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德育去“空洞化”

2011-09-24 05:51张韦韦赵敏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职教中等职业

张韦韦 赵敏

长期以来,当人们将技能视为职教培养质量“硬性”指标的时候,德育工作却因其“软性”而变得有些空洞。职教德育去“空洞化”,不只是德育工作的方法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应有之义,而这样的改变正在发生。

作为教育发展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不难发现,职业道德被放在了职教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这一方面体现出德育工作在职教工作中的分量,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德育工作的薄弱。在实际工作中,“德育为先”多少有些名不副实。

“空洞化”的德育

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有一项活动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职业学校育人事迹报告会”。之所以说“不同”,在于其他活动都与“技能”有关,而育人事迹报告会却是一项“德育”活动。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看似与“技能”不沾边的活动,却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6月26日上午,报告会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等领导接见了职业学校育人事迹报告团,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职业院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德育教育工作。据教育部有关人士介绍,每年技能大赛期间,都要举办一项德育活动。

对此,有学者认为,在被誉为“国赛”的技能大赛期间举办德育活动,看似有些“混搭”,却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要“德才兼备”,不单单是具备技能,还要有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

然而,这样的德育“导向”,却与实际状况有些不符。在现实中,往往一提到职业教育,人们联想到的就是“技能”培养。记者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将技能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甚至将几乎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学生技能培养上。目前,职教领域中的关键问题,诸如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师培养等这些核心命题,无不与“技能”相关联,全然没有德育的影子。

这一点在基层职教管理部门那里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位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地方主管职教的领导,一听到技能大赛竞争夺牌,神经马上绷得特紧,关注度很高,也舍得投入,而对于德育工作的事则兴趣不大,认为是软任务,做的多一点、少一点也没有多大差别。

更有甚者,个别学校将德育课程“偷梁换柱”,以专业课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从上到下,从校长到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但巨大的精力投入、严格的管理并没有带来井井有条的秩序。在采访中,许多一线教师抱怨,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职校学生“不好管”“不服管”,学生管理让他们感觉身心疲惫。

对此,有学者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复苏”阶段,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还相当薄弱,社会吸引力不足,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诉求点放在了“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而职教界关注点也放在了“技能”提高上。然而,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型教育一样,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在于育人,这是教育规律使然。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并不代表可以漠视德育工作、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认为,德育工作对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意义重大,没有好的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就谈不上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强调加强技能训练,但绝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一位德育工作者直言:“学生不是机器,如果德育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性关怀,缺乏科学的方法,最终也会累及技能培养,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高没有好处。”

逐渐走向“台”中央

在职教教育教学中,德育这一课是缺不得的,这是教育主管部门一再申明的观点。出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正确的导向、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同学们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最终引导同学们就业成才。

作为主管职业教育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也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强化素质教育,做到‘做事与‘做人的高度统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显然,国家所需的职教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单纯的“技能”培养是不够的,也是与《教育规划纲要》相悖的。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教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德育工作逐渐从边缘走向教育教学舞台的中央。

而推动这一改变的首先是中央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这是一个由上到下的过程。据了解,2007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就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2009年6月30日~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印发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刘宝民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视为职教德育工作的“里程碑”,而之前的德育工作一直处在探索阶段。

去年6月26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近两年来,全国不少省份也召开了省一级的中职德育工作会,出台了相关文件。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德育工作逐渐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德育工作的制度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据刘宝民介绍,目前教育部正在着手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简称《大纲》),《大纲》被视为中职德育工作的“宪法”,职教德育工作将形成长效机制。

如何不再“空洞”

德育工作如何才能不“空洞”,真正体现出“德育为先”的职教理念?在鲁昕看来,职教德育工作需要创新工作形式,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突出实践特色,要尽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管理和服务等多种途径实施德育,丰富德育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作用。

近年来德育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也遵循了上述要求。总结起来,就是:有方向、有载体、有方法。

有方向所谓方向,就是指德育工作的定位,即:要向职教生进行怎样的德育内容?什么样的德育内容才能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还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规避先前“抽象化”“概念化”的德育内容?无疑这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育德。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点实际上与“技能”培养具有相似的导向,那就是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所需、技能所需,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中职德育内容为例,除了普通中学的德育内容,还突出了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不但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对于学生走向社会,满足社会所需也是必要的。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德育课改上。2008年12月份启动的第三轮课改,进一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课程名称中可见一斑: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从名称上就体现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点。

从德育教学目标看,原来的教学目标是“二维”的,注重认知和运用,现在的目标则是“三维”的,除了认知和运用,还有情感、态度、观念。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是理念的变化,这符合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据了解,职校学生多处于15~18周岁,多是中考、高考的“失败者”,同时又多来自经济困难家庭,因此,如何看待前进中的挫折,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应付成长、就业中的问题,不但关系到学生就业,也关系到学生的人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有载体有了明确的方向,还要有好的载体,才能达成相应的目标。这一点,各地方、各学校都有常规性的做法。从全国范围看,全国职业院校“文明风采”大赛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也证明,有了载体的德育工作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空洞虚无的,师生是愿意参与的。

眼下,由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正在举办过程中。这项活动是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而开展的一项常规德育实践活动,从过去七届举办情况看,“文明风采”大赛已经成为展示学生技能、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从内容到形式,“文明风采”竞赛都打上了职业教育的烙印。

作为职教学生的德育平台,“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内容设计丰富多彩,从主题、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和职校学生的特点,不仅抓住了“德育”这一抓手,而且兼顾了“技能”特色,使得抽象的德育工作变得鲜活。以本届大赛为例,今年是建党90周年,在今年征文比赛中就增加了《感恩的心》这一主题,让职校学生能够感受到党和国家资助政策带来的温暖。

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华冰认为:“文明风采”竞赛不是一项单纯的竞赛,而是一项通过竞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并达到育人目的的德育实践活动。“我们每年把竞赛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形成了‘人人参与、班班比赛、学校选拔、全国亮相的局面。”

正如鲁昕强调的那样,“文明风采”竞赛是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很有意义的中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如今,“文明风采”竞赛已经形成了制度,成为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体验快乐的大舞台。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技能培养有技能大赛,促品德教育有‘文明风采,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两加强、两促进的局面。”

如果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称为“武状元”,那么在“文明风采”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就是当之无愧的“文状元”。“文武兼备、德才并举”,勾勒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作为一项全国性德育实践活动,“文明风采”竞赛成为展示职教学生风采的舞台和职教魅力展示的窗口。以赛育人,德育工作有了一个长效的、制度性的载体,中职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文明风采”为职教德育开辟了一个新途径,也开创了一种新境界。

有方法德育工作有一大难点,就是容易让人理解为“道德说教”,工作难开展。针对这一现状,如何才能让老师、学生乐于接受,使德育工作能够贴近实际、取得实效呢?这是德育工作中很现实的问题。

德育工作是对“人”的教育,有很大的抽象性,因此,日常德育工作中,除了有正确的方向、好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如此,学生才会接受,德育工作才会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同时给了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

怎么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来做德育工作,是德育教师共同的课题,需要他们探索。这其中很关键的就是“三贴近”的原则,即德育活动要从内容到形式贴近职业、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活动形式要多样,活动设计要有吸引力,能够吸引老师和学生的参与,要遵循“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德育内在规律。

林冬妹是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一门全国统一的课程,思政课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上好这门课让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然而,在林冬妹所在学校,她的这门课却是学生最钟爱的课程,她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全国模范教师。

她的秘诀就是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林冬妹说:“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不仅要用心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还要真切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内在需求,让课程给他们带来实际的帮助。”

在林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听到她频繁使用当今一些流行的新潮词语,这让学生们听来很亲切,无形中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的气氛始终很活跃。为了收集这些语言,林老师在生活中处处都在做一个有心人。此外,林老师讲课会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述比较枯燥的理论概念和做人的道理,学生们不仅特别爱听,而且受益良多。为此,她对80后、90后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特点爱好和表达方式。

对此,有学者强调,职校学生德育和普通中学德育课不一样,不管是从内容上、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忌讳灌输。所以,在一线教学课堂当中,要倡导大量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方式,让学生和活动紧密结合。比如,职业道德和法律这门课有模拟法庭,关于法庭中的被告、原告身份以及法官怎么审等等,老师辅导之后学生可以模拟排练,比一味背法条要生动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

在去年的德育教学年会上,上海一位德育教师讲了南京秦淮河污染治理的案例。当时,老师让学生带着矿泉水瓶到秦淮河里采集样本,然后进行化验,最终拿出可行性的方案,教学方法很鲜活,教学效果也很好。

老师思路变了,眼中的学生也变了。一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说:以前看起来的差生,现在看起来却出奇的可爱。欣赏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方向对了,载体有了,方法科学了,“空洞化”的德育工作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中职德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对话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形势如何,今后一个时期将如何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职成司德育处处长刘宝民。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总体形势?

刘宝民:近几年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感染力明显增强。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施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三是在德育途径上更加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异彩纷呈。在国家层面,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主题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教育与职业》: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宝民: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简称《德育大纲》)。《德育大纲》是教育部2004年为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印发的一个重要文件,可以说是中职德育工作的“宪法”。《德育大纲》颁布近7年了,教育部去年启动了《德育大纲》的修订工作,修订工作今年完成。同时,准备起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二是进一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2008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宗旨理解不透,照本宣科,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一些学校没有按照要求开齐课程。今后,将组织德育课教师的国家级培训,提升德育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将配合有关部门对德育课课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三是加强班主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四是加强共青团工作。

《教育与职业》:作为从事中职德育工作多年的德育工作者,您认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大特色是什么?难在哪里?

刘宝民:我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已经十年了,我认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从德育内容看,除了实施公共道德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德育实践活动。职业学校很多德育工作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来开展的,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效果会更明显。

说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我认为:一是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中职德育缺乏应有的重视,政策支持还不到位。这几年虽然在政策上有一些突破,但在一些地方具体落实起来还有难度。二是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符合中职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工作规律,就是说难在突出特色。三是职业学校德育的科研比较薄弱,对于行政决策缺少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与职业》:今年年初,教育部就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一管理。请问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有没有变化?

刘宝民:正如你所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部决定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统一管理。这样,便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近期,司里正在起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文件。

目前为止,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维持原有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在职成教司;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社会科学司。

有一个问题需要提出来,就是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据我所知,目前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高职学校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课程标准和国家规划教材。我认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应该有相关的课程标准和国家规划教材作为保障。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职教中等职业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自治区近年将建65所标准化中职学校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