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习作

2011-09-14 10:06童宝安
教育艺术 2011年9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教师

童宝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应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长期以来,在习作训练中,大多数教师即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习作,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现在教习作须注入“习作是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思想,不再是像以前学生读书时的应试型习作,而应从生活需要出发。尤其是小学生,更要教会他们从实际生活中获得习作的动力。

一、关注生活实践,疏通习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否则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教师要将习作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之中,经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和物,以疏通学生的习作源泉。

1. 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生活劳动、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寻找生活中的亮点,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获得感受;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学习实践中学会观察和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学生生活和语言积累,为学生习作营造氛围。如春天来了,带他们去寻找春天,让孩子们说一说春天里的新变化。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赛跑,我就带他们观看……生活、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好多孩子能把自己看到的用笔表达出来,写得很有情趣。

2. 做好课前准备。课前是学生感受、认识、占有材料产生表达欲望的过程,开放课前准备,教师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每一次习作需要的材料事先提出,让学生对习作材料进行充分的观察、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课前有所准备。生活中一些有意义、有趣味、值得写的小事,往往不那么引人注目,尤其不为小学生所注意,这就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和要求弄清楚,把观察的目的、任务具体化。

3. 促进生活应用。开辟学生写话和习作交际应用舞台,增强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写话和习作的责任意识、实践应用意识,加快对语文工具的掌握速度。如介绍制作的物品;给妈妈生日做贺卡;过年为亲人写信发邮件;调查家乡大街小巷的错别字;向局长提出小区噪音处理的建议;向出租车拒载的公交公司投诉,等等。以此鼓励学生用稚嫩的笔去弘扬正气,批评歪风邪气,行使小主人的权利。

二、精心创设情景,激发表达欲望

习作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老师应采用问题、音乐、图象、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学生会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1. 借话题设境。话题习作,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内容和形式全新的习作类型,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刚刚、正在或可能出现的某一事件或现象,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的一种短小精悍的习作样式。一次一个话题,也可几个话题让学生选用。话题式习作像开了个习作茶馆,围绕一个议题天南海北纵横驰骋,又加上文体不限,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

2. 借声音设境。根据教学需要,同时提供几组音响材料,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思考、领悟、联想、想像,进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路。如习作前老师录下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敲门声、火车的奔驰声、鼓声、笑声、电话铃声、鸟鸣声……然后让学生分辨各种声音来自哪里,有什么特点,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最后进行因势利导:听了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准备选哪些声音,想像出哪些情节?根据你挑选的几组音乐准备编成什么样的小故事?

3. 借表演设境。让学生扮演、体验写作题材中的人物,其他学生也能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和事件的经过。这种情境,既能促使学生入境动情,又由于它的立体化,从不同角度、方位观察思考,会有不同的发现,便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比如,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漫画人物,伸开双手,撑开双脚,他的左手捏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右手想抓住另一根绳子,然而却够不着。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探讨:如果这个人想把这两根绳子打个结,有多少种办法?同学们讨论热烈,甚至当堂演示。教师把握这一契机,请大家自拟题目,将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学生在出主意之后,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为考虑角度不同,常常能独辟蹊径。

三、浅化写作技法,引导真情表达

什么是习作,怎样才能写好习作及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这些都是在长期的习作实践中慢慢理解、体会形成的。如果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习作的理论、技法,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品而厌恶习作,丧失对习作的兴趣。

1. 多元表达,激扬习作热情。卢梭曾经说过:“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情感,如果用我们的看法、热情和情感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教师不要设框框,让每个学生都能、都敢自由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多元表达。他们的语言有的虽然稚嫩,却充满童真的原味;有的自成特色,极有个性。我们千万避免用自己的语言习惯束缚孩子,孩子的话语只要不违背道德,我们都要包容,要多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语言都是可爱的。我们要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灵尽情欢歌。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创作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2. 细心呵护,倾吐真情实感。“言为心声”,学生的表达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倾吐”,是自觉的、自主的表现。学生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喜悦,有感动,有委屈,也有愤怒……这时让他们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急于倾泄心情的时候表达,学生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动笔行文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苦恼,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是一种情感喷发的畅快和平衡。如写《我的暑假生活》,暑假就像一个神秘的百宝箱,里面装着同学们的各种趣事,也装着每个人的酸甜苦辣,暑假生活一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教师的导语,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创作真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有的同学说:“我的暑假生活过得挺充实。家里上网之后,我就像长了一双千里眼,什么信息都能看到。”有的同学说:“我去西安旅游了近一个月,旅游活动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这还有拍摄的照片呢!”学生的习作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鲜艳多姿的生活,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成了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四、降低评价标准,享受成功的欢乐

学生作文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学生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因此,教师对习作的批改讲评是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对于评价学生习作的标准,应该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不必拘泥篇章结构,无需苛求有无中心,只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这样的习作就是好习作。

抱持这样的观点,对学生的习作,我们就会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感动,少一些失落。即使是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我们也应挖掘其“闪光点”,哪怕只是其中一点做得好,都应充分肯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习作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这样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习作的快乐,学生才能真正感到习作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 福建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分校)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生活感悟
美育教师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