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进
(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实际上是综合的,每一种思维不是单一孤立的、机械的动作。而创造性的思维更是具有多端性、发散性和变通性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称为满堂灌,教师的讲解过多,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新课改的理念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倡导探究式学习模式,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等。这一切都是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浅析从课堂教学中的“四导”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设情景,引学生入境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次新闻事件、趣味实验、化学史话等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诱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情境都可以导入,选择怎样的情境才能诱学生深入同样重要。
[案例1]“金属钠”情境的设计
情境1:中央十套《走进科学》栏目,曾经有这样一个报道:在中国中部的某个山村里,有个农妇的儿子在去舅舅家吃饭的路上途径一块坟地,当晚回家就发起了高烧,开始胡言乱语。这个农妇马上请来了邻村一个有名的巫师。这个巫师断定农妇的儿子是“中邪”了,而且这是个怕水的鬼,于是巫师施法后,自称是抓到了“鬼”,然后将“鬼”扔到准备好的盛有水的盆里,只见水面上马上出现了一个小球,还游来游去,发出嘶嘶的声音,一会儿就没了响动。巫师解释到这是那个“鬼”在挣扎,没声音就是死了,病也马上就要好了。
情境2: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 “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情境3:教师表演化学小魔术:“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
情境的选择应该具有全面性、真实性、情感性、问题性以及发展性。情境1虽然存在破除封建迷信的情感教育,但是远离了学生生活。情境3能激发学生兴趣,但不具备全面性及发展性。情境2相对较全面。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欲望强烈,渴望探究。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上网搜索等继续探索钠的相关性质,并能设计一些趣味实验。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知识和方法,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没有好的情绪无法达成新课程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内外达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情绪疏导的根本保障。
2.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不可太强势必须放低姿态,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把自己也融入学生中,能不介入就不介入,要介入也要选择好时机。不压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课堂给学生。
3.告诉他们老师知道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不容易,让他们不要紧张,慢慢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
4.告诉学生自己的困惑,经常寻求他们的帮助。建立互信的师生关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5.关注每一个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的答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欣赏的目光和激励的语言表扬和鼓励。
6.运用化学学科特点进行心理疏导。如利用化学平衡原理告诉学生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习,但过大的压力会很危险。用催化剂告诉学生好的平台和方法的重要性。用得失电子告诉学生有得必有失等。
7.营造诙谐、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舒缓学生身心,促进学生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情境的引入、探究方案设计、现象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需要思维活动,思维是在实战中培养出来的,教师课堂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之后才能有引导。思维大致分为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
[案例2]2010年江苏省化学高考第12题
常温下,用 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 20.00 mL 0.1000 mol·L-1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①所示溶液中:
c(CH3COO-)+c(OH-)=c(CH3COOH)+c(H+)
B.点②所示溶液中:
c(Na+)=c(CH3COOH)+c(CH3COO-)
C.点③所示溶液中:
c(Na+)>c(OH-)>c(CH3COO-)>c(H+)
D.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
c(CH3COOH)>c(CH3COO-)>c(H+)>c(Na+)>c(OH-)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A项,处于点①时,酸过量,根据电荷守恒,则有 c(H+)=c(OH-)+c(CH3COO-);B 项,可以逆向思维,如果要符合选项,则生成醋酸钠,而醋酸根水解后显碱性,所以选项错误;C项,顺向思维比较方便,当时V(NaOH)=20.00mL,两者完全反应,此时由于醋酸根的水解,溶液呈碱性,但水解程度是微弱的,c(Na+)>c(OH-)>c(CH3COO-)>c(H+);D 项,逆向思维,当醋酸比较多的时候,等于是向醋酸中滴少量氢氧化钠,则易分析。 c(CH3COOH)>c(CH3COO-)>c(H+)>c(Na+)>c(OH-),所以答案选 D。
[案例3]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仅是NH4+、Cl-等4种离子,请你用离子浓度符号如c(NH4+)和“>”“=”等符号,将这 4 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把它们大小之间关系的各种可能都表示出来(有多少种,填多少种),并写出相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及溶液的酸碱性。
这是一道发散型试题,此问很多学生写不完整,有的是溶质成分分析不全,有的是忽略了同溶质时离子浓度大小关系的多种可能,这除了由于学生思维不严谨以外,还与学生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关。要做到准确快速地写出包含的所有可能关系,可假设下列过程:在室温下向一定量的稀氨水中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稀盐酸,直至盐酸过量。
反应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有如下七种情况:
(1)稀盐酸滴入量较少,溶质为NH3·H2O和生成的较少量的NH4Cl,此时显然是NH3·H2O的电离占优势,溶液显碱性,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c(NH4+)>c(OH-)>c(Cl-)>c(H+)。
(2)稀盐酸滴入量增加少量,意味着c(Cl-)的增大和c(OH-)的减小,此时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NH4+)>c(OH-)=c(Cl-)>c(H+),溶质仍为 NH3·H2O 和 NH4Cl,溶液显碱性。
(3)在上述稀盐酸滴入量的基础上再少量增加,c(Cl-)再少量增大,c(OH-)再少量减小,此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c(NH4+)>c(Cl-)>c(OH-)>c(H+),溶质仍为NH3·H2O 和 NH4Cl,溶液显碱性。
(4)稀盐酸滴入量的再适量增加,c(Cl-)可与 c(NH4+)相等,运用电荷守恒式,显然 c(H+)=c(OH-),溶质仍为NH3·H2O和NH4Cl,溶液此时显中性,NH4Cl的水解和NH3·H2O的电离程度相同。溶液中离子浓度为c(NH4+)=c(Cl-)>c(OH-)=c(H+)。
(5)随着稀盐酸滴入量的再少量增加,意味着c(Cl-)和 c(H+)的增加,故此时离子浓度为 c(Cl-)>c(NH4+)>c(H+)>c(OH-),溶质仍为 NH3·H2O 和 NH4Cl,溶液此时显酸性,NH4Cl的水解占优势。
(6)这一时段稀盐酸与氨水完全反应,溶质为NH4Cl,溶液显酸性,离子浓度大小为c(Cl-)>c(NH4+)>c(H+)>c(OH-)。
(7)盐酸的滴入量进一步增加,c(Cl-)和 c(H+)也增大,溶液中离子浓度为 c(Cl-)>c(H+)>c(NH4+)>c(OH-),盐酸过量,溶质变为NH4Cl和HCl,溶液当然显酸性。
顺向、逆向思维相对有序,而发散性思维则是一种创新思维。学生除了要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外,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联系越多,才能发散的开。课堂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质疑,能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思维引导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一般分为新授课、习题课及复习课。以往被称为满堂灌的课一般会出现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上。教师总担心时间来不及,讲的多,学生练的少。事后发现学生掌握的很糟糕。然后觉得讲的还不够,导致恶性循环。而新课改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育理念亟待提升。学生被动的接受,只会导致其思维能力退化,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并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备课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研究如何少讲精练上。洋思教学改革成功的一个做法就是“当堂训练”,时间占据整节课的一半左右。当堂训练要注意以下问题:
1.当堂训练要体现实效性及针对性;
2.当堂训练要分层,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当堂训练要保证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质疑及探讨的时间;
4.当堂训练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也可以边讲边练;
5.当堂训练的讲评要由生生互助,思维引导,教师指导等共同解决问题;
6.紧紧抓住当堂训导中出现的动态生成,努力提升课堂品质。
新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用好“四导”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自主的学习。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1] 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7)
[2] 王绍平.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好“当堂训练”[J].石油教育,2010,(3)
[3] 曾苏春.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思维[J].素质教育,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