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辽宁 阜新 123000)
王万起 男,1980年生。馆员,流通部主任。
2011年2月阜新市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签订《阜新市人民政府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全面合作》协议书,双方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引进和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向阜新市民开放是该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高校走向开放,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一部分,顺应时代发展,面向社会服务也是必然。
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北京、上海、广东财政拨款总额占全国财政拨款总额的近1/4,上海市的财政拨款是西藏地区的90多倍。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不平衡[1]。据对辽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调查分析,在14个单列城市中,只有6个城市拥有电子资源,而且引进的电子资源在数量和品种上与辽宁省高校图书馆相差甚远[2]。
阜新市图书馆馆藏文献不足30万册,陈旧图书占相当大的比例;没有任何数字文献数据库,年购书经费仅25万元左右。相较于阜新市图书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丰富,拥有印刷型图书130余万册,订有中外文期刊2000多种,馆藏文献学科门类齐全,形成以理工为主,兼顾管理、经济、人文、社科等学科的多类型、多语种、多载体的馆藏体系。除印刷型馆藏丰富外,还大力发展电子资源,目前形成了书生之家、超星数字图书馆、矿业工程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CNKI网络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据库等以及SpringerLink、EBSCOD等外文数据库和自建中文数字图书资源等电子资源为补充的文献保障体系。
阜新市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行业更是阜新重要的经济支柱,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企业的成长,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骤增,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的需求更加紧迫,阜新市图书馆由于经费紧张,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各行业技术人员对技术文献深层次的需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以地矿类为主的综合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以学校学科建设为主,拥有大量地矿类和工程技术类文献,可以充分满足阜新市各行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需求。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一线中文藏书80余万册,表1是2005年至2010年度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统计。
从6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图书馆藏书平均流通率在40%,借书数量统计是以流通次数统计,统计结果包括了书刊的重复性借阅,图书的实际使用情况应该明显低于40%,也就是说,在一线藏书中就有60%以上的馆藏资源被闲置。这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状况。高校图书馆藏书的60%~80%处于闲置状态[3],这些闲置的馆藏资源、设备是极大的浪费。在保障本校教学和科研的前提下,应当为本地区社会读者提供必要的文献保障,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使闲置的资源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表1 2005~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流通统计
转变观念,加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速度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主要阻力来自于高校管理者的观念。由于缺少配套政策,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等原因,高校对这种行为不承认或不支持,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4]。陈旧落后的观念严重禁锢着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产生的,高校图书馆不能再充当一个单纯的信息生产者与信息利用者之间的中介,从事文献的简单传递,必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以新的思想指导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转变高校图书馆仅为高校师生服务的传统思想观念,把高校图书馆看成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图书馆资源看作是一种可供社会公众共享的资源。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美国是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国家,现在其社会化服务模式较为成熟,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最主要的是有法律保障,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同时法律手段也保证外借图书正常归还。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法》还未出炉,只有《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有所提及,其中并未对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程序、借阅证的办理及发放范围、馆际之间的文献传递、服务项目、相关服务的收费标准等作出明确的指示,其权威性和指导性远远不及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导致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愿意对社会读者提供大规模的服务。高校图书馆自身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提供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必须拥有针对性的馆藏资源。阜新是以煤炭经济为支撑的单一经济结构城市,但由于煤炭资源枯竭需要经济转型,转型方向是农业、木业和以液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最近几年经济转型初显成效,农、林、牧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信息需求较大,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馆藏科技文献是以地矿类为主,其他专业文献为辅的综合藏书体系,农、林、牧方面文献缺乏,难以满足技术人员的需要。如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势必影响原有藏书体系和建设,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难以满足多方需求。
随着高校的扩招,图书馆的读者数量骤增;服务时间不断延长,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但由于人事制度改革及受学校规模、编制等因素限制,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短缺,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欠缺。目前图书馆事业的主要矛盾是: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与落后的服务之间的矛盾。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大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收集、整理、分析、判断信息的敏锐性与准确性,提高与读者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加强对现有馆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的同时,还应吸收和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需要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优秀馆员,根据图书馆的现状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学科知识优势,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强、参考利用价值高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如果向社会公众开放,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也会随着读者总数的增加而大幅度上升。然而,对于每一位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尤其是校园里的师生)来说,图书馆读者总数的增加,会导致他们借阅使用信息资源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即他们需要借阅使用某一具体的信息资源的平均等待时间会大幅度的增加,这就形成了信息资源利用的“阻塞效应”[5]。“阻塞效应”是妨碍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又一难题,是关系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不可逾越的障碍。正确处理校内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尽可能降低阻塞效应与资源共享冲突的通常做法是:图书馆在保证本校师生员工利用图书资料的前提下,分时段向校外人员开放。
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对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诸多知识产权的问题。例如,图书馆将馆藏文献数字化并传递给用户,涉及到对作品的复印、发行、传播,若使用不当就会出现侵犯作者著作权的问题;而依靠引进的数据库资源面向社会用户开展有偿信息服务知识时,又涉及到图书馆与数据库商的利益分配问题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开展社会化信息服务前就应对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以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目的是实现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武汉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等通过开发利用文献资源,建设特色数据库,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南开大学图书馆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查新服务;扬州大学图书馆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文献共享服务;中国矿业大学基于行业协会开展企业信息服务,尤其是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当地政府提供情报研究服务,并与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共建政务资讯厅成为高校图书馆为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典范。
根据中国国情,高校图书馆完全地、全方位地对外开放,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应该在满足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量力而行,分阶段、有计划、错时实现对外开放,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馆藏特色,有针对性地对所选择的服务对象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服务项目,将其纳入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战略。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服务对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决定高校图书馆不能向公共图书馆那样向公众无障碍、零门槛免费开放。首先高校图书馆对在校师生免费服务是自身职责,对社会免费开放,必将与校内读者权利产生极大的冲突。其次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环境、服务比公共图书馆要好很多,免费开放往往容易导致社会读者流倍增,由于社会读者素质良莠不齐,图书馆的公共设施、文献资源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图书馆所应具有的安静平和氛围很容易遭到破坏,影响高校图书馆正常工作秩序,严重时会损害校内读者的利益,所以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采取有偿的方式,服务于最需要的社会读者。目前高校图书馆还是靠学校拨款,资金有限,所以,在开展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要考虑成本问题,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有偿服务消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本问题;同时通过有偿服务,也使社会读者相对珍惜从高校图书馆得到的这种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并不是针对全社会的所有群体,高校图书馆由于人力、物力、空间有限决定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能力有限,服务对象不是普通公众;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首先应该面对学术型、研究型、技术型读者,而不是各类消遣娱乐型读者。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对社会读者群体有所筛选,应率先满足最有需求的群体。国内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服务对象一般不是社会个体成员,而是有针对性的科研单位、产业机构的技术人员及政府部门科研人员。
3.3.1 开放数字资源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读者的选择一般是具有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科研人员,其对资源的需求专业性强,以数字资源为主。数字资源具有信息传播时效性强、检索途径多、速度快、信息集中、同一资源不受复本限制等优点,高校图书馆发挥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方面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和数字化文献利用的便利,对本地区数字文献服务起着引领和保障作用;指导并引领本地区其他图书馆做好地方特色数字化工作,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大面向本地用户的数字资源服务能力,最终建成本地区数字资源服务网络体系。
3.3.2 开放部分实体资源
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属性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为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开展社会化服务应以不影响教学科研服务为前提。这就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不能完全开放。潘澜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紧张,空间有限,设备和人力资源有限,不宜也不应向社会开放[6]。笔者认为,空间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最紧张的资源,而不是馆藏文献,所以图书馆开放利用率低的印刷型馆藏文献不会影响校内读者的利益,还可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
3.3.3 开展专题服务
专题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利用自己的优势,针对社会用户的需要而开展的专门服务,也可以说是高端用户服务,包括专题情报服务、专题社会信息服务、专题学习服务等形式[7]。向社会读者提供专题服务可以弥补公共图书馆情报能力的不足,是高校面向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此项服务为社会用户提供了所需的信息服务和高质量知识产品,是图书馆走向社会化,体现图书馆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为其提供专题服务。例如:广州大学图书馆主动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参考,服务的业绩以及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使其最终成为与市政府合作共建资讯厅的唯一合作方[8]。
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所属关系不同,二者之间缺乏有机整体的配合和协调,在文献资源建设上存在着“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观念,造成文献资源建设中的无序和盲目重复现象;在服务体系上存在着“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状态,不能形成规模的联合服务体系,造成文献资源短缺和有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现象。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对区域内不同类型图书馆间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和统一规范,以改变缺乏共享服务法理约束力的状况。区域图书馆联盟要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整合区域内公共图书馆资源,以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展用户服务为目的,提高盟员馆间读者群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发挥整体效应,实现区域内图书馆的协调发展。之所以要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是因为经济欠发达区域高校图书馆在图书情报领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源等优势,有义务也有能力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区域图书馆联盟最大的不足是[9]:由于公共图书馆基础条件差别大,自动化程度不一,因而在搭建统一共享平台上会出现硬件设备的配置与软件系统的兼容问题,所以建立区域图书馆联盟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协调。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不是个别高校的自身行为,也不是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分内之事,而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当前正处在尝试期,基本上是各高校单打独斗,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正规、科学的模式,以后的探索阶段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倡导与投入,没有政府行政机关的牵头和支持,高校图书馆独立开展社会化服务难以形成体系。此外,政府和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应增加对高校图书馆软硬件建设方面的投入,保证在满足校内读者需求基础上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1]杨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与优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0(9):53-56.
[2]李亚军,王连君.辽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9(10):64-66.
[3]李桂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82-84.
[4]周华生等.制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5):35-37.
[5]刘宇,汪徽志,王玉玲.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9):42-44.
[6]潘澜.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不可行的经济学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9(6):50-52.
[7]许军林.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64-68.
[8]陈继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9(5):124-126.
[9]朱宁.地方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服务体系的形式与构成——以湖北省区域图书馆合作服务体系为例.现代情报,2009(7):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