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意蓝 刘凤至
就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新的职业岗位应运而生。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引入,许多新萌生的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岗位技术含量的加大和技术层次的高移,使得以前可以由一般技术工人承担的工作已无法胜任“高移”后的职业岗位的需要。据广州市调查,2005年广州有技术工人96万人,而高级技工不过1万人,技术工人的匮乏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瓶颈。再者,学校专业培养、地方经济、地理环境、就业观念等造成了就业结构失衡,出现了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结构性失业。
¬一、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地域性结构失业。
地域性结构失业,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流动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造成的失业。劳动力就业市场按地域大致可以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就业空间和个人发展空间形成对等关系。在选择就业地区时,无论大学毕业生或是农村务工人员,都选择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作为求职的方向,导致人才集中,竞争激烈,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人员富余现象;相反,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等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在急需人才之时,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和短缺的问题。
二、高新技术发展,技能性结构失业凸显。
由于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等原因,对劳动力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劳动力不能适应技能要求出现了技能性结构失业。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对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要求第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熟悉和掌握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培育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技术、设备可以引进,但大量的技术人才不可以去引进,要靠自己去培养。发达地区乃至全国都比较缺乏既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预期收益过大化引起观念性结构失业。
劳动者的就业观念不正确、对岗位的期望值脱离实际而造成的失业。按经济学中预期利益最大化原则,刚刚毕业的学生,或是进城务工人员,对自己的预期工资估计较高,追求“三高”职业,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但当他们真正工作时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期望值与现实不成正比,因而逐渐产生对工作岗位不满,出现对工种挑剔、不就业等待机会的观念结构性失业现象。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应对就业结构失衡的重要手段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想要成为某项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提供教育或学习服务,可以说,职业教育相对于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从业者的工作熟练程度,技术等级,增加员工人力资本的技术技能存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增加社会收益的目的。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情况下,更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充斥资源市场,职业教育优势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使发展职业教育迫在眉睫。
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为全世界的制造业提供最廉价的劳动力,然而产量虽多,但档次低,缺少自己的独立品牌,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商手里,中国人赚取的仅是最微薄的加工费用,在发达国家主宰的全球化分工中占据最底层的位置。这样的状况不改变,中国很难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大国,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以打造“高级”灰领为目标,加快形成一支能支撑“世界制造中心”快速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形成自己的品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城镇化進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大批农村人口转入城市。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据统计2007年广东省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2663万,其中有六成以上是省外流入人口,且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然而这些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文化程度偏低,具有职业职称的人数较少,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很难熟悉和掌握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实际应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震惊的发展,然而事实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此,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稳定的长期就业支持政策。
发展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采用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行“订单培养,合同就业”。
搭建一个互动平台,按照“政府牵线、校企相亲,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企业和学校间应建立起“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的在设置专业的同时,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依据用人单位的实际专业岗位需要进行求职,经考核合格后,依据合同就业。同时在设置专业时,学校应该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综合性。要建立在对某一产业链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看到产业结构变动所形成的新的岗位(群)以及这些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采用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使专业的优化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相适应。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责,从宏观上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市场化程度相关性较高,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缔造者和维护者,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也应该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节。从宏观上进行统筹和规划,引导其向符合区域产业特点和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不错位”,制定游戏规则和市场准则,让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和参与者公平竞争,政府不宜直接办学,抢占市场;再次要“不越位”,积极主动为职业教育排忧解难,多些关怀,少些干涉,明晰政府与办学者的责任,规范政府管理行为。
三、推动职业教育向综合化、复合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才需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由操作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由从业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转化。为了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教育应逐渐从封闭体系走向开放,由单一的育人就业向产教结合的教育方向发展,设置综合型、交叉型、复合型专业,走综合化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对口,紧贴企业的需求。
(第一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第二作者单位:汾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