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评估方法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比较研究

2011-09-13 00:46:26张育民姚建锋秦四清马建兵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假体置换术髋关节

刘 晖 张育民 姚建锋 秦四清 马建兵 许 鹏

(西安市红会医院骨关节科,西安710054)

人工髋关节自John Charnley临床应用以来,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应用的人工关节。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术后效果和满意度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术后评估通过对影响手术的多因素和术后恢复情况的考评,成为衡量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然而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为此对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3例 (45髋)分别采用Harris[1]和 Charnley[2]评分标准进行术后评估并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 (45髋),其中男22例 (22髋);女21例 (23髋)。年龄29~72岁,平均 (52.7±14.1)岁。新鲜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头坏死15例 (包括股骨颈骨折术后头坏死7例,先天性髋脱位2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原因不明3例);假体松动翻修2例。

1.2 手术及假体选择

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侧标准入路。麻醉完全后,健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切口起自髂后上棘外侧,经大转子后缘,顺股骨干延向远端,长10~13 cm,沿皮肤切口,切开阔筋膜张肌和臀肌筋膜,暴露并切断短外旋肌组,切开关节囊,向后脱位股骨头,处理髋臼及股骨端,安装假体,复位,并将髋关节短外旋肌重新缝回原大转子处。逐层关闭切口。假体为德国Link公司全髋关节22例;台湾联合全髋关节16例;北京普鲁士全髋关节7例。其中骨水泥假体31例,非骨水泥假体14例。

所有手术均有同一组有经验的医生完成,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切口一期愈合。无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12个月定期随访。

1.3 评估方法

采用主观问询及临床查体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应用Harris和Charnley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详尽记录平分结果。Harris内容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及畸形四个方面,得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Charnley考评的内容为疼痛、运动、行走三个方面,得分16~18分为优,13~15分为良,10~12分为中,9分以下为差。Charnley评分中因4例 (4髋)患者因有其他影响行走能力的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不适合评分而排除,参加Charnley评分患者为39例 (41髋)。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3个月评分

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两种评估方法均无差出现。Harris和 Charnley评分为优者分别为33例(73.33%)和26例 (63.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15,P<0.05);评分为良者分别为10例 (22.22%)和12例 (24.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642,P>0.05);评分为中者分别为2例 (4.45%)和3例 (7.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68,P>0.05)。

2.2 术后12个月评分

术后12个月所有患者两种评估方法均无差出现。Harris和 Charnley评分为优者分别为 35例(77.78%)和31例 (75.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58,P>0.05);评分为良者分别为9例 (20.00%)和9例 (21.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527,P>0.05);评分为中者分别为1例 (2.22%)和1例 (2.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713,P>0.01)。详细的评分结果见表1。

表1 Harris评分和Charnley评分比较

续表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受手术病种、关节假体种类、固定方式、手术技术及术后康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术后评估是衡量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其通过对影响手术的多方面因素和术后恢复情况考评,形成一个对手术的综合评价[3]。

随着手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曾先后有十余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评定方法在临床应用,伴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曾有十余种评估方法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使用,经过长期临床验证,Harris和Charnley评分标准已被大多数国家医师接受,成为国际上普遍应用的评定标准[4,5]。通过对这些病例的评估,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法在内容、使用范围及具体操作上的特点。我们采用分别采用Harris和Charnley评分标准对实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3例 (45髋)进行术后评估并分析、比较,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运动、功能等方面的疗效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恢复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无评分差者出现,但术后3个月Harris标准得分为优者高于Charn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得分为良和中者两种方法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与Charnley评分标准比较,得分为优、良和中者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评估方法一致性较高,可以描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疼痛、运动及活动度等几方面的情况。比较术后12个月评分较术前3个月优良者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这表明随术后时间延长适当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术后康复[6]。

在“疼痛”这一人工关节术后最重要的评分上,Harris评分占总分的44%,

侧重于无法忍受的疼痛后服药的差异上;Charnley评分占总分的33%,

对不用服药,但又主观有感觉的疼痛区间有详尽的划分。在我们看来这点似乎在评估中显得更为重要。在“运动活动度”方面的评分两种方法差异不大[7]。在“功能”上Charnley评分选用了最重要的行走功能,而Harris评分却对生活中具体事项也有细致的描述。Harris评分中“跛行”单列一项,描述也更为具体。

从评分标准的使用上,Harris评分适用范围较广,而在Charnley评分将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分为三类,适用评分中的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考评。综合考虑了评分的局限性,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两种方法在评估结果上基本一致,但也表现出各自特点。两种评分均包括“疼痛”、“运动”和“功能”三项,Harris评分多了一项外观的描述评分,显得更为直观详尽。我们在随访的问询及临床应用中发现,Charnley评分确实方便简单,也大致反映了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差的评分也易于记忆使用。Harris评分中得分的不等差,反映了所评项目的轻重差异,表达更清楚,但必须使用图表记录。

[1]Harris WH.Traumatic arthritis of the hip after dislocation and acetabular fractures:treatment by mond arthroplasty.An end-result study using a new method of result evaluation.J Bone Joint Surg(Am),1969,51(7):469-470.

[2]Charnly J.The long-term results of low-friction arthroplasty of the hip performed as a primary intervention.J Bone Joint Surg(Br),1972,54(8):1612-1613.

[3]黄必留,余楠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arris评分.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4,1:47-49

[4]顾晓园,王彤.全髋关节术后评估和康复.中华物理医学和康复杂志,2002,10(2):87-88.

[5]李强,罗先正.人工髋关节评估术后方法研究.中华骨科杂志,2001,12(5):115-117.

[6]徐卫东,吴兵嵩.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评估.现代康复,2001,2(4):429-431.

[7]Bryant MJ,Kernoham WC.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p scores.J Bone Joint Surg(Br),1993,75(3):144-145.

猜你喜欢
假体置换术髋关节
友爱的“手”
Not afraid of incompleteness,living wonderfully
髋关节活动范围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1期)2022-07-22 07:22:16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冰雪运动(2020年4期)2021-01-14 00:56:02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保留假体的清创术治疗急性人工关节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