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顿美国文学选读》看美国文学经典重构

2011-09-26 08:04:14金文宁
关键词:诺顿第一版非裔

金文宁



从《诺顿美国文学选读》看美国文学经典重构

金文宁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海 200093)

以《诺顿美国文学选读》为主要资料,察看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影响下近30年来美国文学选读对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不断重新认定,通过描绘这一权威美国文学读本对弱势群体文学的逐步关注,揭示了弱势群体文学在美国正在得到高度重视,并且对繁荣美国文学作出贡献。

《诺顿美国文学选读》;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教学; 多元文化主义

《诺顿美国文学选读》(,) (以下简称《诺顿》)是为美国大学“美国文学”课设计编写的一个比较经典的读本。鉴于它在美国文学选读中拥有的权威性,笔者认为,考查它在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影响下所收录文选的情况及其变化,尤其是对弱势群体文学收录的比例和变化,将使我们对美国文学经典修订的程度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具体、客观和明晰的认识,也可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美国文学教学、教改提供参考。

一、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文学经典论战

多元文化主义,有温和多元文化主义(weak multiculturalism)和激进多元文化主义(strong/radical multiculturalism)之分,但也有将温和多元文化主义视作“多元主义”(pluralism)——各种不同文化的并存,而将“多元文化主义”等同于上述“激进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不同文化不仅并存而且应该平等。本文使用的是后一个概念,即多元文化主义,它着重关注的是弱势文化群体在美国社会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以及如何支持和帮助它们取得与强势文化平等的权利。

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多元文化主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迅猛扩展,由此而生的“文化战争”也愈演愈烈,规模空前广大,波及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高等教育界。美国各大学纷纷出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招生比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员文化背景比例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反映出强烈的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和色彩。在这场“文化战争”中,围绕美国文学教学内容取舍等方面的争吵日益激烈,关于文学“经典”的争论弥漫在美国各大学校园里,不少专家学者及文人纷纷对传统经典标准进行质疑。

1992年,大卫·珀金斯(David Perkins)提出“编写文学史还是否可能”的担忧。同年,哈佛大学将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哈佛的三次演讲稿整理成书并出版。在这本《黑色里的表演》()中,莫里森有力抨击历史上美国文学经典对黑人和黑人文学的歧视。一年后,她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又进一步对美国文学上的种族主义和大男子主义进行批判。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诺顿》第二版到最新第七版的主编尼娜·贝姆(Nina Baym)撰文直接讨伐美国当代一些文学批评泰斗,如马西森(F.O.Matthiessen)、菲德勒(Leslie Fiedler)、帕林顿(Vernon Parrington)和特里林(Lionel Trilling),认为他们歧视女性作家,在他们的维护下,美国传统经典作家清一色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盎格鲁·撒克逊后裔或至少祖先是在19世纪中叶大批移民潮出现之前就定居美国的作家”。格雷戈里·杰伊(Gregory Jay)于1997年出版的《美国文学与文化战争》宣布“美国”文学将寿终正寝,新的21世纪将是各文化群体文学平等对话的世纪。该书的出版更将这场争论推向炽热化。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这场文学论战给予了高度关注。台湾学者单德兴的论著《重建美国文学史》从中文世界的角度,深入探讨重建美国文学史的重大意义。程锡麟等撰文指出,在这场论战中“主张多元文化论、主张重构美国文学经典并重写文学史的意见占了上风”。

在这大约30年的“经典战争”中,美国文学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开始开设族裔文学课程,如拉丁裔或加勒比裔文学课,还有特别关注女性文学的如非裔美国女性作家小说课。与此同时,虽然关于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是否还有可能和有必要编写的质疑不断,但新的美国文学史和新版的美国文学选读还是在不断出版,当然内容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文学经典被一再修订。首先是1988年埃利奥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取得突破性的变革。该文学史首次将本土印第安口头文学传统编入美国文学史,并且是作为美国文学史的开端放在第一章。另有三章专论女性作家,三章各述非裔、墨裔和亚裔文学,体现了对族裔文学的特别关注。美国文学选读也纷纷紧跟其后进行变革,声称致力于体现新的文学批评动态,这里主要指《希斯美国文学选读》()、《诺顿美国文学选读》()和《文学中的美国传统》()这三大美国大学美国文学选读教材。

二、弱势群体文学在《诺顿》中收录比例的总变化趋势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弱势群体主要指女性、非裔、本土、亚裔和拉丁裔。从第五版起,《诺顿》在每一版的前言中都申明其主要的一个宗旨是“平衡传统的兴趣和新近批评的关注点”,并且接着举例说明:

从第一版开始就注重这种平衡,响应老师们关于传统经典不足以代表美国文学史的呼声,收录了当时还未进入传统作家名册的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Anne Bradstreet),马丽·罗兰森(Mary Rowlan- dson),萨拉·奈特(Sarah Kemble Knight),菲丽丝·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 Fuller),哈莉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萨拉·朱厄特(Sarah Orne Jewett),凯特·肖班(Kate Chopin),马丽·弗里曼(Mary E. Wilkins Free- man),布克·华盛顿(Booker T. Washington),查尔斯·切斯纳特(Charles Chesnutt),伊迪丝·沃顿(Edith Wharton),杜波伊斯(W.E.B. Du Bois),同时我们也没有亏待老师们认为不可或缺的一些作家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霍桑、坡、麦尔维尔、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或福克纳。

请注意,上面提到的“不可或缺”的9位传统作家都是白人男性,而“非传统”作家都是女性或非裔作家,其中有10位是女性,6位是非裔。的确,从《诺顿》每一版的前言我们都可以看到《诺顿》这种对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在《诺顿》第一版到第三版的前言里,特别声明要矫正过去长期以来对妇女文学的忽视以及更加公正地对待非裔作家,并统计出妇女和非裔作家的人数:第一版29位女作家,14位非裔作家;第二版35位女作家,16位非裔作家;第三版50位女作家,21位非裔作家。从第四版起再没有这样单独的声明和人数统计,但一直不断地在强调文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给出所有增加的具体作家名,尤其是女性、非裔、本土、亚裔和拉丁裔作家的增加。

《诺顿》第一版(1979年)到第七版(2007年)跨度将近30年。在近30年的时间里《诺顿》文选的数量不仅增多,从两卷本增加到五卷本,而且在多样性上也得到大规模扩充。为了较客观和简便地追踪《诺顿》文选在收录女性、非裔、本土、亚裔、拉丁裔作家方面的变化趋势,本文将第一版和第七版中所收录的5组作家人数和作品所占页数多少做了统计并列入表1。

表1 第一版与第七版女性作家、各族群作家人数比较

Tab.1 The numbers of women writers and ethnic writers in the 1st and 7th editions of Norton

注:第七版作家统计时排除了新增“背景专题”的文选。

从表1可以看出,5组作家在《诺顿》文选中所占比例都有明显增长,尤其是本土、亚裔和拉丁裔文学在第一版里是完全的空白,到第七版时分别有14、7、6位作家入选。为了排除1945年以后新成长作家数量增长比例的影响,本文对第七版1945年前后各组作家比例单独做了统计,与全书所占比例相对照就能看出,全书增长比例是在1945年以前,还是在这之后。

1. 亚裔和拉丁裔1945年以后比例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拉丁裔作家人数比例增长一倍多,所占页数比例增长近6倍。这说明亚裔和拉丁裔文学主要是1945年以后发展起来的。

2. 女性和本土作家1945年以后所占比例比全书比例略高,非裔作家两个比例差不多,1945年以后甚至略微低点。说明这3组文学在1945年以前和以后所占比例的增长幅度都很大,从表1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这3组文学在1820年以后4个阶段所占成分都有明显的增长。

3. 在1820-1865、1865-1914、1914-1945这3个阶段中,弱势群体作家增长数量之和大约等于全书作家增长数量或甚至超过全书作家增长数量。这说明其中有不少新增的女性、非裔、本土、亚裔和拉丁裔作家,也有少数其他作家被剔除出去。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粗略得出《诺顿》文选两个主要变化趋势:a.对过去作家做了重新评估,尤其是对以往弱势群体作家和文学给予更多重视;b.新一代弱势群体文学在近30年里得到长足的发展,说明弱势群体有了更多机会和空间发展自己的文化和文学。

下面将这5组弱势群体作家收录的具体情况和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 美国女性文学在《诺顿》中的收录情况及变化

《诺顿》收录的美国女作家从第一版的29位增加到第七版的80位,总数增加51位,但第一版中有4位女作家未被选入第七版,因此新增共55位。其中1945年以前的阶段从20位增加到46位,除去删掉的2位,新增共28位。这些女作家有的在当时有一些影响力,也有的一开始就少人问津,是在几十年或一两百年之后,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突然被“重新发现”的。

1700年以前这一阶段没有新增女作家。1700-1820年期间新挖掘出3位女小说家。朱迪思·默里(Judith Sargent Murray, 1751-1820)是从第五版增收进来的,比较有名的是散文“论两性的平等”(1790)和畅销小说《拾穗者》(1798),还有2位第七版新增的女小说家,汉娜·福斯特(Hannah Webster Foster, 1758-1840)和塔碧萨·坦尼(Tabitha Tenney, 1762-1834)。福斯特的道德训诫类感伤小说《风尘女子》(1797)到19世纪中期已经重版30次,坦尼的《女唐吉诃德》(1801)1841年以前卖了5个版本,之后便落选知名作家的名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她的小说被再版,美国人才认识到其作品在早期美国小说中的独特价值。

1820-1865年间是美国文学第一次繁荣时期,女作家由第一版的3人增加到第七版的13人,新增了10位女作家,除去非裔和本土女作家外还有7位。第二版就被收入的是特别关注女性问题、在当时影响力极大的多产小说家丽贝卡·戴维斯(Rebecca Harding Davis, 1831-1910);第五版开始收录的有小说家凯瑟琳·塞奇威克(Catharine Maria Sedgwick, 1789-1867),反映西进运动文化的小说家卡罗琳·柯克兰(Caroline S.Kirkland,1801-1864),反种族主义的小说家莉迪娅·蔡尔德(Lydia M. Child, 1802-1880),小说家范妮·费恩(Fanny Fern, 1811-1872);第七版新入选的有关注女性附属地位的小说家伊丽莎白·斯托达德(Elizabeth D. Stoddard),诗人莉迪娅·西戈尼(Lydia H. H. Sigourney, 1791-1865)。其中塞奇威克在当时是备受坡和库珀推崇的作家,但到19世纪末已被淡忘,1987年对她的研究再度兴起,现在被认为是与库珀相当的作家。女诗人西戈尼当时与朗费罗齐名,深受读者喜爱。

1865-1914年期间的女性作家由原来的5位增加到14位,删去1位,新收入10位。除去非裔、拉丁裔、本土和亚裔7位女作家外,还有3位白人女作家:第二版就已经入选的夏洛特·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 1860-1935)最著名的是短篇小说《黄色墙纸》;第五版入选的有反映印第安人和西部生活的玛丽·奥斯汀(Mary H. Austin, 1868-1934);第六版入选的是探寻犹太裔美国人身份的小说家艾玛·拉扎勒斯(Emma Lazarus, 1849-1887)。

1914-1945年期间女性作家由原来的8位增加到12位,删去1位,另有1位作家尤多拉·威尔蒂(Eudora Welty)移到下一阶段,因此新增6位,其中非裔2位,其他4位:第四版收录的有继庞德之后意象派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 1874-1925);第六版开始收入的是剧作家、“普罗文斯顿剧社”(Provincetown Players)创始人之一苏珊·格拉斯佩尔(Susan Glaspell, 1876-1948);第七版新入选的有写实验性诗歌的米娜·洛伊(Mina Loy, 1882-1966),以及小说家、诗人凯·博伊尔(Kay Boyle, 1902-1992)。

1945年以来的女作家由原先的9位增加到34位,删去2位,而尤多拉·威尔蒂从上一阶段移过 来,因此新增26位,不包括非裔6位、亚裔4位、拉丁裔4位、本土3位。剩下9位:第二版入选的诗人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uck, 1943-);第三版开始收录的诗人洛琳·尼德克(Lorine Niedecker, 1903-1970)、风格简约的小说家安·贝蒂(Ann Beattie, 1947-);第五版入选的犹太裔小说家格雷丝·佩利(Grace Paley, 1922-),科幻小说家厄休拉·吉恩(Ursula K. Le Guin, 1929-),善于描写大自然的诗人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 1935-)以及小说家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 1945-);第六版入选的诗人乔莉·格雷厄姆(Jorie Graham, 1950-);第七版新入选的诗人范妮·豪(Fanny Howe, 1940-)。其中格吕克1993年获普利策奖,2004年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

除了女作家人数增多之外,一些女作家的选文幅度也相对加强。新增女作家汉娜·福斯特的长篇小说《风尘女子》被全文收录,长达99页。斯托夫人的文选从第一版的27页增加到94页,其中主要是增收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出版于1852年的批判奴隶制的小说在19世纪下半叶销售数量仅次于《圣经》,其畅销程度令所有其他文学作品望尘莫及。在当时,该小说将废奴思想从边缘推向主流,极大地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进程。20世纪现代派评论家批判该小说的政治性,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发展后,人们才又重新重视这本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小 说。另一位已经被视为经典作家的薇拉·凯瑟从第一版的27页上升到第七版的135页,这次全文收录了她的长篇《我的安东尼亚》。小说以波希米亚移民生活为主要背景,倡导开放的移民观。此外,诗人狄金森选文的页数虽没太大变化,但第一版大多数作家的页数到第七版时已大大缩减,因此在诗人当中她的排名从第七跃居第二,紧跟惠特曼。

此外,在第七版新增的背景专题文集中,有特别关于18世纪女性诗歌创作活动的文集,所选6位女性的诗歌生动反映了当时印刷业开始在美国兴起时,女性诗歌创作从家庭手稿到公共出版物所走过的历程。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是少数群体,女性作家所占比例越高。第七版的人数统计,女性作家总体占35.7%,而少数族群女作家与总人数比分别为(女作家人数/总人数):非裔作家14/37,本土作家5/14,亚裔作家5/7,拉丁裔作家5/6。非裔作家、本土作家的男女比与总体比例差不多,算得上“极少数群体”的亚裔和拉丁裔则几乎是纯粹女作家的天地了。

(二) 非裔美国文学在《诺顿》中的收录情况及变化

《诺顿》收录的非裔作家从第一版的14人增加到第七版的34人,其中1945年以后删去1人,新增10人,1945年以前从10人增加到21人,新增11人。

1700年以前无非裔作家。1700-1820年期间新增1位——第三版开始入选的黑奴传记作家奥劳德·伊奎阿诺(Olaudah Equiano, 1745-1797)。

1820-1865年期间非裔作家由2位增加到5位,新增3位:第四版开始收录的第一个写女黑奴传记的黑奴哈丽雅特·雅各布斯(Harriet Jacobs, 1813-1897);第七版新入选的黑人领袖、废奴主义小说家威廉·布朗(William W.Brown),积极推动废奴主义的非裔女诗人弗朗西丝·哈珀(Frances E.W. Harper, 1825-1911)。

1865-1914年期间非裔作家由3位增加到8位,新增5位,都是第七版新入选的:发表第一部非裔女性主义作品的女教育家和作家安娜·库珀(Anna Julia Cooper, 1858-1964),批判种族主义的女小说家波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 1859-1930),积极倡导民权和争取女权的女作家艾达·威尔斯-巴尼特(Ida B. Wells-Barnett, 1862-1931),非裔教育家、民权领袖、作家詹姆斯·约翰逊(James W. Johnson, 1871-1938),诗人保罗·邓巴(Paul L. Dunbar, 1872-1906)。

1914-1945年期间非裔作家由4位增加到8位,新增4位,都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比较活跃和有思想的作家:第二版开始收录了女小说家佐拉· 尼尔· 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 1891-1960);第五版收入了作家克劳德·麦凯(Claude McKay, 1889-1948),关注黑人民间文化的诗人和学者斯特林·布朗(Sterling Brown,1901-1989);第六版收入女小说家内勒·拉森(Nella Larsen, 1891-1964)。其中赫斯顿的经历颇能发人深省。她当时已是哈莱姆文艺复兴一位新兴作家,然而她1937年发表的关于黑人女性探寻自我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被看作无益于当时黑人作家所倡导的用“抗议小说”一致对外争取黑人权利的斗争。当时德高望重的黑人作家理查·赖特在左派杂志《新群众》上评论该书讨好白人读者口味,把黑人描写得“古怪离奇”,将其打入冷宫,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本书已绝版。直到1975年,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女士》(.)杂志上撰文发表《追寻佐拉·尼尔·赫斯顿》(“In Search of Zora Neale Hurston”)一文,才重新引起人们对她的重视。该小说现在是美国大学里美国文学课必读的作品。《诺顿》第七版选入她的作品有21页,而赖特却从第一版的23页减为10页。

1945年以来的非裔作家由4位增加到14位,新增10位:第二版入选女诗人奥德尔·洛德(Audre Lorde, 1934-1992);第三版入选诗人罗伯特·海顿(Robert Hayden, 1913-1980),诗人迈克尔·哈珀(Michael S. Harper, 1938-),女小说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 1944-),女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 1952-);第五版入选的有著名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女小说家托尼·凯德·邦巴拉(Toni Cade Bambara, 1939-1995),以及诗人兼小说家伊什梅尔·里德(Ishmael Reed, 1938-);第七版新入选的女诗人露西尔·克利夫顿(Lucille Clifton, 1936-),1994年获普利策奖的南方诗人尤瑟夫·科蒙亚卡(Yusef Komunyakaa, 1947-)。值得一提的是,当代非裔美国文学中女性作家占主导地位,她们从黑人女性特有的视角,不仅反映种族歧视,还揭示了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其中,第一版就入选的格温德琳·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早在1950年就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85-1986年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沃克的小说《紫色》1983年获普利策奖;莫里森的小说《爱娃》1988年获普利策奖,她1993年又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丽塔·达夫1993年获得“桂冠诗人”称号,成为美国第一位非裔桂冠诗人;露西尔·克利夫顿诗选2001年获全国图书奖。

非裔作家不仅人数增多,一些作家选文幅度更是大大增加。著名的19世纪废奴运动主将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iderick Douglass, 1818-1895)的选文从第一版的17页增加到第七版的111页,第七版除摘选他其他一些作品外,还全文收录了他的长篇传记《一个美国黑奴的自述》和一个中短篇故事《英勇的奴隶》。第七版也全篇收录了女作家内勒·拉森的长篇小说《流沙》(),全文82页。

此外,在1820-1865年这一卷里,《诺顿》增加了关于奴隶制度的背景专题文集,6篇文章的作者有白人、黑人、男性和女性,文章反映了白人(如杰弗逊总统)对黑人的歧视,以及南北战争前一些白人和黑人一起发出的要废除奴隶制的强烈呼声。这个专题进一步说明,黑人问题在促进美国国家和民族成熟及其文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 美国本土文学在《诺顿》中的收录情况及变化

《诺顿》第一版美国本土文学是空白,第七版收录有14位本土作家,还有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学,包括印第安起源神话、恶作剧者传奇和典仪曲词共63页,此外还收有关于白人与印第安人冲突的两个专题文集。

从开始到1820年期间主要增加了46页美国印第安起源神话和恶作剧者传奇,以及反映白人与印第安人冲突的两个专题文集共22页。印第安起源神话是第四版时与发现美洲的意大利籍探险家哥伦布和一位当时的西班牙探险家一起加进来的,放在他们后面,英国殖民者前面,而且是放在增加的一个时段“开始—1620年”——从发现新大陆到殖民地建立之前的阶段。第五版在这一阶段加入了印第安恶作剧传奇,但第六版在开始时段划分上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重新划分了“开始—1620年”和“1620-1820年”这两个时段,改为以1700年为界,分为“开始—1700年”和“1700-1820年”两段。

“开始—1700年”以印第安起源神话开头,以臭名昭著的萨莱姆(Salem)巫师案事件为结束点,将印第安传统文学与意大利和西班牙探险家的探险记载以及清教统治的新英格兰思想并置,突显美国早期殖民地的多语言和多民族性。第七版在此时段又加入了早期清教殖民地识字课本和有关汉娜·达斯顿(Hannah Dustan)被印第安人俘虏和脱逃事件的专题文集。前者典型反映清教文化,后者则清晰呈现了这一事件如何加深白人对印第安人的恐惧心理,并为白人以后屠杀和虐待印第安人提供借口。这些与本时段原先就有的玛丽·罗兰森(她曾被印第安人绑架但安然归来)的《遇劫记》一起,突现了早期殖民地白人宗教理想、土地扩张野心以及他们与印第安人之间所发生的冲突状况。“1700-1820年”时段增加了印第安人抵抗白人的演说辞,虽说这些演说辞是后来被翻译成英语记载下来的,有些可能失真,但总体反映了印第安人的口才和白人对印第安人从友好到敌对的转变。

1820-1865年期间收录了印第安人抗议白人政府要将居住在东南部的印第安人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文字,入选的本土作家有2位:第四版入选的抗议白人对印第安人不公正待遇的本土散文家威廉·埃普斯(William Apess, 1798-1839),第七版新入选的女作家简·斯库克拉夫特(Jane Johnston Schoolcraft, 1800-1842)是已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文学作家。

1865-1914年期间收录印第安一些部落典仪曲词和4篇印第安人演说辞,另还有4位本土作家:第三版就收入女小说家齐特卡拉·萨(Zitkala Sa or Gertrude Simmons Bonnin,1876-1938),她是世纪之交美国印第安文学从口头向书面过渡时期的重要本土作家,她用笔记录下许多印第安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第五版收入的小说家有查尔斯·伊斯门(Char- les A. Eastman, 1858-1939)、约翰·奥斯基森(John M. Oskison, 1874-1947);第七版新入选的女作家萨拉·温尼马卡(Sarah Winnemucca, 1844-1891)。这一时期的本土作家,为后来尤其是当代本土文学的繁荣起到很好的文化传承和文学的铺垫作用。

1914-1945年时期收录了1篇本土作品:第四版入选的是由印第安勒克他人萨满教巫医黑鹿(Black Elk, 1863-1950)口述,由内布拉斯加州桂冠诗人约翰·奈哈特(John G. Neihardt, 1881-1973)通过翻译整理成书的《黑鹿说》。

1945年以来入选的本土作家有7位:第三版入选的本土女小说家莱斯利·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 1948-);第四版入选的小说家斯科特·莫马迪(N.Scott Momaday, 1934-),诗人西蒙·奥尔蒂斯(Simon J. Ortiz, 1941-),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Louise Erdrich, 1954-);第五版入选的多产作家杰拉尔德·维兹诺(Gerald Vizenor, 1934-);第七版入选的本土女诗人乔伊·哈裘(Joy Harjo, 1951-),诗人兼小说家舍曼·阿列克西(Sherman Alexie, 1966-)。印第安文艺复兴一般从莫马迪1969年获普利策奖的小说《晨曦之屋》出版(1968)算起,当代比较杰出的本土作家厄德里奇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代表作《爱药》()获1984年全国图书评论界奖。

美国印第安传统口头文学由于欧洲殖民者入侵而发生断裂,本土书面文学直到当代越来越多的印第安人接受英语教育后才逐渐繁荣起来,这在《诺顿》第七版1945年以后的这一卷所选本土作家的文学成就中可见一斑。总体而言,本土作家的作品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印第安人文化传统色彩和关注印第安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

(四) 亚裔美国文学在《诺顿》中的收录情况及变化

《诺顿》第一版亚裔美国文学是空白的,第七版收录有7位亚裔作家,其中5位女性作家,5位华裔作家,5位是1945年以后的当代作家。

1865-1914年期间收录了1位亚裔作家,是第六版开始收入的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原名伊迪丝·伊顿)(Sui Sin Far or Edith M. Eaton, 1865-1914)。她是已知有记载的第一位美国亚裔作家。

1914-1945年期间也只收录1位亚裔作家,是第六版入选的菲律宾裔小说家卡洛斯·布洛森(Carlos Bulosan, 1911-1956),他是第一个也仍然是最重要的菲律宾裔作家。

1945年以来收选了5位亚裔作家:第三版就入选的华裔女诗人宋凯西(Cathy Song, 1955-);第四版入选的华裔女小说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华裔诗人李立扬(Li-Young Lee, 1957-);第七版新入选的华裔女小说家谭恩美(Amy Tan, 1952-),印度裔女小说家吉汉珀·拉希里(Jhumpa Lahiri, 1967-)。其中汤亭亭1976年的处女作《女勇士》获非小说类全国图书评论界奖,1980年发表的姊妹篇《中国佬》获非小说类全国图书奖。《女勇士》一开始就受批评界高度评价并很快成为大学课堂经典读本。谭恩美则不同,她的作品一开始是广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1989年发表的成名作《喜福会》被拍成电影之后更是让美国人家喻户晓,以后出版的《灶神娘娘》、《通灵女孩》、《正骨医师的女儿》等都是很畅销的书,近年也开始进入美国文学选读和大学课堂。印度裔作家拉希里也获得不少文学大奖,其中短篇小说集《疾病阐释者》获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使她一举成名。

与非裔和本土文学一样,亚裔文学在当代美国开出越来越多灿烂的花朵,并逐渐进入美国主流文学殿堂。

(五) 拉丁裔美国文学在《诺顿》中的收录情况及变化

《诺顿》第一版拉丁裔美国文学也是空白。第七版选入了一些墨西哥民谣和6位拉丁裔作家的作品,其中5位是女性作家,5位是1945年以后的当代作家。

1865-1914年期间有1位拉丁裔作家:第七版新入选的出身墨西哥贵族家庭的女作家玛丽亚·鲁伊斯·德·伯顿(Maria Amparo Ruiz de Burton, 1832-1895),她的小说揭示了19世纪拉丁裔移民所遭受的种族歧视。此外,这一时期还收集了4首拉丁裔与印第安人混血统聚居的墨西哥文化地区流行的叙事民谣。

1945年以来有3位拉丁裔作家入选:第三版入选墨西哥裔女诗人洛娜·塞万提斯(Lorna Dee Cervantes, 1954-),她着意将墨西哥文化引进自己的英语诗歌中;第五版入选墨西哥裔女小说家兼诗人桑德拉·西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 1954-),最知名的作品是小说《芒果街的房子》;第六版入选的墨西哥裔小说家鲁道夫·阿纳亚(Rudolfo A. Anaya, 1937-),这位在新墨西哥州长大的作家善于描写当地各种族尤其是少数裔文化(拉丁裔和本土印第安人)混合的生活状态,另一位入选的是墨西哥裔女小说家格洛丽亚·安扎杜尔(Gloria Anzaldua, 1942-2004);第七版入选的多米尼加裔女作家朱莉娅·阿尔瓦雷斯(Julia Alvarez, 1950-),她最著名的作品是1990年出版的小说《加西亚家的姑娘不再带口音》。

总体来说,当代拉丁裔文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作家。他们的族裔意识很强,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拉丁裔文化色彩,并开始进入美国学校的教材,给美国文学和社会这个大花园又增添了一种独特的芬芳。

三、《诺顿》中其他相关收录变化情况

表1中还有没显示的关于其他几个版本发生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数是从第一版到第六版有近80位作家在第七版里没有出现。有的是延续好几版而且很有名的作家如纳博科夫、巴思、诺曼·梅勒、欧茨等,最终没有在第五、第六或第七版出现。还有比如豪尔斯从第一到第六版都有小说作品选入,但在第七版里只保留了一点他关于小说理论的文章,其小说作品本身没有收入。而更多的作家是在某一版里出现一次之后就无影无踪了,其中也有不少弱势群体作家。依此类推,第七版里一些新面孔在下一版里也可能会一样消失掉,包括弱势作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总的趋势是弱势群体作家数量和比例都在增加。

另外,《诺顿》所选作家作品分量也有一些变化。以作家所占页数为标准,比较第一版和第七版排位前20名作家和排位前10名诗人的变化,见表2和表3。

表2 第一版与第七版所占页数排名前20位作家

Tab.2 Top 20 writers covering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pages in the 1st and 7th editions of Norton

表3 第一版与第七版所占页数排名前10位诗人

Tab.3 Top 10 poets covering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pages in the 1st and 7th editions of Norton

从表2和表3中可看出《诺顿》明显厚古薄今,前10位作家几乎都是20世纪以前的,只有第七版的薇拉·凯瑟例外,而且有8位白人男性作家稳定在前10名内。但前20名作家中弱势群体作家的数量由3名增长到6名,比例由15%提高到30%,排名前10位的诗人中弱势群体作家也同样提高到30%。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作家不仅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而且开始进入这个经典的核心地位。

四、结束语

弱势群体作家数量的增多与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生活改善以及新的移民素质倾向有很大关系。但排除这些因素之外,多元文化主义浪潮应该说从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弱势群体文学的逐渐发展和繁荣。

2006年美国人口调查局公布的美国人口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人口比例占50.8%,一半略多一点,各族裔的比例依次是拉丁裔14.8%、非裔12.4%、亚裔4.4%、本土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本土人0.8%。与《诺顿》第七版各弱势群体文学所占比例相对照,非裔和本土美国文学的比例比起其相对应的总人口比例高出4~5个百分点,而女性文学的比例比女性总人口比例低15个百分点,亚裔和拉丁裔文学的入选比例比各族裔人口比例都要低不少,尤其是拉丁裔文学所占比重比实际拉丁裔总人口比例低10多个百分点。虽然当代拉丁裔文学发展迅速,但差距还是比较大。

不是说文学一定要在各群体之间平均分配,统计这样的数字只是想给出一个客观的比照,至少两组比例之间的差距不排除今后弱势群体文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

《诺顿》走过的近30年历程也恰恰是美国多元文化主义从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上世纪末打得不可开交的文学经典之战在新的世纪里似乎没有那么激烈了,但其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作家稳定地留在《诺顿》中,留在大学课堂的教授内容中。未来发展的另一个趋势应该是更多的弱势群体作家将会挤进核心经典作家的行列中,深入美国大学文学课堂的中心地带。

[1] Erickson Peter. What multiculturalism means[J]. Transition, 1992, 55: 105-114.

[2] 王恩铭. 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J]. 国际观察, 2005, (4): 10-19.

[3] Perkins David. Is Literary History Possible[M]. Balti- more: Johns Hopkins UP, 1992.

[4] Morrison Toni. Playing in the Dark: Whiteness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92.

[5] 托妮·莫里森. 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辞. 宠儿[M]. 潘岳,雷格,译. 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2006: 351-361.

[6] Baym Nina. Melodramas of beset manhood: how theories of American fiction exclude women authors [C]//Locating American Studies: The Evolution of a Discipline. Ed. Lucy Maddox.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1999.

[7] Jay Gregory.American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Wars[M]. Ithaca, NY: Cornell UP, 1997.

[8] 单德兴. 重建美国文学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9] 程锡麟, 秦苏珏. 美国文学经典的修正与重读问题[J]. 当代外国文学, 2008, (4): 62.

[10] Elliott Emory. 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 New York: Columbia UP, 1988.

[11] Baym Nina. Preface.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 Gen. Ed. Nina Baym. 5th ed. 2 vols. New York: W. W. Norton, 1998.

[12] Baym Nina, gen. ed.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 rican Literature[M]. 7th ed. Vol. B. New York: W.W. Norton, 1998: 1700.

[13] Washington Mary Hellen. Foreword.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M]. By Zora Neale Hurston. New York: Perennial Classics, 1998: x.

[14] 王守仁主撰. 新编美国文学史[M]. 第四卷. 刘海平, 王守仁主编.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73.

[15] US Census Bureau. ACS Demographic Estimates. 2006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EB/OL]. (2007-09 -27)[2008-02-15]. http://factfinder.census.gov/servlet/ ACSSAFFFacts?_submenuId=factsheet_0&_sse=on.

Reconstructing the American Literary Canon: Revisions of

Jin Wenning

(,,,)

The thesis uses the various editions ofas the primary materials to observe the recanonization of major American literary writers in anthologie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last 30 year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creasing concern this authoritative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ows for the minority literatures, the thesis reveals that minority literatures are being paid greater att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v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

;;;

I 712.09

A

1009-895X(2011)01-0030-09

2010-12-26

金文宁(1968-),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E-mail: wenning19@163.com

*《诺顿美国文学选读》除第一版由Ronald Gottesman等6位专家编写外,从第二版到第七版的主编都是Nina Baym, 由诺顿出版公司出版,出版的年代分别为1979年(第一版)、1985年(第二版)、1989年(第三版)、1994年(第四版)、1998年(第五版)、2003年(第六版)、2007年(第七版)。以下所有关于《诺顿》的引用将在正文引用处括号内注明页码。

*狄金森因在1820-1865年期间也被收录了,因此虽因《诺顿》编辑需要在这一阶段又重复收录,本文计算作家人数时就不再重复统计。

猜你喜欢
诺顿第一版非裔
中班社会活动诺顿和大熊
《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要点解读
医学信息(2021年10期)2021-06-02 08:04:36
诺顿美术馆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1:44
诺顿的求职理由
把头版让给老百姓——浅析《义乌商报》第一版改革实践
传媒评论(2018年10期)2019-01-17 01:33:34
论美国非裔诗人C.S.吉斯科姆的“拖延”诗学及其族裔诉求
《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三批第一版)有关修订情况的解读
张执浩著作要目
湖南文学(2011年10期)2011-08-15 00:42:14
流浪汉和狮毛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