was forecasted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of vehicle consumption during 1998to 2008.The composition of truck,coach and cars,and regional allocation of discarded vehicles were also analyzed.
end-of-life vehicles;apparent consumption;amount of the discarded;service life
2011-02-23)
X734.2
A
1674-0912(2011)03-0031-03
环境保护部公益项目(HBGY2009467080)
刘景洋(1974-),男,辽宁朝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电子废弃物处理污染防治与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