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军 黄克文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3)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图书馆的内涵、核心价值、工作方式等也在发生变化,面对变化的环境图书馆必须首先从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上进行变革。笔者试图通过对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发展变革的实证分析,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建设进行探讨。
首先,它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地方,通常是一座标志性建筑(library as a Place);其次,图书馆是一个社会组织,是一个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公益机构,是一种社会的存在(library as an Institution);再次,图书馆是一个信息空间,是文献信息的集合,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library asan Information Space);最后图书馆是一个社会系统,是一个服务网络,是由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聚合成的社会网络(libraryasa ServiceNetwork)。
①收集、保存文献信息资源;②传递“活化”文献信息和知识转移;③服务读者和社会;④保障公民对信息知识的自由、平等获取;⑤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⑥以社会效益为最大价值取向[1]。
在网络信息服务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图书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行业。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序、传递,将文献这种无比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激活成真正的信息,并为读者公众所利用,这正是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核心价值所在[2]。
网络环境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基础上构成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的数字式电信网络。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已经建成局域网,并且与中国教育科技网、国际互联网连通。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在资源建设、工作内涵、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数字信息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元数据(metadata)开放上。元数据是用于描述要素、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其作用就是描述信息资源或数据本身的特征和属性,规定数字化信息的组织,具有定位、发现、证明、评估、选择等功能。元数据能够使数据得到有效的存储、管理、分类,使数据有序化,供用户方便检索。元数据开放机制的形成能够针对具体的应用需要,方便地建立规范的元数据,同时又能保证各个元数据能在统一的逻辑框架里有效地互操作,而且能够促进元数据的不断发展[3]。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指本馆拥有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及少量音像资料等实体资源,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除了传统的物理信息实体以外,还包括许多虚拟信息的供应商、数据库开发商和网络站点等提供的各种网上信息。
与以印刷型文献资源为主要参考信息源的传统信息源相比,网络信息源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检索功能强、利用方便等优势,是传统信息源所无法比拟的。
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观念、内容和评价标准以及用户需求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图书馆不能再墨守传统的资源采购模式,要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在立足本馆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合作来共同构建我国的文献资源保障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由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商业资源与自建资源相互交织而成,丰富的资源与便捷的文献传递网共同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提供支撑[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应该是由购买的纸本和电子资源及开放存取的免费资源共同构成[4]。
传统的用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图书馆工作人员直接提供的传统服务(如手工检索、总咨询台、面对面咨询、函信咨询、电话咨询等)。而在网络环境下,用户越来越熟悉和习惯于利用网络,数字移民和数字原著民越来越模糊。用户行为的主要特征包括:用户越来越自主、自助;图书馆现实读者流失非常严重(Google一天的访问量相当于全球图书馆一年的访问总量);用户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权力;用户越来越缺乏耐心(资源不好用,就不用);用户需求越来越不容易被把握;用户不仅是使用者也是生产者。
从印本时代到网络时代,信息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信息空间逐渐被边缘化(见表1)。
表1
工作内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OPAC应用、网络出版、OA环境等几个标志性事件以后,见表2。
表2
网络环境下单个图书馆已远远不能适应读者的文献需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地区、行业出现了各种图书馆联盟,如 OCLC、CALIS、JALIS(江苏)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国院校调整与合并,使新组建的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由于现代大学的学科向综合多元化发展,办学类型向层次化、多样化发展,校区建设向分布式发展,校区与校区、学院与学院、学院与图书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距离拉大。再加上网络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诸多变化,使得图书馆系统建设必须要做出积极的应变以适应新的变化。
图书馆系统建设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上,以下结合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工作实践,探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内容将取代完全物质化的信息载体,成为利用的核心。这也是人类信息利用的本质。这对传统图书馆是一种时空的突破[5]。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74名,11名学生工,500多台计算机,藏书量为111万多册,近年来年均资源建设经费320万元,是典型的一馆两校区的模式,各学院资料室现独立分属各相关学院,但分编业务统一归图书馆管理。图书馆发展经历了传统的文献管理和信息管理阶段,现正向知识管理阶段迈进,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也在进行组织变革。
该馆现在采用的是业务整合式组织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把图书馆的业务部门大致分为文献整理、读者服务、技术支持3个管理单元。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建立以项目为核心、小型化跨部门的平行组织,如项目组、临时工作组、专门委员会等,以解决临时性工作变化带来的问题。各项业务流程、服务手段的自动化、网络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后,文献信息资源的采编、典藏、流通、阅览、咨询等服务功能的集成化、一体化、专业化成为可能,实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管理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机构设置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各项业务工作呈网状关系,多校区多图书馆除了设置实体部门外,还应该设置虚体的业务工作小组,如业务考核小组、资源建设小组、咨询服务小组、学术研究小组、用户培训小组、学科馆员小组、评建工作小组等。机构设置呈现如下特点:
●采访、编目、系统、数字化、数图研究与开发功能明确,集中而不分散,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人力、财力和设备利用率;
●面向读者的服务都在前台,更加方便读者;
●具有专业背景的馆员可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
●馆员一专多能,便于完成一些突击、专项任务;
●用户教育、虚拟咨询、专题服务等工作,能分解交给合适的人,较快较好地完成任务。
3.2.1 全校文献资源统一管理、集中编目、分散服务
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对全校所有文献资源单位采取的是统一指导下分散采集、集中分类编目、分散服务的模式。管理上力求做到“五个统一,一个分散”,即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荐购文献资源,统一加工新书刊,统一对旧书刊回溯建库,统一下拨配套书刊购置经费;分散服务。图书馆着力推进学院分馆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建。图书馆制定各学院资料室(分馆)的标准,然后由学院提出申请,图书馆对申请学院资料室(分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评定后报主管校长审批,学校下文正式成立学院资料室(分馆)。在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图书馆成立标准化工作组,对图书馆的书目数据进行规范,争取学校投资将图书馆系统所管理的各学院资料室(分馆)原馆藏书、期刊进行回溯建库。
3.2.2 积极参加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
本馆先后加入了CALIS全国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数据库联合订购、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中国化工信息网单位用户、湖北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
3.2.3 积极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加强了对网上开放存取资源的使用力度,搜集几十个网上免费学术资源网站挂在图书馆主页上,自建了以化学、化工为主的网络免费信息资源聚合平台。
3.3.1 传统服务注重细节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该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方便读者、吸引读者,方便两校区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实现了一校两馆的图书通借服务;流芳校区文献馆藏实行全开架藏、借、阅一体化服务模式,全馆文献开架率达100%;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阅览座位,读者可携带非本馆所借图书进入期刊阅览室阅读;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已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服务;图书馆每周开馆达93小时,周末及节假日均向读者开放。
3.3.2 数字化服务
通过以下方式开展数字化咨询服务:即时QQ咨询服务;E-mail信息推送服务;网上图书馆自助查询服务、图书续借服务;还开展数字化学科服务,如其数字研究图书馆主要支持教学和研究,并通过创建和传递网络获取的数字化馆藏来服务用户;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教学参考书预约、荐购和限时阅览。
3.3.3 读者教学培训服务
主要形式有: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帮助卡片和使用指南;图书馆课程、图书馆培训讲座。
在新进职工的招聘程序上,采用网上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先在网上公布招聘要求,然后由应聘者将自己的材料寄至校人事处,人事处与图书馆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分析并遴选出进行面试和答辩的人员,并由该委员会对应聘者进行面试和答辩工作,根据应聘者的综合情况由专门委员会决定能否录用。另外,在对人员的考核方面,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有确定的工作内容,每年进行考评,并将结果直接与每年的图书馆自有福利挂钩。图书馆员的续聘、解聘和晋升均由“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定。图书馆还对馆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学历培训等,特别注重对数字化、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培训。
针对学校多校区的现状,图书馆总体上分为一馆两区的格局,即武昌校区图书馆和流芳校区图书馆两个主馆,另外还有各学院资料室、邮电信息学院图书馆、成职教学院图书馆、国际学院图书馆等多个二级分馆。
两个主馆及分馆均按所属校区的学生专业成分配置不同图书,主分馆之间遵循以下管理模式:
①主馆针对全校学科专业建设藏书体系,突出重点学科,形成化学化工特色馆藏,面向全校读者服务,分馆各自建立自己的特色资源,如文法学院资料室收藏人文、法学方面的图书,面向本学院师生开展服务。
②图书馆系统将全校各分馆的资源集中编目,包括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并记录输入联机目录统一提供服务。
③主分馆共享计算机管理系统和网络数据库。主分馆之间业务上统一管理,经费上相互独立,分散采购,集中编目,但共同使用一套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共同建设一套联合书目数据库,共享各馆所购的商业数据库资源,共同协作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图书馆处于一个转型和变革时期,各类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要进行调整和改革,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素。通过服务确立图书馆的地位和价值,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从而保障图书馆的各项发展。真正体现“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分散服务”的模式。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成功的保障;周密思考,科学规划,尽量不做无用功。对各学院分馆、资料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业务(如编目等)培训;改善网络和系统环境。各学院资料室(分馆)资源建设要突出相应特色(专业及办学)。
[1]黄德建.国内外图书馆价值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08(12).
[2] 王志文.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核心价值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0(5).
[3] 沈芸芸,肖珑,冯英.元数据应用规范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12).
[4] 刘素清,李晓东.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再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
[5] 赵国林.数字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批判与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09(5).
[6] 徐军华.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案例分析一以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