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峰
【摘要】教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综合性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它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成果。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会意识到自己不仅作为教师在讲课,而且同时是作为艺术家在表演,作为审美对象在塑造着美的形象,释放着美的风光。课堂上,他们挥洒自如,纵情演绎。不一样的导入,令课堂一样的精彩。亲切的聊天式、兴趣。从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注重情感交流。
【关键词】教学艺术;导入;兴趣
教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综合性艺术。它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成果。这种传递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人的体魄与智慧、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是通过教师的心血和双手在孩子们的身上精心描绘来进行的。
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老师,会意识到自己不仅作为教师在讲课,而且同时是作为艺术家在表演,作为审美对象塑造着美的形象,释放着美的风光。因此,他们总是以自己独有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艺术风格的教学,激起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以崇高的美感,这种美感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学生的心灵,激起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发学生热爱知识、追求知识、相互热爱的情感,密切师生关系;会促使孩子对美好的事物产生爱的追求,纯正自己的心灵,强化自己的兴趣,消除不专心、开小差等杂念,甚至激发学生模仿美的语言和动作。在如此美的海洋中遨游,当然会受到美的享受,产生美的追求,端正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这正体现了教学艺术的美育功能。
随着教研教改的深入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最近十几年来,全国十大城市举办了十多届教学艺术学术研讨会暨教学艺术大赛,来自1000多所实验学校推荐的500多名教坛新秀在会上展示了他们的教研成果,展现了他们的教学风采,交流了他们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新秀们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优雅、亲切的姿态,充实丰富的教学内容,高超娴熟的教学艺术,创新独特的教学风格,清楚、漂亮的板书,准确、精当的讲解,火热、动人的情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交给了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赢得了学生们的好感与尊敬,赢得了来自全国参会代表的好评。他们是教坛上的英雄。他们的成功激励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至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新一轮教研教改的新高潮,涌现了一大批教改的排头兵。再加上《新世纪我们这样教××》、《听××老师讲课》、《课堂教学艺术》等一系列的课堂实录、教学理论指导丛书的出现,给一线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教学教改活动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出现了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这里,我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想到的一些资料,谈一谈阅读课堂上的一些引起大家赞叹的教学艺术。
一、不一样的导入,一样的精彩
一堂课好比一部电影,课前导语则是这部电影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吸引住观众,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课前导语也如此,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是不可小觑的。而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味极其活跃的催化剂。
明代王守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了一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则条达,摧残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其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则日就枯槁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折,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就是摆在广大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无可否认的,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一节课的那前三五分钟,——用导入语激趣。在这方面,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一笔。
1.聊天式导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赵老师讲授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采用的就是这一导入法。在低沉、缠绵的《乡愁四韵》背景音乐过后,赵老师说:“中秋佳节就要到了,我了解到大家都是寄宿生。常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论乡愁这个话题。首先我们一起欣赏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请大家欣赏配合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2.诗意语言,激情激趣
苏霍姆斯基说:“美的语言带给人们愉悦、幸福和享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资料。”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使学生在语言的魔力中接受美的塑造。为了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老师们往往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导入,使学生深深体会出语言的魅力,并在这种审美享受中获得知识的滋润。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语感问题。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是靠老师的条分缕析,而是靠多读书来完成。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是一项主要的语感实践活动。因此,创造机会,创设情境,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这是有识之士发出的共同呼吁,他们依旧坚守诵读这一文化传统,引领学生精深学母语。像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之一就是重积累(背诵等类型的记忆)。韩军老师提倡“美读吟诵”,他提出,应该回归语文教育“诵读”之本,他把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称之为美读吟诵。他说,千百年学语文从没离开过此,包括背诵。并且强调,这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那么,我们的老师又是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提高他们诵读的水平的呢?
就初中学生来说,他们一般已掌握了诵读的基本要领,也有了一定的诵读水平,指导的关键自然地放在了感情诵读上了,也就是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基础上入情入境的诵读。既然如此,那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自己必须具有高超的诵读技巧了。而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就有着这样的本领。你看,韩军老师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读李商隐的《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怒笑骂出神韵,读《大堰河》,他与艾青血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
教师不同凡响的诵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境:当老师读得动情时,很多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读出声来,受到感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诵读的行列,渐渐地,教师的范读演变成师生的齐读。用教师的范读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并让学生自读,在实践中提高,也是一个好方法。
总之、教学艺术是一种社会综合性艺术,是艺术中的艺术。它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智慧成果。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培育未来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叶禹卿《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分析》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陈涵平《教师言语美》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