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占虎
(山西省介休市人民医院内科 山西介休 032000)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药品不良反应(ADR)主要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药物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性遗传素质等。[1]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1~50岁的病人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2%,80岁以上的病人上升到25%[2]。由此看来,老年病人用药具有其特殊性,应引起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药。而这种过多使用药物减少依从性,增加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会增高,不良反应的危害甚至会大于疾病本身的危害,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用药品种最好掌握在5种以下,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多种病症,分轻重缓急,选主要病症的主要药物治疗。同时,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应该重视非药物治疗的好处及相关的知识,减少和控制服用滋补类药物。
老年患者用药首先要有明确的适应症,其次用药的受益/风险的比值应>1。即在用药的好处大于用药后的风险情况下,再选择用药,同时要考虑选用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另外,老年人用药要考虑其患病史以及身体各项器官功能的整体情况。
老年病人是临床用药的特殊群体,因为这个群体一般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诸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各种感染、脑血管病、前列腺炎及前列腺肥大等,平均患有6种疾病,常常需要多种药物药联合用
中国药典规定老年病人用药量一般为成人量的3/4,并遵循从小剂量逐渐到适宜于个体的最佳用药剂量的原则。只有把药量掌握在最低有效量,才是老年病人的最佳用药剂量。有学者提出,从50岁开始,每增加1岁,剂量应比成人药量减少1%,60~80岁应为成人量的3/4,80岁以上为成人量的2/3即可。只有把药量掌握在最低有效量,才是老年病人的最佳用药剂量。
老年病人用药剂量的确定,要遵守剂量个体化原则,主要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反应等进行综合考虑。
表1 老年病人的常用药物最佳用药时间
选择用药时间进行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疾病的发作、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昼夜节律变化等来确定最佳的用药时间,见表1。
在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新的症状,则主要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或是病情进展。对于前者应停药处理,后者则应加药处理。暂停用药是现代老年病学中最简单、最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
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定要转变用药的观念,有些患者一遇到疾病就希望能寻求特效、快速疗效的药品,其实患者在用药的时候应该掌握这样一种原则:能通过口服治疗的就不选用肌肉注射,能通过肌肉注射治疗的就不选用静脉输液,以此来把使用药品的副作用和风险降到最低。
[1]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 新编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