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国滨,董敏,陈剑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eve)麻痹表现上睑下垂,眼球外下方斜视,眼球不能像内向上运动,向下运动也明显受限,有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病因分为先天和后天。后天病因见于代谢病,血管病,炎症,退行性病变,肿瘤及外伤等,又由于动眼神经解剖走形长,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能造成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现动眼神经麻痹已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症状。现代医学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对症治疗如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激素,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等方法,对动眼神经麻痹的改善并不理想;外科手术等方法虽外观比较满意,但运动功能的改善并不如意,近年来,笔者用针刺眼部经筋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4例。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4例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病房的患者。动眼神经麻痹诊断均符合吴江主编《神经病学》诊断标准。男13例,女11例;年龄18~70岁,45岁以下者10例,45岁以上者14例,患者都为单眼病例,左眼13例,右眼11例。将2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经头部CT,MRI检查或化验诊断为继发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斜视,不能像上,下,内三个方向转动,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调节反射消失,并有复视等症状。排除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严重外伤、癔病,严重心肝肾并发症及凝血机制异常者。
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目上筋点1(面部,目内眦角稍上0.5分,内直肌止端),目上筋点2(面部,眉弓中点垂线鼻侧移0.5分,眶上缘凹陷中取穴,上直肌及提上睑肌止端),目上筋点3(上眼睑中线,眼轮匝肌),目下筋点1(瞳孔直下鼻侧0.5分,在眶下缘于眼球之间取穴,下直肌止端),目下筋点2(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下斜肌止端)。常规局部消毒后,选用不锈钢毫针(0.40mm×40mm),根据所选用的穴位平刺或斜刺或直刺,弧形进针后,刺中内部眼肌,产生酸胀重感,留针30~40min,禁提插。每周针6次,每日1次,3周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取阳白,鱼腰,攒竹,睛明,丝竹空(参照中医眼科学中传统取穴),采用同规格的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30~40min,禁提插,每周6次,2个疗程后观察结果。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上胞下垂消除,双侧向前平视上睑缘盖角膜上缘不大于2mm。好转:眼位偏斜度减轻,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受限部分恢复,上胞下垂程度改善1mm以上。未愈:眼位偏斜程度无好转,症状未减轻,上胞下垂提高1mm以下或无改善或加重。
3.2 评定方法
3.2.1 治疗前后两组复视评定方法
复视分级评分为:0=无复视;2=轻度复视;4=中度复视;6=严重复视。
3.2.2 治疗前后两组瞳孔的比较
在一定光线下,测得的患眼瞳孔大小。
3.2.3 治疗前后两组眼睑下垂的比较
患者目视正前方,测得患眼眼裂的大小。
3.3 治疗结果 结果见表1-3。
表1 治疗前后复视的比较
表2 治疗前后眼裂的比较
表3 治疗前后瞳孔的比较
从上述三表可以看出,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视,瞳孔和眼睑下垂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复视,瞳孔,眼睑下垂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1.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动眼神经麻痹在中医学上被称之为“睑废”、“上胞下垂”、“视歧”或“目偏视”,属中医经筋病之筋纵范畴。中医学从经筋为病的角度分析其病机可能为:经筋分布于外周,一般于四肢末端上达头面躯干,有“起”有“结”,其足三阳之筋结聚于眼及其周围,共同作用支配着眼睑的开阖,眼球的转动。《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项上浃口,舍于頄,下结于鼻,上结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上述网为结聚于眼及其周围的经筋,共同作用支配着眼睑的开阖,眼球的转动。提供了针刺眼部经筋治疗风牵偏视的理论基础。经筋有协调舒缩,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密切影响着“伏行”于经筋中的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当经脉瘀滞或气血不足时,又可使经筋不得濡养,筋伤络阻,气血不得输布,则使经筋联缀四肢关节,主司运动,维络周身的功能受损,使得经筋受阻,血不荣筋而至经筋本身纵缓无力,发展成“筋纵”阶段。当本病病变时,针刺结聚于眼周的足三阳经筋,使气血调和,气血充足,经筋得以濡养,其主司运动的功能得以恢复,则目偏视,上胞下垂得以纠正。
从西医解剖学分析,动眼神经起源于中脑动眼神经核及艾-魏核,由大脑脚内侧出脑,穿过海绵窦,经眶上裂出颅,支配提上睑肌和瞳孔括约肌并支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及下斜肌,当针刺上述肌肉可刺激肌肉产生收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肌肉营养,有利于肌肉功能的恢复,使局部血管扩张,养增加,促进局部神经的修复,维持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直刺眼肌达到直接兴奋病理状态下的麻痹肌,使其收缩力增强,使眼睑上提,瞳孔括约肌恢复调节,眼球可自然运动,其作用直接,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