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广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那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晓之以理
教师应结合课文讲解,让学生从实例中懂得:能将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的,没有不善于观察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写作中的地位。如向学生讲高尔基如果没有苦难的童年,就不会有自传体三部曲;魏巍如果不去朝鲜战场亲访,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从“小”察起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3.全面细致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观察细致就是从不同的側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住事物的个体特征。例如:鲁迅先生把百草园软泥墙根一带写得妙趣横生,正是因为他观察细致:他不仅眼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而且用耳听——鸣蝉低吟、油虫低唱、蟋蟀弹琴;还用手摸——翻开断砖,按住斑蝥的脊梁,拨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还用嘴尝——覆盆子“又酸又甜”。试想,没有如此细致的观察,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的文字吗?
4.持之以恒、勤于练笔
要勤于观察,有恒心,长期坚持观察活动。契诃夫说:“要把自已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为第二天性了。”而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观察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要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需要把观察中看到、听到、想到以及感受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札记的好习惯,老舍先生《出口成章》一书中提倡“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以练笔促观察、促思考。实践证明: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提高得较快。
二、精心设计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地、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
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
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