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程杰
随着2006年科技列车的到来,进一步推高了延安人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同时也为延安打开了一个与科技专家建立对接机制的窗口。5年来,依靠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了延安红色土地上促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旋律
“科技列车行”在延安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时任科技部副部长的刘燕华同志为活动致词。
延安是革命圣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过巨大贡献。1935年10月19日,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经过了长途跋涉,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中央红军结束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在这里,毛泽东总结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延安不仅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
从1935年10月至1947年3月,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但一直以来由于延安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以塬梁峁为主,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日照数23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属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引发的各种生态危机及落后的工业基础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延安经济发展仍很缓慢,属全国贫困地区。
2006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了陕北延安,在视察常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时讲道:“现在陕北经济主要靠能源,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完了怎么办?从长远看,还是要立足于本地资源,延长产业链,保证农民长期致富……”延安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听取胡总书记的教导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仅靠石油能源工业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做到将能源化工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放在与其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如何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延安视察讲话精神,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延安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延安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是陕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2006年在延安调研时明确提出的。
事实上自2002年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就开始积极制定出台科技政策措施,为自主创新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延安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延安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若干暂行规定》、《重大科技项目投标制》、《关于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经济实体的优惠政策》、《专利申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全面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和环境。
随着2006年科技列车的到来,又进一步推高了延安人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同时也为延安市打开了一个与科技专家建立对接机制的窗口。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总书记延安考察时的讲话指示,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促进延安等革命老区的经济振兴,科技部、中宣部、铁道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5月18~25日科技周活动期间,联合主办了“振兴陕北,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延安行”活动。
“科技列车延安行”以陕西省延安至榆林铁路沿线的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志丹县、子长县,榆林市榆阳区、佳县、米脂县、靖边县等作为活动重点区域,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突出科技为老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中心任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专家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咨询、卫生医疗义诊;农民科技致富经验交流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报告会;电脑、科技图书、光盘等物资捐赠;创建农村科技图书室等。
在延安南泥湾、枣园镇、志丹县顺宁镇和榆林佳县东方红广场、米脂县高渠乡等16个乡镇,留下了这些专家教授的身影和足迹。北京武警总医院教授李宗浩是我国急救方面的专家,他在延安人民医院就应急医疗体系作了报告,他表示,“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切实为老区群众做些实事。”河北农业大学中国枣研究中心教授刘孟军适时推出自己的专利技术,愿意帮助佳县发展枣产业,“对红枣进行深加工,延长陕北大枣产业链。”一位枣农激动地说:“这次科普活动给我们送来了新技术,为我们解决了在枣树栽培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难题,让我们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科技列车延安行”的总结大会上,专家们根据切身感受积极为陕北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专家们建议陕北扩大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规模,调整红枣、梨、核桃等区域性主导产业结构,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种改良,走产品深加工道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隆冬时节,佳县店镇勃牛沟村村民刘买元的生态养殖循环示范园里异常热闹,周边农民都利用农闲时节前来取经。刘买元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依托示范园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0多个、农业新技术5项,培养出农业乡土技术人才25名,并利用网络和农民分享致富信息,帮助当地农民探寻致富新路。
2009年以来,佳县加大外引内联工作力度,邀请了河北农业大学专家先后5次开展农业经济及区域发展、科技创新管理、畜牧养殖、枣树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邀请华南农大教授到佳县就红枣保鲜技术作了培训。共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和外地乡土人才来佳县开展各类培训30场次,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同时选派科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开拓了科技人员的视野。
在推动科技致富、科技兴县工作中,佳县科技局还下派特派员到各乡镇农村就枣树防虫、修剪、施肥、红枣烘烤技术、畜牧防疫和饲养等方面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在培训活动中共发放科技图书1000多册,科技宣传材料5000多份;开展培训60多场次,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累计引进农业新品种20个,农业新技术10项。
2010年,佳县科技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新时期推进科技工作,要更加注重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更加注重提升农民的致富能力;更加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统筹农村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以及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的能力。
佳县科技局还确定将科技工作尤其是科技扶贫工作围绕佳县红枣、盐化工、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展开,从科技培训、技术服务、引进高端技术和高科技管理手段扶持发展入手,重点扶持红枣产业化发展,提升红枣产业化水平;发展壮大种养殖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为盐化工、煤化工和煤盐一体化引进高端技术和寻求高科技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距离“科技列车延安行”活动已有5年的时间。如今,“科技列车”虽然开走了,但科技的种子却深深埋在了延安。满山的绿色,已将昔日光秃秃的安塞大地涂抹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2011年6月,记者再次踏上延安这片红色圣地,重新来到“科技列车延安行”服务过的安塞县去寻找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脉络。
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安塞自古就是边塞之地,有“上郡咽喉”之称,是黄土高坡上的民间绘画之乡、民间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塞县被确定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联系点。
近年来,退耕还林后的农民增收怎么办?成为安塞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安塞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依托资源环境优势,积极实施“产业富民”发展战略。确立了“延伸石油工业链条、壮大绿色产业规模、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新思路,全面建设了工业产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黄土风情文化产业园区三大产业园区,2009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64.1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4%。同时,以棚栽业、林果业、草畜业为重点的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有力地推动了安塞县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走进安塞县蔬菜示范区的大棚,瓜果的清香扑面而来,满眼的绿色,长势甚好。薄薄的塑料膜隔出了内外两个不同天地。从一簇簇绿油油的大棚苦瓜种植到一片片红灿灿的西红柿满地,作为安塞县的一项富民产业大棚蔬菜,已成为越来越多菜农的“绿色银行”。安塞县科技局局长武军告诉记者:“现在老区农业变化天翻地覆,往日的老式种植方式已经被大棚种植取代,现在就算在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条件下,也能生产出时令季节的新鲜蔬菜。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大棚养殖具有成本低、收效快的特点,可以让菜农切切实实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可以摆脱那种靠天吃饭的粗放发展模式。”
位于安塞县沿河湾镇的侯沟门村于1992年从山东寿光引进日光温室大棚,当年试种6棚取得成功后开始全面发展,开创了陕北地区发展大棚蔬菜之首。从此大棚蔬菜就成了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侯沟门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随着大棚种植规模的扩大,棚体老化、病虫害增多、土壤板结等现象也随之而来,致使种菜效益严重下滑。2007年,村上对405座大棚进行了错位式改造。改造后,大棚棚均纯收入稳定在1.2万元以上,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2008年,所有大棚安装了自动卷帘机,实现了自动控制灌溉。2010年,又从山东引进了CO2气体施肥和秸杆生物发酵新技术,根据试种两棚的效益测算,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增产20%,同时还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等许多优点,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提升了棚栽业发展水平,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为了拓宽蔬菜销售渠道,村上还成立了专业经济合作社,组建了农民营销队伍,形成了产地市场。在侯沟门村,记者见到了前任村支书樊明亮。他回忆说,2004年,为了给乡亲们卖菜,他收购了45吨黄瓜,拉到外地才发现价格比收购价还低。由于缺乏信息,一次赔了2万元。吃一堑长一智,回来后,他就办起了蔬菜信息站。
为了搞好销售工作,老支书买了电脑,自学上网,每天必干的事情就是上网查询全国的黄瓜批发价。最多时,每天通过他销往西安、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的黄瓜达7000多公斤。现在,樊明亮担任村里蔬菜协会的会长,用自己的特长更好地为村民服务。
如今,依靠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了延安红色土地上促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旋律。“十一五”期间,延安市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玉米、蔬菜新品种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农业产业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发布了延安市无公害苹果和蔬菜四个技术标准和九个分作物共14项技术规程,并汇编出版农业技术标准一书。苹果管理“四大关键技术”、蔬菜生产“六大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
农业专家为老区人民传授种植技术。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持续深化,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一是坚持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全市每年都抽调1000多名技术干部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2000多场次,抓科技示范点700多个、近20万亩,使苹果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大棚蔬菜六大生产技术、新优品种等先进生产技术和良种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二是坚持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与研究,结合种子工程、土壤统测统配、畜禽改良繁育、主导产业开发、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发展生态农业等工作,全市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每年都安排上百个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等项目,落实新技术示范面积4万余亩,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玉米新品种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蔬菜品种基本与世界水平同步。三是认真实施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9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农民科技培训62.6余万人次,其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3.012万人次,普及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8.4945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300人;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任务1.2123万人。
与此同时,延安还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装备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业信息、农机化等工作。全市共建成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2358个,70%的行政村都能及时地接收和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l52.9万千瓦,各种农机拥有量达到25.49万台(辆),农民群众购机的积极性高涨,每年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万余台(辆)。
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作为革命老区的延安,正在不断书写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