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艺教育入手,探讨“柏拉图”视野中的“美”

2011-09-26 04:28袁礼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1年11期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思想柏拉图

袁礼

摘要在古希腊时代,基础教育有三大科目:音乐、文法和体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尤其强调文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思想贯穿其中——“美”。“美”的概念在《理想国》里出现多次,美育是理想国里教育思想的灵魂,但“美”既具体又抽象,既能理解又难以形容。采用文本方法来解读它,“美”是一个有着多层次多角度意义的词,在艺术和客观世界,美是实践层次中的意义;在最高的理念世界,美是认识对象的最终载体。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思想 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125-03

一、从作品到文本

古希腊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铺设了政治、文艺、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石,以至于随后的西方文明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那些受过古典学教育的欧洲人和美国人,仍然自然而然地对希腊顶礼膜拜——用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an Poe)的《海伦之歌》中的名句来表述,就是“光荣属于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光芒已经照耀了人类几千年,人类凭借古希腊人的智慧走向了繁荣的现代文明时代。然而,时隔如此久的今天,我们还能否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精髓,以及人类有没有可能触及到他们思想的全部呢?对于这一问题恐怕无人能解答。但现代文学领域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研究范式变革——文本革命,它为我们带来了研究古代典籍的全新视角,通过这种方法,我们便能最大限度地拉近与古人所留下的优秀文本著作里思想境界的距离。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文学界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这场革命颠覆了在几千年历史中一直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文学研究范式。巴尔特在70年代初推出文本概念,提倡文本主义,试图从理论层面上揭示当代西方文论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他说:“为了反对一种以所谓的牛顿方式一直进行关照的传统的作品观念,现在需要一个新的对象,这一对象通过清除和颠覆先前范畴而获得,这就是文本。”文学界的这场革命是文学革命历史的重大突破,它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作者、作品、世界、读者之间的关系。

“文本”研究方式和传统的文学“作品”研究方式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不同。按照巴尔特的分析,传统的作者观念认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是在线性时间里构造的,被分为先和后,也就是说,作者通常被认为是先于一部作品而存在的,是作品的哺育者;而现代的作者观念认为,作者与作品应同时诞生。作品重视起源,把作品和作者紧密联系起来,使作者在作品中拥有绝对权威;但“文本”研究范式却彻底打倒了作者,写作主体被移出中心位置,文本及其文本结构开始发挥作用。保罗?利科说,书写使文本对于作者意图的自主性成为了可能,文本所指的意义和作者的意思不再一致了。

巴尔特曾很早就指出,文本与作品相反,把所指无限期地向后推延,从而停留在能指上,但能指不是获取意义的第一步,而只是一个推延行为;能指的无限性不是指意义的无法达诂,而是指一种意义的游戏。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认为,一切文本与作者无关,当文本开始形成时,“作者”才开始诞生,当文本完成时,就意味着作者的死亡。那么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话语所形成的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不再和作者有联系,从而使文本意义具有了无限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我们在理解文本时“重建语境的关联”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这种意义上的作品应该就是我们称之为“文学”的本质特征。

二、文本视野下的“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美学观念是他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和个人生活体验而形成,在认识柏拉图眼中的美之前,其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对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贴近文本所包含的意义尤其重要。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是和当时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首先是雅典社会的剧烈变化。那时,贵族党失势,民主党取而代之掌握王权,贵族党与民主党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旧的传统开始动摇,新的风气正在慢慢建立。在学术思想上,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风格,他和代表民主党势力的诡辩家们势不两立。在他看来,希腊文化在衰落,道德风气在败坏,而这种转变首先要归咎于诡辩学派所代表的民主势力的兴起。其次要归咎于文艺的腐化的影响,所以,他希望在理想国里用一系列制度和教育方法来竭尽全力改变现实中不合理的状况。其中,教育是他营造理想国的核心方法。在柏拉图的视野里,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都应具有“美”,因此,柏拉图在文艺教育方面所阐述的思想也成了现代美学的起源。在朱光潜看来,柏拉图是站在贵族政治立场,在文艺领域他主要解决早期希腊哲学家遗留下来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艺术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其次是文艺对社会的作用。

在介绍柏拉图关于诗歌音乐等文艺教育的思想前,有两个关键的历史信息同样对我们理解《理想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首先是古希腊语中的每个单词就是一种音乐短句,每个句子差不多就是一种确定的旋律。这就使古希腊语中的文词无论是作为话语还是作为歌词,其自身就具有歌唱的音乐属性。所以在古希腊,诗即乐,乐即诗,合二而一,故名诗乐。其次就是古希腊艺术一词的内涵,它既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美学意义上的艺术,也指所有手工技艺一类的技术,古希腊人对两者不加以严格的区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认识“柏拉图”呢?作者在作品中的地位,从过去以作者绝对权威为研究中心,到现代文学界“去作者化”而找回作品自身的价值。用语言本身来替代人,其写作实质是一种非个人化的活动,是语言在说话而不是作者在说话。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是语言在言说。人只有在倾听语言的呼唤并回答语言的时候才言说。”那么,当优秀的文本完成之后,文本就像一只刚出生的动物,具有其客观性、独立性和生命力,它为自己开发读者,同时也在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语境中重建了语义关联,从而衍生出了读者对文本的独特解释。

因此,当代文学理论界研究的全新范式——打倒作者,突出作品,让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显现出来的这种方法,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发掘文本的价值。从文本的视野来解读《理想国》,作者并不是历史中的柏拉图,而是在开始撰写《理想国》时所“生”并在《理想国》文本完成之际所“死”的“柏拉图”,以及当时生活在整个雅典城邦里的人们。把《理想国》放到古希腊整个时代中,根据文本本身的特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理想国》,《理想国》这部著作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在时隔几千年后的今天,作为一个读者,在《理想国》文本早已解除作者对话语境关联之后,需要在本文之外重新建构起一种新的语境关联,这才有了下文对柏拉图和他视野中美的理解。

三、美的文本阐释

文本与作品相反,它把所指无限期地向后推延,从而停留在能指上,但能指不是获取意义的第一步,而只是一个推延行为;能指的无限性不是指意义的无法达诂,而是指一种意义的游戏。这是巴尔特为我们对文本进行阐释的可能性所给出的一条理由。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理由的激励下,开始在文本无限性的能指中尽量做接近它的所指的游戏,在游戏中遵循规则并寻找变化和自由,同时也是竭力发挥了游戏规则的潜在价值。

我们提到,柏拉图讲的“艺术”包括艺术和技巧,因而他所讲的“美”或“艺术美”和我们所讲的艺术美并不相同。希腊人不对艺术和技艺作出区分,因此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美,这种“美”包含的范围比我们所理解的美的范围要广。柏拉图的理念论让我们对文艺和世界的看法有着颠覆性意义,按照理念论看来,我们所处在的世界并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影子世界,真实世界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的。生活中的艺术只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影子的模仿,客观世界只是艺术的直接载体而并非是最初本源,艺术和现实世界的本源都处在理念世界。艺术世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念世界,所以文艺和理念隔着三层。那么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柏拉图心中的美,其实它包含三个层次上的意义:理念世界的美;客观世界(理念世界的影子)的美;艺术世界(理念世界影子的影子)的美。美既存于理念世界,也存在灵魂当中,并依附于人体而出现在感性世界。这就是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界定的表现。

在理想国里,对一切诗歌、文艺和制度都必须严格加以限制,只允许美的内容存在,不允许有丑恶的成分出现,否则它会影响到卫国者以及所有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那么,要真正理解柏拉图所说的“美”的具体内容,除了依据柏拉图对两个世界界定的思想外,还必须根据文本的具体情境来仔细斟酌。

其一: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把最美的紫色用到身体最美的部分——眼睛上去,而把眼睛画成了黑色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下述回答是正确的:“你这是不知道,我们是不应该这样来美化眼睛的,否则,眼睛看上去就不像眼睛了,别的器官也是如此。我们应该使五官都有其应有的样子而造成整体美。”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阐述了美学意义上的美的概念。从上面对话我们看出他的美包括艺术美——即我们今天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美,在这一层面上,美即和谐。他并不把美看成局部的漂亮或优美,而把美看作整体上的和谐与自然,只有事物本身达到自然的和谐状态,它才会与周围其它事物协调起来而给人感官上一种整体上的舒适与享受。

其二:

年轻人接受了我们说过的那种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对于人工作品质和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

在被爱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触中,他永远不许有任何越此轨道的举动,否则要谴责他低级趣味,没有真正的音乐文化教养。

诗乐的教育在古希腊社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他看来,音乐是一种直接诉诸心灵的艺术,在陶冶人的心性和情操方面具有特殊的效用,可谓人格塑造和道德纯化的关键所在。正如《理想国》中所言:“音乐教育至为重要,因为音乐节奏与音调要比其他任何东西更能直接进入到心灵深处,而且会牢牢地抓住或感染人的神魂肺腑。”简单就能产生节制,复杂就会产生放纵。音乐文艺教育本身的结构、性质、特点会对人有不同影响,简洁的音乐最能培养节制的品格,这种节制的品格就是行为美。

通过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对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途径,接受了艺术教育的人,其行为才会变得节制和得体,也就是行为变得美好。柏拉图认为,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能够很快识别出粗制滥造的东西以及缺乏美的事物,因此会以正当的方式对其表示反感,会专门赞赏美好的事物,喜闻乐见美好的事物,并且欢迎美好的事物进入自己的心灵,以此培养心灵健康成长,使自己最终成为美善并蓄的人。

其三:

在我看来,失手杀人其罪尚小,混淆美丑、善恶、正义与不正义,欺世惑众,其罪大矣。

语文的美、音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并不是我们通常拿来恭维愚笨人的那个意思,而是心灵的尽善尽美。(朱光潜译)

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

在柏拉图看来,对待美丑的立场要高于个体生命。文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美善并蓄的人,他的行为必须美,但行为美还只是个人或事物的外在表现,其更深层次的目的还是为了达到心灵美,在这个意义上,美即高尚。正义和节制会让人的心灵变得美,心灵美又会促进人的行为和观念变美。这种美就是一种高尚,用一个相近的词来形容,也可叫做一种善。

其四:

须知,“有益则美,有害则丑”这句话,现在是名言,将来也是名言。

看来我们对于写作这类故事的人,应该加以监督,要求他们称赞地狱生活,不要信口雌黄,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因为他们所讲的既不真实,对于未来的战士又是有害无益的。

至于我们,为了对自己有益,要任用较为严肃较为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模仿好人的语言,按照我们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

……有一点你是可以决定的,美与不美要看节奏的好坏。

理想国里的文艺美不美,概括说来,一切都由两个标准决定:一是有利于对护国者教育;另一个是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很明显,美与不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标准,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事物,它都是美的,因而在文艺层次,美即有益。所以,一切文艺教育只能是正面向上的善的模仿体裁,理想国由此要成为一个纯善无恶的一元世界。

在关于节奏方面的评价,它的美与丑是紧跟着节奏的好与坏来区分的。柏拉图试图把一切艺术和动植物都区分出好坏和美丑,但是他在关于音乐的探讨中,对节奏的好坏无法做出区分,这是一个遗憾。这样的“美”的标准在我们看来是很难以理解和接受的,音乐的节奏、风格、音调与组合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很难判断其是否具有善恶一类的社会情感,所以他做不出决定是很正常的。但是,只要节奏本身是有益的,在理想国里就可以判定它是美的。

其五:

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得最好的国家。

苏:那么有哪些调子是软绵绵的靡靡之音呢?

格:伊奥尼亚调。还有吕底亚调,都可以说是靡靡之音。

苏:我的朋友,这种靡靡之音对于战士有什么好处?

正确的爱难道不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吗?

好即有益,有益则美,这意味着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果能够在制度的作用下有机协调起来而变得和谐,它就是一种美。有秩序的统一体是美,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就是美得有秩序,有秩序的国家是最好的国家。制度和文艺一样,它必须对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统治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它能让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变得有秩序而和谐起来,那么这种制度就是好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出现的秩序就是一种美。

其六:

苏: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中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那是最美的了。

他们不应该去要年轻人认为神明会产生邪恶,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因为这种话既不虔诚,又不真实。我相信我们已经指出,神明为邪恶之源是决不可能的事情。

最高的美是外表和心灵的完美调和,是兼精神和行为美于一体,并能够在程度上与整体上达到高度融合而没有一点不协调,那么,这可谓称得上鉴赏家眼中的沉思之美,这种最高境界的美就是灵魂美,它达到了理念世界完美的程度。唯有神才是完美的,这是柏拉图理想国里的完美主义理想,也是理念世界里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美”的代表。

四、美的境界超越

综上可认为:在柏拉图看来,美包含三个层次上的意义:理念世界的美;客观世界(理念世界的影子)的美;艺术世界(理念世界影子的影子)的美。美既存于理念世界,也存在灵魂当中,并依附于人体而出现在感性世界。

柏拉图的“美”主要包括:艺术美、行为美、心灵美、文艺美、制度美、灵魂美。在艺术美上,美即和谐;在行为美上,美即节制;在心灵美上,美即高尚;在文艺美上,美即有益;在制度美上,美即秩序;在灵魂美上,美即达到理念。

理想国里的教育和事物是否美,一切都由两个标准决定:对护国者教育;对国家的整体利益。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标准,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一切事物,都是美的。

美的最高境界是善。“神”是理念世界的代表,它具有了理念世界的美,达到了美的最高境界,因而神是完美的。从艺术的和谐美到制度的秩序美,再到沉思的鉴赏家审美,这说明“美”到了最高的境界是纯粹的认识对象而非实践层次中的对象。

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这种美既包括“美”的最初境界,也包括了“美”的最高境界。善是美,美是善的最初层次,也可以是善的最高境界,因而柏拉图并不否认感性世界中的艺术美,同时也以达到最高的善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Roland Barthes,Imaege-Music-Text Essays,selected and trans. Stephen Heath,Fontana,1977.

[2][法]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析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理想国教育思想柏拉图
直销理想国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