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

2011-09-28 07:44君,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鉴赏能力环节

陈 君,王 华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2.无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高校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为例

陈 君1,王 华2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2.无锡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00)

高校艺术专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历美术专业学习之后,仅仅熟练掌握了多种操作技能,在设计理念上却还是“美盲”。既然选择了艺术专业,那么,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将不容被忽视。本文提出了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设计思路。

高校艺术类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审美鉴赏能力

吴冠中老先生在 《又回苏州——吴冠中2007年新作展》交流讲座中这样说:“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文盲越来越少,但‘美盲’却比文盲多多了。”社会发展依赖教育的深入,近年来我们正不断提高对普通美术教育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关注普通美术教育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作为专业美术教育的接受者,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大家去感受美?实在可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经历3—4年的大学美术专业学习之后,仅仅熟练掌握了多种操作技能,在设计理念上却仍然还是“美盲”。当然,我们不可能期望每位学生都成为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艺术专业,那么,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设计能力将不容被忽视。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究其根源,我们需要从高校艺术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说起。艺术类的专业课程教学涉及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观念的形成等方面,如何在教学中协调、处理好以上三者的关系和比重是本研究想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维系前后两个教学涉及方面的纽带。

设计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对“美”的认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即是对这一认知的前期准备。这里无可避免地要涉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即其在设计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确切定位。以往的专业基础课程过分强调单一的技能训练,如何真正让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突出其“本体性”还是“工具性”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本体性”即凸显课程本身的技能培养;所谓“工具性”即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某种服务性的目的。既然设计类专业的学习重点在于“设计”,那么我们必然要把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设定在“工具性”的展现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只有具备了对“美”的认知,才使设计意识的形成成为可能。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专业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改革。早在1998年春,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在美术高考加试素描考试中要求考生用结构为主的表现手法,打破了长久以来传统明暗的表现手法,拉开了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传统技能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灵活多变、追求更高思维表达能力的要求。2004年11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了关于新的本科教学方案的研讨会,其中一位执教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第一天来上素描课,看到石膏像被打碎了,同学们感到特别震惊。真正的改革始于今天,是自上而下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教育还可能延续过去的套路。现当代艺术如何跟教学结合是我们具体的教学计划,这次本科一年级习作展必须体现我们的教学主张,而不是泛泛而谈。第一周我让学生照着石膏像写生,体现自己高考前的真实水平。第二周开始,我首先对作品按高考标准分析评定,其次介绍了美术史的主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提出‘素描是什么?和你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多年来我们面对的是什么,知道现在、将来要做什么,最后我把石膏像打碎了,这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对学生来说过去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可被改变的,必须经历‘先死而后生’的过程。引导他们从构图开始突破,建议选择艺术表现的语言。开始,有些学生有抵触情绪,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思路逐渐开阔了。”教学改革是一个拓展的过程,任何教学都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学习打开思维,了解更多的东西。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积极转变着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作为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主干素描、色彩课程教学则更应从自身开始,积极适应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具性”角色。

专业基础课的“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的侧重将有所不同,表1是以素描课程教学为例的教学设计。

表1 素描课程的教学对比

从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本体性”素描教学以所画对象来分单元进行,表现手法和表现对象比较单一,突出所表现的“物”;“工具性”素描教学以所需训练的环节来分,表现手法和表现对象丰富,强调思维的活跃性,突出“人”的本位性。当然“工具性”素描教学中对技能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是所占的课时比重大大降低了。

“工具性”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作用,如何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达到为后续课程服务的目的,依赖于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纽带作用是不可被忽视的,我们可以通过色彩教学实例来进行分析。在色彩表现手段这一环节中,我们让学生欣赏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当代艺术等多个时期的大师代表作品,并把这些作品按类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第二阶段(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第三阶段(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和第四阶段(当代艺术),大家一起分析了这几个阶段艺术的主要特点,如表2所示。

表2 色彩表现手段不同阶段的艺术特点

通过比对,大家一方面了解了西方艺术的主要流程,另一方面理解了现代设计思维产生的源泉。从西方艺术的大致流程可以看出,艺术表现的重点正是从“物”转移到了对“人”的关怀,刚好吻合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具性”突出“人”的本位性的特点。在表2所示的四个阶段中,第二、第三阶段是我们授课的重点,第二阶段中的印象派艺术被称之为“构建传统和现代艺术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大家可以更好地认识第三阶段的艺术;第三阶段中自后印象主义艺术开始,与传统艺术决裂,艺术视野开始关注创作主体,现代设计也应时而生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以第二、第三阶段的艺术流派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模仿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大师的表现方式,自然地从形式上和思维上向设计意识靠拢。在此,我们很好地利用了西方美术史的内容融入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审美鉴赏能力,把专业基础课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艺术修养的一条途径,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样以色彩教学为例,在课程设置中,我们遵循“工具性”的原则,通过色彩这一观察和表现手段,让学生体验色彩、运用色彩。

如图1所示,在第一环节中,我们强调色彩基本功的训练,重点在于表现客体,即前面所提及的“物”。第二个是审美鉴赏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让学生认识并去尝试多种色彩表现手段,特别在此环节中引入印象派、后印象派,通过对后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的鉴赏,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学生树立艺术的发展即是由对客体的关注走向对主体的关注的观念。很多学生在此环节中表现得十分活跃,他们在遵循莫奈、凡·高、马蒂斯足迹的同时,了解了不光可以表现自然界多变的光与色,还能运用色彩展现自己的性情,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表达。在第三环节中,我们提供了很多抽象主义艺术流派的色彩作品,利用纯粹的色彩元素来表现某个命题,学生第一次真正地把色彩作为一种抒发工具,这一环节的训练其实跟设计中如何去运用好色彩这一点是相通的。以上三个环节在课时的比重上是不同的,其中第二环节所占比重最大,这一环节既是学生艺术修养的形成与提升阶段,也是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第三环节中某些理念的过渡阶段。有了这个审美奖赏环节,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后续课程做准备才会成为可能,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及的“纽带作用”。

在上述的第二环节中,我们利用艺术发展史的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认知发展,把这种艺术鉴赏和评价方法的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课堂以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展览馆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逐步形成设计观念。

审美教育对促进艺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加强与后续课程的延续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已不光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美,穿衣住房也好,景观绿化也好,专业美术人才正让更多的人接触美、了解美、享受美、创造美。专业美术教育为美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科学之路。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设计是审美的集中体现,在学习设计技能的同时,艺术修养的提升将帮助我们设计出越来越多的具有审美底蕴的作品。

[1]尹少淳,陈卫和.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6]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编辑:林钢]

J 502

A

1671-4806(2011)02-0083-03

2011-02-02

陈君(1980— ),女,江苏无锡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与艺术批评;王华(1980— ),男,江苏无锡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工具性鉴赏能力环节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