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琮
摘 要:闲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加速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进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文章在论述闲暇及闲暇教育的内涵、闲暇教育的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闲暇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闲暇;闲暇教育;人的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9-0093-04
闲暇时间的增多已成为现代生活一个普遍现象。据西方学者预测,到2015 年左右,人们将把生命中50 %的时间用于闲暇。毫无疑问,我们正进入一个普遍闲暇的社会, 闲暇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怎样合理、科学、健康地休闲,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至关重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 [1]因此闲暇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为消磨闲暇时间,其更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满足个体生命与生活世界的需求,加速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进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一词,来源于拉丁语“1icere”,意思是“应被允许”或“许可”,指的是在劳动之余获得许可进行的活动时间。《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闲暇”一词的解释是“闲空”,指的是“没有事的时候”。它特指时间方面的“不被占有”。[2]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 人们对闲暇有着不同的理解。發展理论认为闲暇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行为过程”;存在主义认为闲暇是指“情境中的自由的现实化”;社会认同理论认为闲暇是“创造与表达认同感的环境, 就是既有延续性也有创新性的过程”;社会学理论认为闲暇一般是指除参加社会规定的劳动之外完全属于自由支配的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互动理论认为闲暇产生于社会交往活动之中;人本主义则认为闲暇是“人们在积累和渐进的过程中寻求自我并成为自我的地方”,等等。在对闲暇含义的众多理解中, 著名学者杜马泽德所下的定义为许多人所接受:所谓闲暇,就是当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所赋予的义务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为了休息,为了散心,或者为了培养并无利害关系的知识和能力,自发地投入社会,发挥自由的创造力而完全随意进行的活动的总体。[3]虽然对这个定义有所争议,但有一点是共识的,那就是闲暇是与社会分工规定的劳动和必须承担的家庭义务相对的概念,闲暇时间是人们在参加或完成社会规定的劳动和必要的家务劳动之外完全由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
闲暇教育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就专门论及闲暇对人生发展的意义,认为闲暇是一个重要的,甚至高尚的概念,它的涵义并不是无所事事、纯粹玩乐,而是一种自由的、有意义的活动。近代以来,对“闲暇”进行科学分析的应当首推马克思。马克思把自由时间的增加、人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揭示了闲暇时间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真正的较为完整的“闲暇教育”设想是在19世纪下半叶由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首倡的。他认为, 人的生活以重要性程度可分为“与维持自己生存上有直接关系的活动;为获得生活上的必需, 为维持自己生存上有间接关系的活动;关于抚养教育后嗣为目的的正常活动;关于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当闲暇时, 为满足爱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动”。[4]他预言: 到了自然的力量完全被人征服、供人使用, 到了生产的方式已经达到圆满的地步, 到了劳动力已经节约到最高程度, 到了教育已经安排得当, 能比较迅速地为较为重要的生活做好准备, 到了因此而有大量增加的闲暇时间, 那时闲暇教育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5] 美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研究闲暇教育,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闲暇教育是向人们传授终生的娱乐方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闲暇教育是向全美国的教育系统传播有关闲暇的信息。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关于闲暇教育的概念则来自《国际教育百科全书》:“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 [6] 这一概念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闲暇教育的内涵,既包括了正式的教育环境也包括了非正式的教育环境;既包括了教育环境也包括了娱乐环境;既包括了儿童、青年也包括了成人。从以上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界定, 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如何有价值、明智地利用闲暇时间,以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促进自身发展的教育。
学者们普遍认为,美国学者凡勃伦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是休闲学在美国诞生的标志。此后,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闲暇教育专家查里斯·布赖特比尔发表了《以闲暇为中心的教育》。20世纪20年代以后,闲暇教育在美国迅速兴起,闲暇教育成了公共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普遍的权利和要求。到了20世纪60年代,闲暇教育问题已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研究热点。1974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闲暇教育委员会,并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闲暇教育会议。1984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有关闲暇问题的世界性大会,标志着闲暇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领域中的新课题。此后,儿童的闲暇生活在全球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1990年8月29日,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第31条规定:“缔约国认识到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
闲暇教育应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 第一, 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决定人的生命质量, 是人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造就占有自由时间的主体, 是闲暇教育的主要价值目标, 也是现代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二, 人应该得到良好的闲暇教育,获得在闲暇中提高生命质量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和手段。这既是教育自身要讨论和关注的问题,也是只有教育才能提供手段和答案的问题。
二、闲暇教育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课题
1.闲暇教育是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的统一。闲暇教育既有始于古希腊时代的悠久的思想渊源,更有来自今天人们对现实教育的反思,对现代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在传统观念中,教育一直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的目的本身。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们通过征服自然看到了自身的伟大力量,而这种力量在直观上来自于人类创造的工具,于是工具理性的合理性霸占了几乎整个人类的理性世界,而价值理性则被压缩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之内。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市场经济所规定的交换行为及对利益的追逐,使人们容易屈从于外在物质的制约,往往只在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不再去寻找超越于现实利益的生活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还容易使人功利化,使人们不再去思考那些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当人们以功利化的心态去应对周遭的世界时,人自身也被功利化了。同样,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教育也深受这种以物质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造成了当代教育完整功能的严重缺失,导致了教育中一系列怪现象:教学方法上,以课堂为中心,走灌输主义路线;教学内容上,则突出专业、强调技能,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教学评价上,看重学生学习后量化出来的分数,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办学质量;教学效果上,出现了只会操纵课本、使用机器的高智商低情商的工作人,这些人要么感情丰富而多愁善感,要么呆板而不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要么心理幼稚、道德缺失,日后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来……当教育仅仅停留在为了迎合社会功利性需要的层次上时,它就无暇去思考和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理想和生活世界的需要。其结果必然是“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它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种神圣尺度,把一切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获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7] 这一根源于市场经济的教育理念使得教育缺失了对人自身的价值和以自己为目的的价值的思考。如此一来,学校就只成了可怜的生存工具和就业砝码,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种忽视了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教育,实际上成了一种片面的残缺的教育,即是一种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当“谋生”不再成为人类的主要问题时,单纯为“谋生”的教育就无法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因为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面对人的生活世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为人们的“乐生”提供服务。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方面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8]因此,教育的功能、价值必须得到拓展和提升。而闲暇教育在理念上恰是教导人们实现圆满生活的教育。闲暇教育要使每个社会成员认识到闲暇中的自我,感知闲暇价值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使生活世界里充满闲暇的情趣;教会更多的社会成员明智地、个性化地安排闲暇生活,充分认识和开发自我的闲暇价值,提高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个体的闲暇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就此而言, 闲暇教育天生就是和终极关怀相联的, 闲暇教育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体现了闲暇教育是现实关切与终极关怀的统一。
2.闲暇教育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是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追求。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以及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曾对人的全面发展有过美好的设想。亚里士多德就曾讲到,“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时间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马克思也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思路及其方法论原则,“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 并且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想,一个目标,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作日的缩短”或闲暇时间的增加是必要前提。因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自由时间的不断增加就为个人的自由活动和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闲暇是一种自我超越的状态,因为,正是在闲暇中,人性在潜在的转变中体现出对人的自我完善的引导作用。” [10]5闲暇教育就是要使人不断超越必然的限制,按照应然的尺度去改变世界,去不断地追求人自身的解放、回归生命本体这一最高目标。因此,闲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如果说闲暇时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关系决定了人的发展的可能程度,那么通过闲暇教育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或者说有利于把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人的“潜在自我”的实现,这种自我实现就是幸福。在现代社会,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闲暇教育将与人终身伴随,且日益增长。因为,对现代人而言,工作与闲暇已成为自身发展的两个相互促进的方面。美国现代闲暇学学者凯利说:在现代社会, 闲暇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它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过程。[11] 而闲暇教育,恰是引导人们合理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使人“成为人”的有力保证。“‘成为人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休闲是以存在与‘成为目标的自由——为了自我,也为了社会。”[10]1 “成为人”首先是要“成人”,通过教育,使闲暇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过程,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其次才是“成为人”,闲暇主体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应有的和必要的引导,不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并使自己通过对意义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身与心的和谐、自己与他人的和谐以及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2]88-89
闲暇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人类无止境追求的目的正是为了增加闲暇时间和提高闲暇质量,以便充实人生和享受人生。闲暇作为对人生和生命的真正的享受,它能消解生存的烦恼和困惑,化生命的理性规范为感性解放,以疏离物质实在和功利目的的束缚。只有当人充分意识到生命存在的真实价值时,他才渴望利用闲暇;只有当人享用和占有闲暇时,他才能更多地依从心理的时间, 去安排自己的生活, 自由地选择符合当时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有意义的活动方式。而闲暇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如何去科学安排闲暇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3.闲暇教育是现代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闲暇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生的内在诉求。美国科学家曾对人的种种闲暇行为做了科学实验, 结果表明, 热衷于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人比其他人健康, 生活在自然中的人比其他人健康, 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健康, 经常微笑或歌唱的人比其他人健康, 从事志愿者服务的人比其他人健康, 积极地享受生活的人比被动地应付生活的人健康, 很少收看电视的人比经常收看电视的人健康。聪明地闲暇, 也是获得健康的重要保障。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 又能有价值地利用闲暇的人, 才会感到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到生命的价值。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 更属于那些会聪明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人。[12]182对此,美国学者斯金纳曾说: “一种文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前途, 检验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处理闲暇问题。”[13]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认识到“闲”在人的生命中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十分珍惜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与利用, 并把闲暇教育作为全体国民的一门人生的必修课来对待, 通过闲暇教育获得休闲的“资格”, 以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兴趣, 发展其多方面的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以美国为例,早在1918年,美国联邦教育局就将休闲教育列为青少年教育的一条“中心原则”,作为正确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途径。这个中心原则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对提升闲暇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的认识;闲暇教育增进个人在闲暇过程中自觉、自促的能力,帮助个人决定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增进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建立个人需要、价值、技能与闲暇的关系并体会闲暇经验,协助个人评价闲暇行为与个人生活与目标关系的过程;闲暇教育还是激发个人潜能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总之,闲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实施闲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1.重视对闲暇教育的宣传和指导。我国当前的闲暇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实施闲暇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通过多種渠道加强对闲暇教育的宣传,使人们对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所了解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要提供各种健康有益和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对人们的生活态度、闲暇价值观进行引导, 让人们真正在“工作时工作、闲暇时休闲”, 既要“学会生存”, 也要“学会休闲”。要教育人们养成文明生活的习惯,引导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多从事较高雅、高尚、高级的活动,培养人们积极的审美情趣,使人们的身心都获得自由健康的发展。
2.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地分配闲暇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对人们具有重要的影响。闲暇时间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成败。从内容上看,闲暇时间的利用,主要是满足精神文化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从形式上看,闲暇时间的利用完全可由个人来自由支配。但是,这种自由支配如果是随心随意滥用闲暇时间,就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而言,闲暇时间的放任自流,更容易成为滋生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温床。据调查,许多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因为在闲暇时间里寂寞无聊、无所事事所为。可见,如果不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闲暇和自由的时间仍会将其引向畸形发展的深渊。因此,社会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尤其是通过闲暇教育,使人们能够有计划地利用时间、合理地分配时间、有效地支配时间,以便在闲暇活动中,通过“自由”的形式,达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3.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们利用闲暇的能力。要看到,当今不少人的闲暇活动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用于消遣娱乐的时间较多,用于求知探索的时间较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文化素质较低。一般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较多,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则把较多的时间用于消遣娱乐。[14]由此可见,文化素质与人的闲暇生活方式选择紧密相关。因此,若要从根本上提高和改变居民闲暇生活方式, 改变人们不合理的闲暇活动结构, 发挥闲暇教育的重要作用, 应从真正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上着手,通过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在闲暇活动中真正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另外,还要看到,由于缺乏处理好闲暇的能力,也造成一些人酗酒、吸毒、自杀甚至屈从于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以及其他种种变态病症。故而,要使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真正获得个性的丰富和全面发展,必须通过闲暇教育来培养人们利用闲暇的能力。
4.进行闲暇技能培训。闲暇技能是指闲暇主体进行闲暇活动的能力, 包括进行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活动和鉴赏的技能。闲暇社会学认为,人们进行闲暇活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定数量的闲暇时间、必需的闲暇设施和闲暇技能。没有必要的闲暇技能,即使闲暇时间和闲暇设施数量十分可观,闲暇活动也不能发生。因为即使是看起来不需要什么技能的观赏、闲聊,实际上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技能、交谈技能。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15]可见,闲暇活动需要一定的闲暇技能为基础,闲暇技能影响闲暇活动的质量。布赖特比尔指出:闲暇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9]以高校为例,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重视传授谋生技能的知识, 而不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所以, 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者,高校应开设占一定比例的闲暇技能方面的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阅读、舞蹈、音乐、旅游、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培训,使每个大学生在闲暇之余, 都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
5.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社区教育在社区发展中具有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建设良好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区教育也一定能冲破原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形成一个各种教育因素的集合体,实现教育与社会一体化,最终达到学习化社会的目标。在当今“学习化社会”的形势下,社区教育冲破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围墙,突出了教育对象的大众化、内容的实效化、目标的人性化、收费的低廉化和时限的终身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应把社区教育作为实施闲暇教育的一个有益而又有效的途径与场所。一是要开发好社区闲暇教育资源,重视和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影剧院、公园等群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明确规定这些休闲场所要增加向居民开放的时间。二是应配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根据社区成员的生理、心理需求, 开展各种文化性、体育性、服务性、艺术性、知识性等闲暇活动,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他们在闲暇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审美体验的增强和艺术素质的提高,进而达到健康身心和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7.
[2]汉语大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32.
[3]郭寄良. 关注闲暇生活,重视闲暇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
学报,2004,(11).
[4][英]斯宾塞.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
社, 1997:59.
[5][英]斯賓塞.教育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30.
[6]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98.
[7]郝德永.乌托邦——当代教育的根本品质[J].东北师大学
报,2001,(3).
[8]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商务印书馆,1988:310.
[9]刘海春.论马克思的人本理想与休闲教育目标[J] .自然辩
证法研究,2005,(12).
[10] [美]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
闲[M]. 成素梅,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1]韩美兰.论休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
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12]刘海春. 生命与休闲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美] 斯金纳. 超越自由与尊严[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
社, 1988:178.
[14]彭先桃,张相乐.论闲暇教育目标[J].现代教育论丛,
1998,(6).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6.
[责任编辑:陈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