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琳
“湖州教育”变迁:均衡优质公平
文/刘琳
从能够庆幸进入乡村学堂读书,到现在基本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从能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到现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从师傅带弟子的传授教育,到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两分天下有其一;从破蔽不堪的学堂,到现在一所所现代化标准学校;从以往支撑教书育人主要力量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到现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和高学历率均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湖州教育发展走过了辉煌的历史。湖州教育发展改革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如下:
“加法减做”破题稀缺之困。1978年以后,湖州财政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到占财政支出的20%,但仍然是“僧多粥少”。为解决增加教育资源的“加法”问题,湖州市采用了“减法”思路,即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通过改造危房、新建校舍、撤并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吴兴区按“撤小、合近、扩强、带弱”的原则,大力实施校网布局调整。2004年以来,共撤并初中2所、小学12所,新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小学校均规模分别达到1000人左右,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强化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与共享。
“几路合围”跨越普及之关。普及十五年教育,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可能困难不多,但对于农村和山区而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而言,难度无疑是巨大的。2001年,长兴县“教育券”,卷起全国义务教育免费扶贫的飓风;2003年,南浔区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再次全国轰动。湖州教育的普及之路,是促进湖州教育均衡化发展之路。从2003年开始,对低保户子女等五类困难家庭的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段教育实行全免费;2005年开始,全市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实施,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全部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人员子女借读费。2003年,湖州市在全省率先提前两年基本普及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教育的十五年教育。现在,即使在山区,每一所学校的校舍都是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都是那么的宽敞明亮,丝毫不比城市学校逊色。
“内涵提升”打开优质之门。湖州教育在实现“普及”之后,不断走向“优质”。“校校通”工程彻底改变了沿袭几十年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学方式,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元素正使课堂变得多姿多彩。目前在湖州的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接近10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75%以上;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接近100%,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64%以上。而近年滚动式进行的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的大平台。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不再停留在封闭式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上,而是强调在知识技能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强调开放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倡导学生独立思考、实验操作、小组学习等。
“素质教育”促进百花齐放。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长、教师已不单单盯着孩子的成绩,更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家长、教师密切联系,努力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特长,并积极给孩子搭建展示的平台。跨入新世纪以来,湖州教科研以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形成了教科研兴教,教科研兴校的良好态势,教育科研真正从几年前的星星之火到了目前的已燃“燎原”,基本达到均衡发展。
湖州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党和政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认识,得益于在与时俱进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长兴的“教育券”,南浔区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无不体现了教育改革创新精神。
湖州市月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