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芹, 熊秋婷
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技英语口译课程设置
刘 芹, 熊秋婷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以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基础,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技英语口译课程。该课程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分别围绕“购物”、“餐饮”、“外事接待”、“旅游观光”和“礼仪祝辞”、“参观介绍”、“对话访谈”、“商务谈判”四大单元展开。教学中注重口译基本技能和科技英语术语及知识的普及。每堂课遵循“基本知识和技能介绍”、“现场口译资料演示”、“模拟情景口译”和“师生评估”的流程进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模式,对学生课内表现、课后阶段性作业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期末大考构成学期总分。
科技英语口译;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形成性评估
随着全球范围内外语交流的不断加强,对于高素质口译人员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口译课程列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大学英语的选修课。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方式的研究相对匮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英语口译在许多职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工厂陪同、对话访谈、商务谈判等。然而在我国,科技英语口译课程尚没有特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尝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结合师生问卷调查结果设计科技英语口译课程,从课程编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估模式4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理论基础
1. 口译的概念
刘宓庆认为口译是“特殊的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方式”,是“双方用来确认他们交流的成功性的一种手段”。梅德明将口译定义为“人们用来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基本方式”。他们都认为口译行为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载体。张文和韩常惠提出,口译是那些掌握了所有语言用法的人们用来消除焦急障碍的一个过程。他们在口头上把思想从原语转化为目标语。这一概念加强了译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成功的口译员需要在原语和目标语上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口译内容的背景知识、口译的基本技巧(包括短期记忆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应对现场突发事件。
2. 口译教学模式
a.吉尔模式
著名口译学家Gile开创性地提出如下口译教学模式(根据文献[4]179改写):
SI = L+M+P+C (1)
式(1)显示同声传译(SI)教学需要培养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L)、短期记忆能力(M)、译语产出能力(P)和组织协调能力(C)。式(2)显示两个阶段的交替传译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需要培养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L)、记笔记能力(N)、短期记忆能力(M)和组织协调能力(C);在第二阶段需着重培养记忆(Rem)、记录(read)和产出(P)相结合的能力。无论是同传还是交传,理解是第一要素。因此,Gile提出了如下理解公式:C = KL+ELK+A。其中KL, ELK和A分别代表语言知识、言外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b.厦大模式
林郁如教授和Lonergan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研发提出了厦门大学口译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厦门大学口译教学模式[5, 6]
该模式包含如下因素:分析(A)、理解(C)、语言再现(R)、技巧(S)及职业操守(P)。为了达到口译(I)的目的,译员拿到原文后会根据自己对原语(SL)和言外知识(K)的理解对其进行分析(C),以领会说话人的本意;然后根据自己对于目标语言(TL)和言外知识(K)的理解,对说话人所说的内容进行重组(R),尽量使听话者能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对语篇(D)的分析(A)和跨文化交际能力(CC)将对原语理解(C)和译语重组(R)过程产生影响。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它更是对不同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客户的一种服务。为了使交际成功,译员必须具备各种口译技巧(S),如记忆、记录和应变,以及职业操守(P),如保持中立和保守商业机密。它们是口译课程的两大核心内容。
(3) 两种模式的比较
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存在很多的共同之处。两者都把语言知识和言外知识作为口译的基础内容。两者相比,吉尔模式以实际操作经历为基础,对口译过程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解释。而厦大模式以口译技巧和职业操守作为教学重点,对原语和言外知识的理解、语篇分析、跨文化交际以及译语产出等方面的训练都围绕它们展开。
3.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语言教学经历了以语言为中心、以语言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目前已演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方式。它从学习者实际需求出发,师生协商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模式,以期更促进教学效果。
以科技英语口译课程为例,学习者的需求是充分理解各自领域的原语材料,进行语篇分析,并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产出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译语。除了上文提到的口译技巧和职业操守两大核心因素外,学习者还必须掌握专门术语。因此,教学内容应尽量符合他们的实际工作需求。
4. 形成性评估
诸多学者指出,语言评估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传统的学期末对学生进行测试的终结性评估(summative assessment)不同,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是“一个学生和教师双向参与的过程;它能使双方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反馈从而调整教和学,以达到最佳成果”。形成性评估有很多形式,如课堂对话、评分反馈、自我评估、学生互评以及终结性测试的形成性评价等等。其中,自评和互评是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以达到之前所设定的学习目标,互评要求学生对程度相当的学习伙伴进行评价。
英国资格与管理局(QCA)指出,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形成性评估可以引导学生清楚了解各自的语言技能、学习难点和学习目标。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即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
因此,形成性评估与学习目标密不可分。教师应适时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目的,并与他们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以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 实证基础
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科技英语口译课程的看法,在2010年3月至6月,我们对上海高校180位口译课学生和50位口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59份和48份。
问卷分为四部分:个人信息、口译课程现状、口译课程是否应涵盖科技因素、意见和建议。前 三部分由多项选择题组成,最后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我们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版本的问卷,问题内容一致但措辞不同。以下是主要问题的统计 结果。
1. 教学模式和教学材料
问题1 您最喜欢下列哪一种教学模式?
A.全程由教师教,学生记笔记
B.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教师略作讲评
C.教师介绍口译理论与技巧,学生根据所授内容稍作练习
表1显示,44.0%的学生和68.8%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应该以学生做口译练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讲评的作用。另外,近一半的学生和31.2%的教师认为教师应简单介绍口译理论和基本技巧,学生就事先给出的资料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口译练习。
问题2 您认为何种材料适合口译训练?(可多选)
A.PPT B.视频 C.音频 D.文字材料
E.其他
表2显示相对于PPT和文字材料,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更喜欢音频和视频教学材料,因为它们更为生动和具有实用性。
2. 评估方式
问题3 您认为何种考评方式最合理?
表1 教学模式
Tab.1 Teaching model
表2 教学材料形式
Tab.2 Teaching material
A.平时出勤率+期末大考
B.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期末大考
C.平时出勤率+课后作业+期末大考
D.平时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阶段检查
E.其他
表3显示39.0%的学生认为出勤率、课内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都应被记入总分;另外有35.8%的学生认为应取消期末考试,代之以课后练习和阶段检查。有62.5%的教师也持上述观点。
问题4 您是否在课后自己练习口译?若是,请回答下一题。(学生卷)
您认为学生是否应该在课后自己练习口译?(教师卷)
A.是 B.否
表3 评估方式
Tab.3 Assessment format
表4显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学生应该在课后自己进行口译练习,但只有40%的学生同意这一点。说明大多数学生还未意识到课后练习口译的重要性。
问题5 您课外每星期大约花多少时间来练习口译?(学生卷)
您认为学生课外每星期应该花多少时间来练习口译?(教师卷)
A. 1~2小时 B. 3~5小时 C. 6~8小时
D. 9~12小时 E. 12小时以上
表4 课后练习口译的习惯
Tab.4 Habit of after-class training
表5显示,近90%的教师认为学生课外每星期应至少花费3小时练习口译,但近80%的学生只用1~2个小时进行口译练习,说明学生课后的练习时间远远不够。
表5 课后练习口译的时间
Tab.5 Time of After-class Training
3. 科技内容
对科技背景知识的了解:
问题6 您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科技术语等吗?
A.非常了解 B.略知一二 C.一无所知
大多数师生对科技内容了解甚微,24.5%的学生对此完全没有概念。
问题7 您对科技内容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无所谓 C.没有兴趣
大约有一半的受访者对科技内容持无所谓态度,23.3%的学生和37.5%的教师对此非常感兴趣。
科技因素融入口译课程的必要性:
问题8 您认为是否有必要把科技因素融入口译教学?
A.非常有必要 B.无所谓 C.完全没有必要
近60%的学生和75%的教师都认为十分有必要把科技因素融入口译课程。
科技口译能力的重要性:
(2)做好安全监督与检查。针对现场安全管理,不仅要按照制度严格执行,还应做好安全监督与检查。除基本的定期检查外,还要进行专项检查,包括防火专项检查、用电安全专项检查和高空作业安全检查等,以此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
问题9 您认为科技口译能力在实际口译工作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A.作用很大 B.一般 C.没什么用
46.5%的学生和43.8%的教师认为科技因素对于口译工作相当重要,另有一半的学生和56.3%的教师觉得它有作用。
问题6~9的统计结果见表6。
问题10 您认为科技口译的难点在于(可多选):
A.不会科技类专业术语
B.技巧有别于一般口译,较难掌握
C.特定的科技内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D.其他
问题10的受访结果见表7。
表6 问题6~9的统计结果
Tab.6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表7 科技英语口译的难点
Tab.7 Difficulty of interpret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大多数受访者对科学术语和科技内容不熟悉,造成口译第一环节“原语理解”的困难。有近40%的学生认为科技口译的技巧较难掌握,但持这一观点的教师只有12.5%,表明教师认为口译技巧可以融会贯通。
4. 意见和建议
关于目前口译课程的意见和建议,27%的学生认为应该尽可能多地提供课堂练习机会;25%的教师认为课内和课外练习同等重要;15%的学生渴望了解和掌握特定的科技名词;15%的学生希望口译课程能更有趣和实用;20%的教师觉得口译技巧是掌握口译的关键;15%的教师认为应该选用更生动、实用的教学资料。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理想的科技英语口译课程应该采用生动且最新的教学内容(如视频或音频),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口译技巧;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改进评估模式,把出勤率、课内表现、课外练习和阶段检查都计入总分。另一方面,应系统讲授科学术语和技术名词,使他们能理解专业术语和相关科技内容的背景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口译工作。
(一) 课程编制
科技英语口译课程分为中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各64个学时,共128个学时。
1. 中级课程
中级课程侧重日常口译技能和基本科技内容的掌握,分为如下三大模块。
模块一,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背景知识,共8个学时。在这期间, 学生们将了解科技英语口译的基本特点,常用术语及相关背景知识。模块二,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理解,共28个学时,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购物”训练听力理解能力;第二单元“餐饮”训练记笔记的能力。模块三,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表达,共28个学时,分为3个单元。第一单元“个人兴趣”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单元“外事接待”训练数字口译技巧;第三单元“旅游观光”训练忠实表达信息技巧。
2. 高级课程
高级课程结合科技内容进一步训练口译技能,使学生学会应对高层次的科技口译任务。该课程分为如下两大模块。
模块一,有关科技英语口译的话语分析,共16个学时,围绕“礼仪祝辞”展开,使学生熟悉科技英语语篇特征,增进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高译语质量打下基础。模块二,有关科技英语口译能力的提高,共48学时,分为3个单元。第一单元“参观介绍”训练专门领域口译能力;第二单元“对话访谈”训练视译技能;第三单元“商务谈判”训练提高译语质量的能力。
(二) 教学内容
基于科技英语口译的特殊性,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基本口译技能训练和科技英语资料。第一部分内容将选用《口译教程》及其教师用书、《走进口译》(欧盟亚欧口译项目媒体教学资料)、《高级口译教程》、《口译:理论·技巧·实践》、《实用英语口语同声传译》等资料。第二部分内容将收集科技英语类音频、视频材料加以改编。
(三) 教学安排
1. 课内教学
每堂课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介绍、现场口译资料演示、模拟情景口译和师生评估。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需要掌握的基本口译技巧和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原语材料进行准确无误的理解。其次,教师展示实际口译音频和视频资料,使学生增进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模拟情景进行口译练习。最后开展学生和教师评估交流。
2.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包括日常自主练习和阶段性作业。要求学生每天能抽出时间进行科技英语口译练习,形式不限。一学期安排4次阶段性作业。要求学生以3~4人为一组,就“购物”、“餐饮”、“外事接待”、“旅游观光”(中级)和“礼仪祝辞”、“参观介绍”、“对话访谈”、“商务谈判”(高级)进行模拟口译训练,并将全过程录像上交。每人每次承担讲话人和译员不同角色,以确保得到全方位的口译技巧操练。
(四) 评估模式
为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估模式,分数构成如下(见表8)。
学期总分由课内评估、课后评估、期末考试和奖励分组成。其中,课内评估又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3个部分,各占总分的10%。课后评估着重4次阶段性作业,每次10%,由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平均分组成。奖励分是教师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出勤情况、上课参与度以及自评互评认真度的综合性评价,占总分的10%。
1. 课内评估
课内评估由自我评分、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三部分组成。在每次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和学习小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评分。这将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打分可随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课内评估标准见表9。
表8 课程评估的分数百分比
Tab.8 Compilation of course assessment %
表9 课内评估标准
Tab.9 Criteria of in-class assessment
2. 课后评估
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都要求学生上交4次课后阶段性作业录像供教师评分,并同时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估标准见表10。
表10 课后评估表
Tab.10 Criteria of after-class assessment
3. 期末考试
为检验学生的临场口译能力,在中级和高级课程结束后各安排一次期末考试。考试前一周公布话题范围,让学生进行译前准备。考试时采取中英交替传译形式,内容涉及课堂学习过的内容和课外内容。评分标准为“信”(忠实原文)、“顺”译语流利、“快”(反应敏捷)和“专业度”(职业操守)。
科技英语口译课程教授的不仅仅是口译的通用技巧,还有科技领域专门知识,这些在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译工作将同等重要。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性,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虽然本文提出的课程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但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检验。对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应用研究。笔者衷心希望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引发口译教学界专家更深入的思考。
[1] 刘宓庆. 口笔译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 梅德明. 中级口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 张文, 韩常慧. 口译理论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4]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er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5] 林郁如, 雷天放, 陈菁, 等. 新编英语口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6] 林郁如, 等. 新编英语口译教程(教师用书)[M].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8] Genesee F, Upshur J A.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9] Bachman L F. Building and supporting a case for test use[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2005, (2): 1-34.
[10] Black P, Wiliam D.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J].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998, (5): 7-74.
[11] Black P, Wiliam D. Changing teaching through formative assess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King’s-Medway-Oxfordshire formative assessment project[J]. In P. Black. & D. Wiliam. (eds.). Formative Assessment—Improve Learning in Secondary Classroom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223-240.
[12] Falchikov N. Peer feedback marking: developing peer assessment[J].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1995, (32): 175-187.
[13] Topping K.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8, (68): 249-276.
[14] Leung C. Developing formative teacher assessment: Knowledge, practice, and change[J]. Language Assess- ment Quarterly, 2004, (1): 19-41.
[15] 雷天放, 陈菁. 口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6] 雷天放, 陈菁. 口译教程教师用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7] 肖晓燕, 杨柳燕译注. 走进口译(欧盟亚欧口译项目媒体教学资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8] 梅德明. 高级口译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9] 王斌华. 口译: 理论·技巧·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20] 张建威, 罗卫华. 实用英语口语同声传译[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A Learning-centered Course Design for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 Qin, Xiong Qiuting
(,,,)
This learning-centered course design for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based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I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under the themes of shopping, catering, reception, tourism and ceremonial speech, exhibition introduction, dialogues & interviews, business negotiation respectively. The course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basic interpretation skills as well as scientific terms and knowledge. Each lesson includes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introduction, on site interpretation demonstration, situational practice, and teacher student 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is applied in this course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Therefore, as for the final score, all self-assessment, peer-assessment as well as teacher assessment of the in class performance, after class practice and final exam representation wi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
H314.2
A
1009-895X(2011)01-0062-07
2010-12-06
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K10305001)
刘 芹(197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评估。E-mail: liulinda20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