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峰
(南通市统计局,江苏南通226000)
江苏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评价分析
侯峰
(南通市统计局,江苏南通226000)
农民生活质量可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进行评价。实证分析显示,近5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呈现物质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医疗保健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等特征。通过与先进地区间的差异比较,发现其仍存在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特提出构建增收长效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注重农民精神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农民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实证分析;对策建议
生活质量是一个抽象而综合的概念。对农民生活质量的研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质量的研究主体,其在本文中主要是以江苏南通市为地域范围;二是生活质量的研究客体,即客观的生活质量,包括生活的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主观的生活质量,是个体对主要生活领域的感受和评价。本文主要从客观方面来研究农民的生活质量。
表1 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
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状况,参照国内外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方法,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实用性等原则,从农民生活质量目标出发,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筛选和分析判断,最终选择了6大类的22项指标,构成了其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表1)。
本文采用多级综合法,即对农民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分级求出各类指数,通过赋予权数,最终统一为综合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状况的总指数。
1.权数确定。主要依据各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再权衡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一是通过专项调查了解农民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并对其各要素按重要程度进行排队和综合汇总,以此作为指标赋权的依据之一;二是调查省、市相关专家对各部分权数和指标权数的看法。
2.同度量处理。经过反复比较分析和试算,最终选择了指数法。农民生活质量指标评价体系中既有正指标(指标数值愈高愈好),又有逆指标(指标数值愈低愈好),其同度量处理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
(1)正指标的同度量处理方法
正指标同度量处理公式为:
(2)逆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
逆指标同度量处理公式为:
3.计算分类指数。
(1)计算统计指标指数
YLi=Zi×WLi(WLi为第L个领域中第i个统计指标的评价权数,其中:L为第L个领域,L=1,2,3,4……;i为领域中第i个统计指标,i=1,2,3,4……)。
(2)计算分类指数
根据各个指标评价权数,计算出各个领域的指数。
YL=∑YLi(L为第L个领域,L=1,2,3,4……;YLi为第i个统计指标的指数)
4.计算各地区总指数。
将各地区的领域指数加总,计算出各地区的总指数。
从总体上看,2010年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综合得分70.24分,比2005年提高了19.47分。6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全面提高。其中,提高最多的是文教娱乐,提高了7.39分(表2)。
表2 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对比表
近5年来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物质生活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914元,比2005年增加了4413元,年均增长12.5%。同时,其财富积累也不断增多。2010年其人均储蓄15541元,比2005年增加7711元,年均增长14.5%。从恩格尔系数来看,2010年全市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比2005年下降4.2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居住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末住房面积53.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4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人均45.2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84.3%,比2005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
2.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农村居民在注重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文教娱乐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农民娱乐消遣的形式日趋多样化。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328元,比2005年增加793元,年均增长19.9%,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18.3%,比200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随着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家庭电脑普及加快。2010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3台,比2005年增加28台。互联网接入率为71.1%,比2005年提高了49.6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更加注重。近年来,南通市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初步建成了适合本市实际,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多元投入及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010年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随着农村医疗条件改善,农民的保健意识持续增强。调查显示,2010年其人均医疗保健费用支出490元,比2005年增加211元,年均增长11.9%。
4.社会保障加快完善。至2010年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9.5%,为历史最好水平;全市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人数达269.03万人,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8%;全市农村低于2500元的16.45万贫困户,30.01万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市政府从2004年开始将城乡低保提标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来抓,多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2010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210元,并对未脱贫农村建档立卡户实现全覆盖。
5.民主法制全力推进。调查显示,2010年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9.9%,比2005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9.0%,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县(市)区再次进入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区”行列。
6.生态环境倍受关注。2010年,全市道路、河道、绿化、垃圾处理“四位一体”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全面实施。全市县(市)区均通过省级生态县(市)验收,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0多个。垃圾处理全面建立“户集、组收、村运、镇中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2010年全市100%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比2005年提高22.2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17.5%,比2005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86.9分,比2005年提高3.8分。
从江苏全省来看,南通市农民生活质量位于中间水平(70.24分),得分最高的是苏州市(84.10分)。全省13个省辖市基本上分为三大块,苏南、苏中与苏北。苏南五市位于第一方阵,平均得分77.92分;苏中三市位于第二方阵,平均得分70.17分;苏北五市位于第三方阵,平均得分59.58分,比苏南少18.34分,比苏中少10.59分。从分县(市)区情况看,南通市南三县(海门市、启东市、通州区)得分71.29分,比北三县(海安县、如东县、如皋市)高1.87分。
从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来看,2010年南通市农民的生活质量与苏州市相比,相差13.86分(表3)。
表3 南通市与苏州市农民生活质量比较
其差距主要表现为:
1.物质条件:首要因素。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914元,是苏州市的67.6%,比苏州市少4743元;在储蓄方面差异更为明显,全市农民居民人均储蓄15541元,是苏州市的58.7%,比苏州市人均少10939元;全市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苏州市高出2.3个百分点;居住质量方面也存在差距,全市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大于或等于25平方米的户数占94.0%,比苏州市少2.9个百分点。
2.文化素质:根本因素。调查显示,2010年,全市16岁以上的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4年,比苏州市少0.9年。文化素质高低不但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也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高。据调查显示,2010年全市农民每百户拥有电脑33台,只有苏州市的48.5%;互联网接入率为71.1%,比苏州市少27.1个百分点。
3.生态环境:重要因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日益关注生活环境。调查显示,2010年全市农民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占64.0%,比苏州市少31.1百分点;农户享有卫生厕所的户数占36.7%,比苏州市少61.7个百分点,只相当于苏州的37.3%;而全市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都对农村环境造成影响。
4.社会保障:制度因素。调研发现,南通市虽然医保覆盖率较高,但农民普遍对医药费报销不太满意,认为报销比例低,且医院的药价往往都要高于药店。其村级医疗服务机构虽已健全,但村级医生素质还不能满足农民的现实需要,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最高标准为2760元,占农民收入的27.8%,比苏州市低4.9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20.6%的农民对其收入水平不满意,认为是影响其生活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针对当前农民增收不确定因素多,增收难度加大的状况,需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广辟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让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二是拓展农民就业创业空间,鼓励和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加强政策扶持,切实降低农民创业门槛;三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按股份制思路对农民手中的一部分集体资产集中起来商业化运作,给农民股份,让农民成为股东,按股分红;四是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直接农业补贴,明确补贴重点,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生产环节的补贴。
养老、医疗保险和福利等状况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高低。建议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一是建立农村多元养老模式,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储蓄养老和互助养老相结合,保证老年人的生活来源;二是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医疗保险,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三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应补尽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低保农户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和低保边缘群体救助制度。
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一是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考虑,综合运用,形成合力;二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为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再培训,建立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来吸引教师到农村任教;三是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实际、实效、实用的培训需求。
调查显示,有58.5%的受访者认为“农村文化生活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不能接受”。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一是加强宣传,营造重视精神生活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区氛围;二是加大投入,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活动的必备场所;三是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活动新机制;四是正确引导,构建农村健康文明的新生活方式。
调查显示,18.8%的农民对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满意。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为农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生产条件、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放在首要位置;二是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变基层干部中存在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思想,环境保护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发展绿色工业和生态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整治建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不同风格且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责任编辑:高萍萍)
book=38,ebook=1
10.3969/j.issn.1674-8905.201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