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璧菀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00)
讲标人的来源
杨璧菀
(贺州学院 中文系,广西 贺州 542800)
标话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通过考察植、孔、梁、李、褥等几个主要姓氏的讲标人的来源,认为讲标人是南下的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土著居民在长期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形成的。
标话;讲标人;来源
标话是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由于封开莲都、河儿口镇、贺州沙田镇讲标人都是从怀集诗洞镇迁出的,我们只分析怀集诗洞、永固、大岗、梁村、长安5镇讲标人的主要姓氏来源。
诗洞、永固两镇人口最多的姓氏都是“植”,诗洞植氏约占全镇人口的一半,永固植氏约占全镇人口的25%。怀集植姓人口现已发展至四万之余,皆集中在永固、诗洞两镇,乃全国植姓聚居人口之最。据《怀集植氏总谱》(上卷)记载,植氏一世祖至九世祖都在广东三水。十世祖维公在广西梧州经商定居,是容县、怀集、封开各县植族始祖。十四世祖光翰、弘翰、藻翰迁怀集。十四世祖藻翰,生四子义、勇、刚、强,入封开,乃封开植族之始祖①。怀集植氏的始祖元、亨、利、贞与封开植氏始祖义、勇、刚、强都是十五世祖,但是怀集永固、诗洞两镇植氏都讲标话,封开植氏有8千人,讲开建话或封川话。为什么来到怀集的讲标话,来到封开的讲开建话或封川话呢?我们从十五世祖元公(即永固、诗洞的一世祖)的发迹说起,元公娶的四个妻子都是当地的,可看出永固、诗洞当时已有土著居民定居了,而且娶妻以后就在外家置田立业,植氏在外家的帮助下逐渐发展起来,变成“一人四家”,从而植氏子孙遍布永固、诗洞各地。因此,我们认为当时诗洞、永固不仅已经有少数民族土著居民定居,而且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标话;封开开建话或封川话也已经形成了。他们入乡随俗,学习当地土著的语言。由于历代对少数民族的压制和招抚入籍,怀集当地的少数民族服饰和风俗逐渐汉化,但这种语言却一代一代地保留了下来。
元大德(1297)至皇庆二年(1313年),光翰等人迁怀集后,当时永固诗洞植氏所说语言已与三水粤语不同,“土音迥别,言语难通”,有“大元三年南海房孙均元”的《寻亲记》为证①。植氏南海房十五世祖景公,字均元,曾往梧州,再往容县白鹿洞寻亲,见振宇(英翰)叔父,后寻至威州(今怀集县)见叙三个叔父(光翰、弘翰、藻翰),“遍阅各洞田庄,不禁喟然叹曰:‘叔父经营,可谓迁地为良矣!’惜其土音迥别,言语难通。可幸者,俗敦礼义,诚尚仁厚,何美如之”①。
怀集孔氏族谱载:1代圣祖至40代纬住山东曲阜;41代昌弼至42代葆居广东南雄,为南迁之祖;43代承休至44代继明居广州彩虹桥,为广州之祖;45代继明次子惟翰住广东南海,46代惟翰三子安诵住广东德庆,为德庆之祖;53代必登迁广东怀集永固,为永固之祖。第41代昌弼,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因朱温篡逆,河北乱离,思先父遗命避地岭南,寓南雄。第42代葆与兄弟扶父柩北还,因兵阻随返,葬南雄保昌县。徙珠玑巷,石井头。第43代承休,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乃自南雄保昌携子继明移家广州彩虹桥居焉。另,《怀集县志》记载:永固孔氏五十三代必登公,于元朝天历二年(1329年)因元末残世,乃自德庆旅入西粤邻邑怀集永固,赘室罗广量之女,并承继罗氏之家业附入民籍居于永固罗孔寨[1]720-723。
据《编修〈梁氏木大木公谱志〉序》记载:“据我族遗存谱志记载与查访有关梁姓史料考证,梁木大笃、木大木、木大杉原是同胞三兄弟。吾太祖木大木公于元朝年间,来自广东潮州筋笃巷。来时届任顺天巡检官衙之职,受遣派至怀邑永固堡执政。同行者有植十一、黄十二、梁十三、孟十五异性结义兄弟。……木大木公嗣孙已发展至三万多人,乃怀集梁姓众多人口地区之一。”②他们的世系图记载:“木大笃后裔居梁村;木大木,即仁辅(十三)公后裔居永固龙田;木大杉后裔居贺县大宁。”另,《怀集县志》记载:永固梁氏始祖梁十三公,潮州筋竹巷人,元代入怀开族,元大德三年(1299年)去世,葬稣鱼本山前,妻椽氏葬诗洞潭杖。
据县志和各姓氏族谱记载:
诗洞徐氏始祖元朝至正年间(乙酉年,1347年)从潮州筋竹巷迁来。
诗洞王氏始祖王念公从潮州筋竹巷迁来,至今26至27代。
诗洞黄氏始祖念一公元末甲戌岁(1334年)从邵州府根竹巷迁来③。
永固袁氏始祖椽纳本姓袁,于元朝中叶避乱易姓为椽,偕同植十一公、严十一公(唤行不唤名),从广东潮州芹竹巷经三水、春水、古水、南乡口到旺洞,又径步上黎青岭,直抵怀集永固上洞。安居迄今六百余年。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椽纳曾孙明善明辉始复姓袁。
永固陈氏,原籍河南直隶光州固始县,宋末迁广州南海张槎村,明嘉靖七年(1528年)秀远公迁广宁江美,三世孙陈甫(1600年)迁怀集永固。
永固黎氏《黎十七公传》(祭祀的唱词)称:“郎在潮州根竹巷,根竹巷心是郎居。”
1.黎氏。大岗镇人口最多的是黎氏。据怀集黎氏宗龙祠族谱(黎孔彪收藏)记载,大岗镇黎氏一世祖仲文公于南宋期间(1127~1279年)选址大岗迳口安居创业。今天富楼、岭岗黎姓全部讲标话,富楼主要姓氏是黎姓。谭珠村委会的黎氏全族有4千多人,都是二世祖伺广公的后代,至今已有25~26代,除了新屋、元龙两个寨子约700人讲上坊话外,其余全部讲标话。今天大岗迳口的黎氏讲上坊话,谭珠、富楼、岭岗的黎氏讲标话,说明了约在六七百年前,当黎氏二世祖分枝到谭珠、富楼、岭岗等地定居时,当地的土著语言标话已经形成。
2.梁氏。大岗讲标话的梁氏是从梁村梁氏分枝来的,如梁水村全部姓梁,属松高房,从梁村镇湘田村的梁相迁来。
3.石氏。据大岗镇上石村石玄生公《四房族谱》(2007年,石荣甫收藏),记载,大岗石姓始祖玄生公,明朝中期(1520年)从苏州根竹行迁大岗镇上石和连会村定居,至今500年历史,计21代,人口约5千。上石村石氏全部讲标话,而从上石村分枝到连会的石氏,全部讲上坊话。
4.郭氏。大岗镇秀林下郭郭氏的祖先序忠公和序威公都是从上亭分出的,是两兄弟,原来都是讲标话的。两个兄弟的后代,住在同一个自然村,却分别供奉两个祠堂,讲两种语言,约400人讲上坊话,约200人讲标话。因为当时有一个兄弟娶的妻子是讲上坊话的,于是将就妻子讲上坊话,后代就一直说上坊话。而另一个兄弟娶的妻子是讲标话的,后代就一直都讲标话。因为语言不同,所以后代就各拜各的祖先。这两个祠堂挨得很近,当时两兄弟也是挨着住的,但却讲了两种语言,这说明在当时就有两种语言在当地通行。
1.梁氏。据《怀集梁氏十二房族谱》(1994)记载:始祖梁木大笃,号元衍,湖广郴州根竹巷人,于唐僖宗乾府年间(公元874年)任怀阳古郡氵存水县正堂。据《梁木大笃世系谱言志》记载,梁氏十二房人遍布广东、广西等地,全族约15万多人(2005年底)。松高房、云高房、志高房、余高房的后代有讲标话的,也有讲上坊话的。属松高房的梁相、谭脉龙岗、大园东北向、大园南向,属云高房的南安、谭聘、谭园、大田,属志高房的罗孔,属余高房的木棉、西向、下攸等自然村都是讲标话的。五世祖国瑛的后代居立迈,也是讲标话的。但是,松高房、云高房、志高房、余高房也有讲上坊话的,如:谭脉葵扇、西园、谭祝、谭山、雅屋、谭梳等。其他房的后代在梁村镇的都讲上坊话。为什么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子孙后代分枝后语言变得不同了呢?这说明了当梁氏始祖分居梁村各地时,梁村已有上坊话和标话两种语言存在。有同一个门楼的两兄弟分别讲上坊话和标话的。大岗、梁村地区有传说:某个村子的祖先原来是讲标话的,娶了个讲上坊话的儿媳妇。吃鱼的时候,婆婆劝儿媳妇多吃点鱼,儿媳妇听了,屁股往婆婆这边挪了挪。婆婆又说了一次。儿媳妇听了,屁股又挪了挪,紧挨着婆婆坐,后来才知道婆婆是叫她“夹鱼”吃,而不是叫她“贴埋”坐。由于标话“夹鱼[nεt33mai42]”和上坊话的“贴埋[nεt33mai42]”(意为靠近)同音造成误会。后来为了将就儿媳妇,这家人改说上坊话了。据我们的了解,有原讲标话后来改讲上坊话的村子,但很少原讲上坊话后来改讲标话的村子。
此外,据上文所讲,梁木大笃、木大木、木大杉原是同胞三兄弟。木大笃后裔居梁村;木大木,即仁辅(十三)公后裔居永固龙田;木大杉后裔居贺县大宁。今天梁村梁氏有的讲上坊话,有的讲标话;永固梁氏只讲标话。这说明当木大笃、木大木分别在梁村和永固发展的时候,上坊话和标话就已经存在了。
2.李氏。梁村讲标话的李氏,分两支系:一支是湘田村的李氏,约元朝末年从湖南湘水一带迁来,宗支图写在一条长布上,称:“肇自大元至正时,楚南发迹择于兹。灵钟湘水绵瓜瓞,秀毓顺岗振螽斯。”“大元至正”是1341年,“楚南、湘水”指今湖南湘江一带,“顺岗”今在梁村栏马一带。另一支是沙田、栏马村的李氏,从冷坑镇分出。沙田村4100多人,除了几户姓黄和章的,全是姓李的,讲标话的约占70%,其余讲上坊话。栏马李氏除李祥讲下坊话外,全部讲标话。而冷坑镇李氏人口4万多人,是全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全部讲上坊话。李氏始祖李什八从南京与苏州之间的筋竹巷迁来,至今20多代,在梁村的后代讲标话,在冷坑的后代讲上坊话。
3.覃氏。梁村镇镇武覃村全都姓覃,全部讲标话。覃氏祖先来自蓝钟镇,来到覃村定居至今已有二十五六代,但蓝钟镇覃姓全部讲上坊话。
封开长安镇长安村讲标人主要姓林、褥、卢、仇、陈。长安村林姓是大姓,约有两千人,祖先从南京珠玑巷迁来,至今已30代,与怀集秀林的林氏祖先是兄弟。褥姓讲标话的人口约800~900人,居住在长安村的大巷街、帝木、罗迈、大园、大棚几个寨子。据《褥氏族谱》(2007年,褥星州收藏)记载,褥姓祖先来自南京珠玑巷,在朱洪武年代,避难迁居到开建县长安七圣村,至今已有28代,有640多年历史。宝山村全村1800人,主要姓梁,梁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宝山迥,一半人讲标话,一半人讲开建话,同拜一个祠堂。东山村全村1500人,全部讲标话,姓苏和李,苏氏从南雄珠玑巷迁来东山,已24代。
在调查的16个姓氏中,迁怀时间以元明为多,元末4个,元中叶3个,明中叶2个,唐末和南宋各1个,5个不详;祖籍地以根竹巷为多,根竹巷10个,珠玑巷1个,珠玑巷或根竹巷1个,广东1个,湖南1个,2个不详;一般居住了20多代。(见表1)
?
但“根竹巷”“芹竹巷”或“筋竹巷”,又有湖广郴州、韶州、潮州、肇州、邵州或苏州等版本。如县志载:范氏唐朝乾府年间(874~879)从湖广郴州筋竹巷迁来。诗洞植氏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韶州(或传潮州、肇州)根竹巷迁来。廖氏明成化年间(1465~1487)从湖广宝庆府筋竹巷迁来。袁氏元初中叶从潮州芹竹巷迁来。
晋戴凯之《竹谱》“:筋竹,长二丈许,围数寸,至坚利,南土以为矛。”“芹竹巷”或“根竹巷”应是“筋竹巷”之误“。筋”“芹”在怀集都读舌根音,与“根”相近,因此怀集地名都写作“根竹”,没有写作“筋竹”的,如怀集民政局自然村地名有5个“根竹”、2个“根竹”、2个“根竹坪”、1个“根竹塘”、1个“根竹根”和1个“根竹巷”。“根竹巷”在冷坑镇红胜村。元朝设湖广行中书省,简称“湖广”、“湖广省”,辖长江以南、湖北、湖南大部、广西、海南全省、贵州大部、雷州半岛。明朝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也简称“湖广”等,辖湖北、湖南和河南小部分。清朝设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郴州”是今湖南郴州市。“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旧称“,邵州”也是今湖南省邵阳市。“潮州”即今广东潮州市“,韶州”即今韶关市,都是确实存在的地名。“肇州”在今黑龙江境内,并非今肇庆市,今肇庆市旧称“肇庆府”。“韶州”或“潮州”“邵州”“肇州”诗洞话都读[siu21tseu53]。
从怀集全县范围来看《,怀集县志》记载的43个姓氏中,明初来的有20个,元末7个,宋4个,明4个,元初3个,唐末2个,清1个,不详2个。可见,迁来时间以元末明初为多。《怀集县志·大事记》载:“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农民起义军攻进县城并捣毁县署。至正二十三年,本县陈渊等人率众占据县城,前后达6年之久。”[1]7可能是由于怀集元末的农民起义,怀集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当时北方也战乱,许多人南下逃亡到了怀集。迁徙来怀的居民融入了当地的土著群体中,并习得了他们的语言。
据《怀集县志》记载的43个姓氏中,江西来的有13个,湖南10个,广东9个,根竹巷(或筋竹巷、芹竹巷)5个,韶州、福建、南京、珠玑巷分别有1个,不详2个。只有邓氏写明来自珠玑巷:“邓氏始祖肇扩,元朝官大理事评事,原籍江苏常州府无锡县大都江大石村,值元世乱,至正年间由珠玑巷迁入怀集。”而我们调查的怀集标话地区的族谱很少有“南雄珠玑巷”的记载,而是说“韶州(或潮州)根竹巷”。怀集最早记载“根竹巷”的族谱是唐末来怀集的范氏、梁氏等族谱,县志载:“范氏:梁村、冷坑范氏始祖德可,唐朝乾府年间(公摘874~879年)避兵乱,自湖广郴州筋竹巷迁至氵存水县定居。结伴同行者有姓梁、雷、冯、阮诸人。梁村梁氏:梁氏始祖木大笃,号元衍,原籍郴州,唐乾府元年(公元874年)任氵存水县正堂,任期未满,挂冠而归。至二世祖秀亮才定居氵存水县,繁衍子孙。”而《怀集梁氏十二房族谱》记梁氏始祖木大笃是“湖广郴州根竹巷人”。于是,这个“根竹巷”的传说随着各姓氏(特别是梁氏)在怀集全县的分枝散开了。历史上湖南的移民或经贺州、封开,或经连山、连南、阳山到达怀集。在后代相传的过程中,祖籍地的记忆逐渐模糊了。于是,把从湖南来的(郴州、邵州、宝庆府等)都冠以“湖广”之名。后来迁入的人民不管从哪里来都说成“根竹巷”。于是就有了“湖广郴州筋竹巷”,“湖广韶州根竹巷”等杂糅的祖地名称。辐孔氏家族有严格的修谱传统,没有人云亦云,说成“根竹巷”。
诗洞植氏族谱原来说的是“根竹巷”,如《怀集县志》记载:“诗洞植氏乃南越望族。植十二公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韶州(亦有传潮州或肇州)根竹巷迁居诗洞嘉静村,该村是来怀植姓最初之居住地。”后来,三水后人新修的族谱称是“南雄珠玑巷”,见广东三水《植氏族谱·前言》:“唐朝末年,吾族始祖元真公自南雄珠玑巷辗转南迁,定居三水土塘下村,搭寮垦殖,子孙繁衍,为植氏村落之始也。”因此,今天怀集植氏后人新修的族谱也依三水族谱称是“南雄珠玑巷”,见《编修〈怀集植氏总谱〉(上卷)序》(1999):“溯我族世系,原始祖植元真公,自唐末入粤,经南雄珠玑巷之迁徙,在广东南海(今属三水市)土塘下村肇姓开基,搭寮垦殖,子孙繁衍。”①
我们在诗洞仁和看到一本《麦念七公传》(麦春秀藏)。这是做法事的师公祭祀用的唱词。佛传称:“祖在潮州根竹巷,住在潮州根竹村。”它记载了麦念七公迁怀的过程:麦念七公,名尚忠,字必环,有七兄弟,祖居始兴郡。由于潮州叛乱,于是众兄弟坐船到清远,逆流到四会县,再到古水(属广宁)。在怀集城外住半年以后,念七公独自到别处谋生,自南门上独洲乡(独里,属大岗),经下浪(属闸岗)、榄岭(属永固)、祥云迳,在崩岗(勒竹,属永固)立宅住了三年半,又经岩村、黎青行、近只、泼水、朝进(均属永固)、杨柳岭,到陈村(属诗洞),看到朝进总岗山至水边(属诗洞仁和)的一片广阔田地,便定居下来。今天仁和村的六麦、双众都是诗洞麦氏的主要聚居地,“六麦”这个地名诗洞话读[lok21mak21],直译就是“屋麦”,即“麦姓的房屋(住地)”。
综上所述,讲标人有族谱,有少数姓氏的祖先确实来自南雄珠玑巷,如永固孔氏和诗洞麦氏,证明了他们与汉族有一定的关系,他们应是南下的汉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土著居民长期的通婚融合过程中而形成的群体。他们的语言标话是一种独立的少数民族语言,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注释:
①由植广培等人提供,怀集植氏总谱[Z].1999. ②由梁明丰提供,梁氏木大松谱志[Z].2005. ③由黄天国提供,诗洞黄氏族谱[Z].2000.
[1]怀集县地方志办公室.怀集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The Origin of Biao Speakers
YANGBi-w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Biao is an independent language classified as a member of the Kam-Sui branch of the Kam-Tai family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phylu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Biao speakers of several main family names,such as Zhi,Kong,Liang,Li and Ru.Han people had contacted with native minorities for a long time and merged each other to form Biao speakers.
Biao;Biao speakers;origin
H17
A
1673-8861(2011)01-0101-04
2011-02-10
杨璧菀(1980-),女,广东怀集人,贺州学院教师,语言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YY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