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平
(无锡市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214001)
高等数学自学考试的应对策略
谢立平
(无锡市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无锡214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无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而高等数学是自学考试各项科目中综合性较强、知识覆盖面广、难度最大的一门。基于此,对自学考试中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十分必要。
高等数学;自学考试;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大众化,并满足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学校组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班。自考课程考试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考试,自考考试要求考生必须全部通过教育部指定的课程考试,才能保证顺利完成本科学业,拿到学历证书。而高等数学又是自学考试中一门比较难的课程。极限的运算、无穷小量、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等章节都有比较大的难度。在历届自学考试中,高等数学这门科目的通过率比较低。一旦不通过就会导致自考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并出现自卑心理,给后面自考科目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面对数学基础差,学习能力比较弱,层次不同的自考生,如何才能帮助他们学好高等数学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对自考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谈谈高等数学自学考试的应对策略。
自学考试复习时间短,而高等数学科目容量大,任务重。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上课,显然会来不及。此时,就需要教师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重组教材。
教材顺序1 第一章 函数及其图形2 第二章 极限和连续3 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和微分4 第四章 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5 第五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6 第六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重组顺序第一章 函数及其图形第三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和微分 (注:3.1导数概念暂不讲)第四章 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 (注:4.2洛必达法则、4.6渐近线暂不讲)第六章 多元函数积分学(注:6.8二重积分暂不讲)第五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第六章 6.8二重积分(注:5.5微分方程初步放本章最后讲)第二章 极限和连续第三章 3.1导数概念第四章 4.2洛必达法则、4.6渐近线
重组依据:根据知识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第一、导数和微分;第二、积分;第三、极限。由于极限这一章的方法多,灵活性强,并且大部分题目的解决都是以掌握导数的应用为前提的。因此,笔者结合考生的认知规律和遗忘规律,将极限安排在第三部分,能更好适应学生的发展。
高等数学书上有着大量的习题,如果静止地解答这些题,只求答案,那就跟没有思维的机器没什么区别。这时教师就应挖掘自己的教学智慧,开发教材习题资源的发展性价值,从而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试着对教材呈现的部分习题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尝试着将新题、旧题捆绑组合,帮助学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自考学生与统招本科生不同,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准备自学考试的道路上他们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而高等数学这样的有着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科目,早已使自考生们望而生畏。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确定教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单一的、被动的、承受性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具体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几个策略来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往往被其内在的动机和需要所推动,而这些需要就是人们控制自己的生活效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塑造榜样就是为了给行为提供参照,一旦榜样学习者将榜样确定为学习样板,也就明确了未来的行为目标,进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保持一致。当人们确定了目标之后,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主动采取行动。
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榜样激励这一策略,赋予学困生在班级同学中自由寻找学习榜样的权利,并帮助他们与“榜样”成功“配对”,这样的“配对”并不局限于“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配对”成功后,我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他们的座位安排在一起,这样可以首先从学习环境上帮助学习者把自身与榜样作比较,正视差距,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
这样的“配对”不仅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对“榜样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他们往往会比平时更注重自己的言行,更重视在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地位”,从而有效激发出他们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的愿望。通过榜样带动的教学策略,最后实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在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们运用得比较多的一般是复习引入或情境引入。这两种引入方法确实有可取之处,但在整个引入过程中教师充当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为教而教”。因此,笔者从自考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采用了“答疑引入”。这样的引入主要是基于学生对旧知存在着的困惑,以及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而设置的,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角。“答疑引入”的具体做法如下。
鼓励学生每天对旧知进行反思整理,将学有困惑或者作业中遇到的难题以纸条的形式写下来,班长负责收集这些纸条,合并归类,上课之前将这些“疑难杂症”抄写在黑板上。我的课堂引入就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讲学生之所需,在解决疑难的同时,更能进一步立足该题进行巩固深化。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迫切想解决的,因此,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都能保持着高度集中,成功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涂,方能是其门而入。”目录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从而对书中的内容框架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没有一门学科是可以离开目录获取知识的。笔者正是及时利用了“目录”的优势,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出一套更能为我所用的“新目录”。
这种新目录不仅继承了原有目录的知识框架,还更丰富了每一章节的内涵。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致力于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归纳、罗列知识点的习惯。将每章节的概念、重难点都及时汇总,呈现在相应的课题内容下。将厚厚一本高等数学书浓缩为一份涵盖各个知识点的目录,化繁为简,一目了然。
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查漏补缺,训练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但由于学生重视不够,操作不到位,练习的作用发挥并不理想。而考试这种形式却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人人想取得好成绩。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笔者改平时练习为课堂小测,为的就是利用他们的重视程度和渴望及时解决问题的心理。
教师首先要明确:测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测试最关心的是什么?考试时,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是:希望都会做。笔者就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采取特殊的考试模式:考—问—考。即:先考一段时间,然后停笔,此时可以将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或翻书查阅。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学生一心想拿高分的焦急心态,让他们在第一时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连平时作业拖拉的同学此时也热情高涨,积极提问。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学”,什么是“问”,即有学就有问。经过短暂的讨论后继续安静的考试。也许有人会有困惑:让他们讨论不就是让他们互相抄吗?对此我的做法是:讨论时——不得动笔,答卷时——写解题过程,这样做能有效促进他们更好地学,更愿意学。
总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个相互探讨,不断完善的过程。笔者提出的“深入教材,重组教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燕.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J].重庆西南大学管理学院.
[3]章学诚.高等数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姜丽娟.高等数学[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G64
:B
:1671-6531(2011)12-0112-02
谢立平,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市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