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英霞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200003)
上海企业集团发展与对策探索
于英霞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上海200003)
“十一五”时期,上海企业集团积极进行战略调整、创新发展,整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企业稳健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干预对企业发展影响依然存在、境外投资经营状况不够理想等问题。为此,建议其树立全球视野,高屋建瓴部署企业,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转型发展,统筹谋划、提升境外投资经营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
企业集团;发展;对策
“十一五”期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社会经济复杂形势考验下,上海企业集团临危不乱,沉着迎战,迎难而上,创新发展,在战略性调整中阔步前行,取得了骄人业绩,为上海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时期,上海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取得长足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表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企业集团总数一直保持在400家上下,2010年达到417家,涉及多个行业门类,实现增加值相当于全市GDP的三分之一强,成为上海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为上海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整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上海企业集团日渐壮大,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达到45827.5亿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完成营业收入25127.62亿元,年均增长13.7%;完成利润2014.62亿元,年均增长19.3%;净资产达17731.48亿元,年均增长15.3%;实现对外投资3251.29亿元,年均增长21.8%。
2.超大型企业集团贡献突出。“十一五”期间,上海企业集团在调整中发展,“双五亿”单位(营业收入和年末资产总计均超过5亿元)继续增加。2010年,其“双五亿”单位达205家,比2005年增加45家,增长近三成(28.1%),占其企业集团总量近半。“双五亿”企业集团引领企业集团发展,为上海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2010年,“双五亿”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4687.32亿元,占全部企业集团的98.2%,比2005年增长94.2%;实现利税总额3112.87亿元,占98.3%,增长1.3倍;吸纳社会就业达到148.34万人,占94.3%,增长3.4%。
3.服务性企业集团后发优势显著。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进行,“十一五”上海服务性企业集团的发展尤为突出。从总量指标来看,2010年261家服务性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8%,高于全部企业集团2.8个百分点;完成营业收入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6%,高于全部企业集团1.9个百分点。从单个企业集团规模来看,2010年平均每个服务性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达到108.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2%;户均净资产达到36.1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9%。
4.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主体地位突出。“十一五”时期,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从2006年的161家减少为2010年的150家。尽管数量减少,但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突出。2006-2010年,上海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和营业收入占全市企业集团比重均超过八成。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四成左右的数量,占据了逾八成的经济总量。
5.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上海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持续取得新成就。从数量来看,2010年其数量已占企业集团总量的半壁江山,达到50.4%,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资产总量实现翻番,2010年其年末资产总计达到5722.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业绩屡创新高,2010年其营业收入合计达到3184.6亿元,比2005年增长88.1%。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其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2010年末,上海已有95家企业集团开辟了新业务领域,占企业集团总数的22.8%。其中,有65.3%以“战略规划”为目标开辟新业务领域,有53.7%为利用原有资源优势,有51.6%为获取更高报酬,有43.2%为规避风险,有24.2%为保证原材料供应,有25.3%为其他因素。全市有37家企业集团将部分业务调整出行业领域,其中有81.1%企业的目标是“战略调整,突出主业”,这表明上海企业集团更加重视企业战略调整,发展越来越成熟,战略规划理念更趋理性。
1.盈利水平稳定提升。2010年,上海企业集团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报酬率分别为3.8%、6.4%和9.6%,分别比2005年提高0.8个、1.7个和2个百分点。这表明“十一五”期间,上海企业集团通过规范化运作管理,盈利水平稳定提升。
2.成长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成长能力反映企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人均净利润增长率是体现其的3个综合指标。2010年,上海企业集团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人均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34.1%、45.4%和39.5%,比2005年提高20.2个、49个和43.3个百分点。
3.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从反映劳动生产率的指标看,“十一五”时期,上海企业集团人均营业收入持续上升。2010年,企业集团人均营业收入达到159.81万元,比2005年增加75.44万元,年均增长13.6%。人均营业收入提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资本和技术要素的较快提升,为企业集团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基础。
“十一五”时期,上海企业集团在调整中加大研发投入,增加科研人员,创新驱动能力,迈上新台阶。从研发投入看,其研究开发费用逐年增加,从“十一五”初期的112.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1.9亿元,年均增长28%;研发人员数量从2006年的4.3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4万人。技术创新亦是硕果累累。近3年企业集团共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10993项,其中已应用专利8887项;获得科技进步奖数量达到782项,其中国家级56项,省(市)部级705项。
为缓解近年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获取更多利润,“十一五”期间上海企业集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2010年,企业集团外省市一级成员企业达到549家,比2005年增加173家。在进军国际市场方面,截至2010年底,其参与境外投资的企业集团达45家,累计境外投资39.52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5.62倍;其境外投资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投资额列前3位的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26.06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6.22亿美元)、泰国(3.57亿美元)。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众多企业集团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2010年末,主要产品或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上海企业集团已达92家,占全部集团总数的22.1%。其2010年出口销售总额达1810.73亿元,比2005年增长69.6%,年均增长11.1%。产品和服务出口能力提升,显示其产品知名度和国际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从其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仍是出口生力军,2010年其实现出口销售总额1630.5亿元,占全部企业集团出口总量的九成;出口销售总额比2005年增长73.3%,年均增长11.6%,超出全市企业集团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
近年来,伴随着上海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截至2010年底,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比重达到或超过50%的企业集团为200家,占48%,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从所有制性质看,公有制企业集团人员素质更胜一筹。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比重达到或超过50%的为103家,占公有制企业集团的49.8%,比非公有制企业集团高出3.6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受人才流动性和人力成本制约影响,尤其注重能力而非学历。
1.企业稳健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上海企业集团规模庞大,资产雄厚,资金实力强大,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从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均为正指标)看,“十一五”时期其总体偿债能力出现下滑。2010年,其自有资本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①和存货周转率分别为38.7%、1.17倍、13.49次和3.07次,除应收账款周转率外,其他指标均比2005年下降。由于其对上海经济影响较大,故其整体偿债能力下滑,对经济发展稳定性存有一定隐患,需引起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
2.行政干预对企业发展影响依然存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趋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巩固。但是,企业经营中仍然存在一些行政干预,国有企业尤为明显。2010年,在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集团中,由“政府行政指令”和“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辅助”方式实施的兼并重组分别占6.2%和16.9%,国有控股集团则分别为10.8%和29.7%,合计达到40.5%,即逾四成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兼并重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因此,完善国有企业及其管理层考核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干预,有效发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性、实现市场资源配置最优化,是一项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3.境外投资经营状况不够理想。“十一五”时期,企业集团在境外投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境外投资经营状况不够理想。调查显示,仅15.5%的企业集团对境外投资情况表示“满意”,同时有逾一成企业对境外投资情况“不满意”。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投资国政治风险的有效评估,对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缺乏充分了解;二是跨国经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内企业跨国经营和管理经验匮乏,加之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文化取向不同,在国内行得通的管理方式方法可能在国外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三是缺乏跨国经营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此,努力提升境外投资经营质量亦是上海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当务之急。
4.缺乏核心技术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成企业最大软肋。近些年,上海企业集团始终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持续加以消化、吸收,积极推进二次创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但制造业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强仍是不争事实,这也是制约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因。调查显示,36.9%的企业集团认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缺乏竞争力”,仅次于“资金短缺”(58.5%)。这表明上海企业集团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要获取核心技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0年,其研究开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大大低于世界500强平均水平3%—5%。因此,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将有利于上海企业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
1.树立全球视野,高屋建瓴部署企业发展。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显著,资本、金融和产品销售市场的融合和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区域或经济体的经济波动,都可能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今年日本震灾引发全球股市波动、利比亚国内局势动荡带动全球石油价格飙升、美国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全球资产价格上扬,都进一步显示全球化已无处不在。因此,上海企业集团只有适时跟踪、关注和分析国际国内局势变化,树立全球视野,高屋建瓴,及时调整企业战略,适时捕捉全球经济中的获利和投资机会,扬长避短,才能在充满惊涛骇浪的国际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2.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转型发展。上海企业集团应以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为指引,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式,努力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为市场提供质量、水准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积极转变思维,主动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
3.统筹谋划,提升境外投资经营质量。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企业集团惟有加强研究,洞悉自身的优劣势,全盘谋划,方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和满意度。建议一要主动加强对世界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了解和研究,洞悉其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择机进行投资或联合发展,避免盲目投资。如“金砖五国”中南非和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印度信息产业优势明显、巴西基础设施水平较低,企业集团可适当进行投资。二要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管理人才,改进管理方式方法,提升全球管理运营的整合能力和境外投资的质量。
4.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编制的2010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内地有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移动(China Mobile)、中国工商银行(ICBC)和国家电网(StateGrid)等17个品牌入选,但无一出自上海。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满足发达市场对品牌差异化的要求,努力将国内品牌价值输送到国外,提高品牌知名度,也是上海企业集团的当务之急。另外,还应加强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升他们的国际化水准,为上海品牌走向国际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责任编辑:周群艳)
10.3969/j.issn.1674-8905.2011.11.006
注:①因报表制度有所调整,2010年的流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为2008年调查数据计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