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琦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海淀区 10087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并且持续高速发展了30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变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居前列的国家,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31扩大为2007年的0.5,城乡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扩大到2008年的3.34.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城市内部、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我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城乡收入差距对整体收入差距的贡献最大.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挑战.
对于造成我国不断扩大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原因,国内外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Hannum和Park(2002)认为,具有话语权的城市人口导致了高度倾向于城市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开支,从而导致偏向城市的要素回报.Kanbur和Zhang(2005)的研究表明,财政分权、重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政策是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陆铭和陈钊(2004)从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偏向型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等角度验证了其对中国城乡差距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王小鲁和樊纲(2005)通过研究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发现经济增长、制度安排、社会保障体系、公共物品和基础设施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1].鲁晓东(2008)通过研究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指出对外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呈现出城乡、地区差异性[2].郭军华(2009)通过面板数据的分析,对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化因区域不同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3].
通过以上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的研究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公平强调的是终点的公平,而对起点的公平分析环节较为薄弱,关于城乡教育水平影响收入分配公平研究还不足.而国外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已经很多.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曾对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做过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使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原因.教育提高了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更高的收益率.因此,提高穷人投资教育的能力,增加他们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穷人收入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改善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
本文从接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影响的角度出发,建立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进行我国公共教育与家庭教育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分析,然后根据理论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从公共教育与家庭教育支出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该理论在中国的可行性.
考虑在经济中理性人通过跨期消费的权衡取舍达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模型中,除了社会成员自身的消费效用外,为了考察人力资本的投资和下一代的收入问题,我们将社会成员的后代的收入问题引入成员的效用函数中,综合考察最优条件下社会成员对下一代人力资本的投资于代际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根据此建立线性的人力资本教育的一般产出函数
函数中ω表示每一期的个人,处在t期的个人人力资本水平为ht(ω),第t期父母在子女身上投入的教育精力为et(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用egt表示,并且政府提供的教育中教师素质水平取第t期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t;每一期人口的后代继承其父母的人力资本水平,存在随机性,用 θ(ω)表示;β1、β2分别表示第t期父母对第t+1期后代人力资本投资中选择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参数;ν,η分别表示私人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外部性效应.在此条件下,能够解出t+1代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t+1代的收入影响,可由下式表达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假设.
1.1.1 假设一:城乡居民获得的人均公共教育越多,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先考察公共部门不进行公共教育建设的情况.这时τt=0,由(2)式可得最优的et(ω),将所有的个人ω带入收入函数中可以得到
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教育的缺失、收入的分配不均源自于最初的人力资本的分配问题.在考察外生变量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影响时,主要是父母人力资本的外部性效应对收入差距问题产生影响.当v>1时,随着时间推移,收入差距逐渐增大;v=1时收入差距不变;v<1时收入差距缩小.这点很容易理解,在没有公共教育条件下,后代的收入差距问题主要源自于后代的人力资本的差异,而人力资本的培养只能来自于父母,因此如果父母的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足够大时,后代从父母那儿获得的家庭教育的人力资本也就越大,从而拉大了收入差距.
现在加入公共教育的影响.假设公共教育水平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不考虑社会制度导致的政府公共教育支出决策问题.因此有τt=egt.为了方便考察,令v≤1,μ≤1且v≤η.在此条件下如果公共教育的情况在所有期内水平不变,则随着时间推移,收入差距的不平等性会得到缩小.任何时期公共教育的投入增加,即τt上升,会使得代际之间的收入差距得到加速改变.
1.1.2 假设二: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差距越大,其收入差距越大
另一方面,伴随着公共教育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公共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质量也会上升,体现在参数β1,β2的变化上.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上升也应该反映在该参数的变化上.因此在一段时期内,β1,β2可能同时上升,也有可能分别单独上升.但是通过比例的方式,当β1β2上升时,家庭教育的效率更加高了;反过来,当β2β1上升时,公共教育的效率相比原来更高了.通过(3)式可以得出,在家庭教育质量上升的时候,代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会得到扩大;而当公共教育质量上升的时候,代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会得到缩小.
综合以上对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公共教育与家庭教育会对代际间的收入不平等问题产生影响.总的说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公共教育无论是量上的投入还是质上的改善都会使得收入差距得到缩小,而家庭教育的改善会使得收入差距增大.
根据以上模型,接下来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笔者采用Cit来刻画家庭教育的支出情况,该指标代表了城乡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教育支出差距水平.令Cit=CRitCUit,CRit与CUit分别为农村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教育的支出.
对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笔者采用Yit来刻画城乡之间的居民纯收入的差距水平.令Yit=YRitYUit,YRit与YUit分别为农村与城市居民纯收入.对于公共教育建设,用pit来进行衡量.它表示各省教育财政支出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各省人口两项指标,用它们的比值作为平均每个人享受到的公共教育服务作为衡量各省公共教育情况的指标.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影响农村城市收入差异的因变量因素还包括:各省政府财政支出占该省GDP的百分比,净出口贸易总额占该省GDP的百分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该省GDP的百分比与该省的城镇居民失业率等指标.
综上所述,我们建立下面基本的面板回归模型:
Yit= β0+ β1Cit+ β2log(pit)+ β3Xit+ εit.下标i和t(t=2003,…,2007)分别代表第i省和第t年,我们的样本包括了全国除了港澳台以外的31个内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β0为截距项,β1,β2,β3为回归系数,εit是残差项.Yit指标表示城乡收入差距,为当年该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的百分比,Yit越小,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越大.Cit是表示城乡私人教育投入差距的指标,用该省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和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之比的百分比衡量,Cit越小表示城乡私人教育投入差距越大.pit为当年的省政府财政人均教育支出费用,log(pit)表示它的对数.Xit是一个4维向量,表示一系列的其他控制变量,下面是这些控制变量的介绍和对这些变量的一些简单讨论:
Finance用来度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指标是当年的省级政府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Trade用来度量开放程度,指标是各省份当年用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总额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Agriculture代表各省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用来衡量产业结构.Unempoly代表失业率水平,用各省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来表示各省份失业率水平.
我们的样本包括了全国除了港澳台以外的31个内地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3年到2007年间的相关统计数据:
1)指标Yit使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项指标,用它们的比值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
2)指标Cit使用《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家庭的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消费性支出两项指标,其比值用来衡量城乡私人教育投入差距.
3)指标 log(pit)使用《中国财政年鉴》(2003—2007年)的各省教育财政支出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各省人口两项指标,用它们的比值作为平均每个人享受到的公共教育服务作为衡量各省公共教育情况的指标.
4)指标 Xit.Finance、Agriculture、Trade、Unemploy 4项指标数据均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整理得到.
以上数据的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统计特征分析表
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Prob>χ2(1)=0.0000),我们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回归的结果作为我们分析的结果.
根据以上设定的基本计量模型,我们分别对其进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和随机效应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由实证检验结果可以看出,Cit的系数方向为正,这与我们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城乡私人教育投入差距的缩小对城乡的收入差距的缩小有正向的作用,并且该项系数是显著的(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log(pit)系数为正,这表示公共教育的增加会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可以假设公共教育与私人教育是同质的教育,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以由他们接受的总教育差距衡量,那么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私人教育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公共教育投入的加大会使该项比值增大,即缩小了城乡居民所接受的总教育的差距,这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该项系数不显著的结果,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取对数缩小了pit的分布范围,而我们试着用pit代替log(pit)重新对原方程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也是正值,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
四维向量 Xit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 Finance,Agriculture,Trade的回归系数方向都与我们预测的一致,但是Unemploy的回归结果为正,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与我们的预测结果是相悖的.对此,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我们预测时对Unemploy这项变量理解过于粗糙所致.我们选取的指标为城镇登记的失业率,这只能单纯地反应城镇中的失业情况(事实上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并不存在农村失业率),现实或许并不是所处行业为农、林、牧、副、渔业等工资较低的行业的人员失业,而是城镇居民中从事制造业的工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工人增加,这会使这一部分工人失去收入,在农村居民有稳定的务农收入的情况下,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表现为回归系数为正.
教育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影响城市与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造成了收入分配在起点上的差距.本文在研究原有影响城乡收入分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省政府财政人均教育支出费用、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开放程度、第一产业的贡献度和失业率等因素,并加入了城乡居民私人教育支出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上论证了我国各地城乡居民私人教育支出与各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根据这一思路,本文采用了2003—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各地城乡之间居民家庭收入中用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各地人均受到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数量两方面入手研究了我国城乡之间差距的问题,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城乡居民私人教育支出差距的缩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负向的作用,即农村居民私人教育投入的加大(相对城市居民)会显著地增加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第二,政府财政公共教育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减小,即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私人教育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公共教育投入的加大会使该项比值增大,缩小了城乡居民所接受的总教育的差距,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鉴于以上两个结论,本文有两个政策建议:
1)鼓励农村居民进行私人教育投入,通过宣传教育,丰富农村的教育机制,加大农村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基础设施投入来增加城乡居民私人教育支出的比值,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体地,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教育,改变一些农村地区家长的知识无用论思想,让农村家庭愿意为下一代的人力资本积累而投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水平上升,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2)政府加大对整体教育的投入,财政上拨出更多的款项去完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从而使每个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教育带来的福利,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当前,政府在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教育投入的去向,把有限的投入更多地投向那些急需的村民.因此,政策上应加大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已有的各种扶贫措施和政策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向这些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倾斜,增加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最终通过教育的平等化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预期目的.
[1]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50-58.
[2]鲁晓冬.收入分配、有效要素禀赋与贸易开放度: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4):53-64.
[3]郭军华.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2):1-7.
[4]明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57-60.
[5]陈钊,陆铭.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6]曾国安,胡晶晶.论中国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财政研究,2009(2):36-39.
[7]杨天宇.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过程中的“逆向转移”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9(4):19-24.
[8]王志刚.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08-112.
[9]Jean - Marie Viaene,Itzhak Zilcha.Education technology,human capital distribution and growth[D].The Eitan Berglas School of Economics,Tel Aviv University,2009:15-20.
[10]Raquel Fernández,Richard Rogerson.Public educa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A dynamic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finance reform[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34 -39.
[11]Gary S Becker,Nigel Tomes.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J].Journal of Labour Economics,1986(7):66 -68.
[12]Schultz TW.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8(12):3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