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增大角度横式皮内注射法的效果观察

2011-08-30 06:12:44何国平段功香
护理研究 2011年21期
关键词:横式注射法斜面

曾 颖,何国平,张 平,段功香

皮内注射临床上用于药物试敏及预防接种,是一种有创护理操作技术,尤其在作试敏药液注射时,给病人造成了一定的身心痛苦。研究报道[1],用横式皮内注射法可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减少皮内注射试敏结果的假阳性率。增大角度皮内和静脉注射法可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2,3]。鉴于目前临床上皮内注射仍普遍使用直式法,护生在校学习的也为直式法,注射成功率不高,注射疼痛明显。为减轻皮内注射的疼痛,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探索增大角度横式皮内注射法在教学中的效果,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论证依据。2009年11月—12月在护理学基础皮内注射实验课带教中,将本校2007级护理本科100名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传统注射方法和改良皮内注射法的带教演示与观察学生注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级本科学生100名,男10名,女90名,年龄20岁~2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按心理学家威斯顿的人体触觉二点阈值[4]筛选学生,手背皮肤感觉阈值为(11±2)mm的学生纳入实验范围,有青霉素过敏、药物食物等过敏史、过敏体质者除外。

1.2 方法

1.2.1 药液配制 青霉素皮试液配制:采用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青霉素钠160×104U(批号09038113),稀释液为河南省百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理盐水(批号09010382),按基础护理学教科书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稀释为1 m L含青霉素钠400 U。

1.2.2 操作方法 所有入选者由本人统一带教培训,穿刺技术合格后进行操作。使用统一评估标准对入选者进行疼痛评估,避免技术误差。严格无菌操作,均选用湖南平安医用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0.45号针头的1 m L一次性注射器。两组注射前均不介绍另一种注射方式、均不暗示心理准备,在注射后征询疼痛程度、观察一次注射成功率,并记录。

1.2.2.1 观察组 采用实验法,即左手绷紧病人前臂掌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向上,在前臂掌侧下外1/3处,与腕横纹皮肤平行,针头与皮肤呈 20°~30°角进针斜面进入一半后平行进针至斜面全部送入,注射配制药液的0.1 m L。

1.2.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法,即左手绷紧病人前臂掌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向上,在前臂掌侧下外1/3处,针尖与前臂腕横纹皮肤垂直进针的直式法注射配制药液的0.1m L。

1.2.3 评价标准 疼痛评价取国际常用的疼痛评分法“马克盖尔法”,将疼痛分为 6个等级:不痛、有疼痛感、轻微疼痛、疼痛、疼痛较剧、剧痛。将不痛、有疼痛感、轻微疼痛划分为无痛或微痛,将疼痛划分为较痛,将疼痛较剧、剧痛划分为疼痛。马克盖尔疼痛问卷调查表(M PQ)有44个描述各种疼痛的词汇,这些疼痛描绘词汇分散在三大组中:感觉的、情感的和评价的。评级不分类,供病人选择合适的描绘词汇。该工具每个指示打分标准5分、4分、3分、2分、1分,总分越高表示病人所受疼痛冲击越严重[5]。以此来得到以下结果:疼痛分级指数(PRI);选择的词IC数量(NMC);目前疼痛强度(PPI);6个词描述目前的疼痛(“0”无痛,“5”十分疼痛)让病人以自己的疼痛经验,按以上6个等级作出注射后的疼痛评价。本量表用词通俗易懂,一般病人能较正确回答表里的问题。M PQ能提供有关疼痛感觉的、情感的和评价的有关信息,可为统计学分析提供有意义的资料。一次注射成功率采用观察法,试敏结果观察按基础护理学教程标准执行。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调查询问、观察方式了解记录注射后情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分类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注射疼痛程度比较(见表 1)

表1 两组注射疼痛程度比较

2.2 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

3 讨论

3.1 增大角度横式皮内注射法可减轻病人疼痛反应 体表疼痛是一种定位清楚的不适感觉,伴随着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其程度和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皮内注射引起的疼痛是由皮内伤害性感受器致敏,即游离神经末梢机械性伤害及组织损害释放内生性化学物质所引起[6]。传统的直刺进针法,注射部位神经末梢分布较多,进针与皮纹垂直,可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损伤,加之药液的逆流阻力,易产生撕裂样疼痛。要减轻注射时引起的疼痛,就要降低刺激强度,即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横式皮内注射顺着皮肤纤维的方向,使进针的压强增大,进针阻力小速度加快,药液顺流形成的皮丘形状规则,疼痛减轻。

增大角度皮内注射法可减轻病人疼痛反应。由于上皮组织含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3],感觉非常敏锐,容易产生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与刺激强度、作用面积及作用时间有关。传统皮内注射法穿刺时,由于针头与皮肤呈 5°角,进针角度小,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较大,针头所穿过皮肤组织多,牵涉组织及神经末梢多,表皮到达真皮的距离相对长,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时间长,表皮受损范围大,所以病人痛感明显。改良法以 20°~30°角进针,增大了进针角度,针头与皮肤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缩短了刺入皮肤的时间和距离,减轻了刺激强度,所以病人疼痛减轻。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增大角度横式皮内注射法可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 由于表层皮肤致密,以5°角进针,进针阻力大,进针时针头与皮肤的角度不易掌握。当刺入过浅会穿透皮肤表面,稍用力可导致进针过深,皮丘不明显或局部出血,导致注射失败。增大角度进针后可减少阻力,针头斜面进入一半后平行进针至斜面全部送入,注射时不会起皱,针刺也不会过浅或过深,提高了注射的成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综上所述,增大角度横式皮内注射法,即采用以20°~30°角在前臂掌侧下外1/3处与腕横纹皮肤平行进针斜面进入一半后平行进针至斜面全部送入的方法,可有效降低疼痛发生率,提高一次注射成功率,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与护理质量。此法值得推广。

[1] 黄冬云.两种药物试敏皮内注射方法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47-48.

[2] 路江玲.增大角度皮内注射法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9,24(14):69.

[3]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B):1290-1291.

[4] 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198-201.

[5] 赵俊,张立生.疼痛治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32-34.

[6] 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7-42.

猜你喜欢
横式注射法斜面
斜面之上探动能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影响因素探讨
供水技术(2020年6期)2020-03-17 08:18:40
本期检测题、易错题专练参考答案
一题多变 搞定斜面上的运动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9
流动注射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方法差异性检验
西藏科技(2015年11期)2015-09-26 12:11:34
横式书法行款
低分子肝素改良注射法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10例
中国药业(2014年21期)2014-05-26 08: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