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列车”风雨兼程八年路

2011-08-27 00:19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老区列车专家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科技列车行”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次开启老百姓“学科学、用科学”的启迪之旅。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仍然是广大农民,只有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增加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含量,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好。

1804年,一位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具诞生,它大大加速了近现代欧洲文明的进程,是欧洲近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2004年,在中国,一辆“科技列车”开出,与以往的列车仅仅载人载物不同,这辆列车搭载着科技人员和各种物资,它的宗旨是用科技的力量服务“三农”,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科技列车行”服务“三农”的序幕由此拉开。从此,“科技列车”成为每年“科技活动周”上一个最大的亮点。从2004~2011年,“科技列车”相继开往黑龙江、井冈山、陕西延安、大别山、贵州、长白山、四川巴中、沂蒙地区,它满载着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满载着社会各界的关怀和爱心,为老、少、边、穷地区老百姓的奋斗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铿锵有声。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但农村科技的“最后一公里”传播怎么解决始终是个问题,“科技列车行”是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有效的路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根本的问题。从2004~2011年,中共中央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八年来,尽管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不同,但一以贯之地都明确要求“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此后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一直强调要“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的作用。

可见,中央对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工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城市支持农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当前农村正处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仍未解决。比如,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粗放,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防灾减灾能力弱;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推广、市场流动、社会化服务存在许多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综合素质较低,大部分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生产技能不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

“科技列车行”活动的展开,正是适应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运而生的。这几年,“科技列车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既有现代农业技术,也有医疗卫生技术培训,还有环境保护新理念的宣传;既有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又有卫生医疗义诊服务;既有科技大篷车现场演示,又有科技图片现场展览,还有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等科普基地的创建。活动中,有些种养大户把专家请到基地进行现场指导,有些群众像看“大戏”一样,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接到村来聆听讲座,也有群众赶几十里路参加义诊。

“科技列车行”活动之所以受到农民欢迎,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其解决了农村科普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从2004~2011年,在每年的“科技列车行”活动中,专家们都是走进学校、医院、街头、田间开展科普活动。而且,每年的“科技列车”在开出之前,活动的主办方和承办方都会进行翔实的调研工作,每年随行的科技专家、物资等各项内容都是结合当地实际和农民技术需求来组织的,真正做到了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另外,组织方还十分注重技术的配套和综合,避免了单项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农民需要的问题;除了追求活动期间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建立一种联接机制,为当地长远发展提出规划建议,今后他们遇到了什么技术困难,仍然可以和专家们进行有效对接;最后,“科技列车行”活动一直坚持“与农民面对面”,彻底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制约,专家们深入到厂矿医院、田间地头,直接和从事工作的人员进行交流,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最有效也最直接。

“科技列车行”将人力物力资源统一整合调配,不仅印制了大量图书资料、科普展板、科普挂图、科普展品,而且还集中了众多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和群众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说,“科技列车”的所到之处,就等于是把一座科技馆、一所农业大学和一座医院搬到了那里,所以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农民感到技术的重要了,对农民来说,送科技就是送效益,也就是送金钱。

“科技列车行”随行专家为农民现场讲解果树栽培技术。

从一些鲜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地农民对科学技术是多么渴求。而通过“科技列车行”的下乡活动,我们也可以看到专家们的言传身教,能给当地带来多大的效果和收益。

这是“科技列车”驶进黑龙江时的场景:当年,从北京开来的科技专列以哈尔滨为集散地,沿滨绥线— —牡佳线— —绥佳线— —滨北线行驶,分别在牡丹江、佳木斯、绥化站停靠,活动涉及牡丹江、佳木斯、绥化三个市的12个县(区)24个乡镇。5月17日,听说“科技列车”要进乡里,佳木斯市桦川县四马架乡的村民们早早聚集在学校里。大豆、水稻栽培和养猪培训班,3个平时只容纳50名学生的教室里,却挤满了百余名村民,就连讲台上也站着不少人,还有许多村民爬上窗台,挤在门后。53岁的东华村村民马常志站在门外听完了大豆培训课说:“现在我终于懂得为什么大豆和玉米要每年轮换种植。”务农一辈子的他终于认识到科技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任华中教授钻进村民高秀林种黄瓜的大棚,蹲在虽然未长高却已结出多个黄瓜的黄瓜秧前反复看了一会儿,对正在地里干活的高秀林说:“你的黄瓜秧是不是农家肥上多了?”高秀林颇为惊异地点了点头:“是啊,有啥不好吗?”任华中指着黄瓜秧对高秀林说:“不一定是好事,你看小秧顶叶未张开挤到了一起,俗称‘龙头甩不开’,不利小秧长大,这时挂果就像‘小马拉大车’,黄瓜纽长大后会把小秧压坏。黄瓜秧必须长高,长出层次来才会越结果越多,产量才能上来。所以,你当务之急应该一边勤松土多浇水,一边适时把小黄瓜打掉一部分。”听着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高秀林不停地点头:“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多亏了您的指点,我马上按您说的办。”

“科技列车”开进大别山时同样受到这样的礼遇。大别山区的湖北省麻城市盐田河镇是闻名的“全国板栗第一镇”,但是,北京农科院板栗专家曹均到这里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他说:“我看到很多村民,把板栗地整理得干干净净,其实这是吃力不讨好。我们种植板栗,要有一个温和的环境,地里有杂草对板栗生长其实是有利的。”板栗专家曹均的一席话,让农民们恍然大悟。曹均还给这个镇提了一个建议:“这里的板栗为什么只能卖到一块八,而到了城里价格就能翻好几番?关键是我们只卖原材料,没有品牌,没有产业化的生产方式。要是依托‘将军县’的名气,生产绿色‘将军栗’,那农民的收入就不是今天这个水平了。”

2008年,“科技列车”开往贵州。贵州中药材的种植已有上百年历史,中药材种植面积已逾百万亩;但是随着医药制造业年需药材量的增加,许多地道药材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有的品种甚至出现濒临绝种的危险。中草药规范化种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郭玉海在毕节市走访了多家种植大户、药农,与他们就中药栽培技术进行了座谈,还到中草药生产基地进行了现场指导。他介绍说,“云贵川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中药材,是‘天然药库’;贵州是我国中药材种类最多的地方,有植物药3924种;所以有俗话说‘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这些资源优势是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但是贵州大多数农民没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中草药的栽培技术和产量也不高。”他鼓励当地政府要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推进中药材产业,并通过向全国招标的形式,共同开发药材种植和加工技术。

2010年,科技列车开进四川巴中。中国石油大学周红军教授等5位专家在通江县实地考察后,提出建设天然气的建议,如今,投资18亿的天然气项目已经开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贺超兴在平昌县开展技术培训,提出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已有5个村1532户农民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户均增收5000多元。

今年的“科技列车沂蒙行”同样让当地百姓收获颇丰。如临沂费县南张庄村村民孙百军是当地的养殖大户,养了3000多只蛋鸡。但是最近几天,平时每天2000多枚的产蛋量,忽然一下子跌到了100枚左右。就在他以为鸡生病了准备处理掉的时候,“科技列车沂蒙行”专家魏祥法来到他的养殖大棚,给他解了燃眉之急。魏祥法在看过鸡的症状之后告诉孙百军,他养的鸡没病,只是打禽流感疫苗的时间不合适,“一般来说,蛋鸡110天左右打疫苗是最合适的,进入产蛋期之后,就不能打了。没关系,过几天产蛋量就会恢复正常的。”果然,没过几天孙百军家的蛋鸡每天的产蛋量回升了。他感慨道,“幸亏有专家来给我看看,要不然我一糊涂,损失就大了。”

“科技列车行”活动开展8年来,几乎每年在各地都能遇到各种各样因为老百姓不懂科技而制约发展的问题,“科技列车行”的专家为老百姓解决的问题都是立即能够为他们带来收益的事情,农民通过这样“手把手”的传授,真正懂得了“科学技术产生效益”的道理,所以他们才会更加愿意“学科学、用科学”。

一位乡村党委书记的话也许反映了众多老百姓的心声:“过去种田收入低,中央一号文件给农民提供了优惠政策,现在农民都争着种田。但现代种田已经不再沿用祖祖辈辈的老办法了,农民真的感到技术太重要了,对农民来说,送科技就是送效益,也就是送金钱。”

“过去种田收入低,中央1号文件给农民提供了优惠政策,现在农民都争着种田。但现代种田已经不再沿用祖祖辈辈的老办法了,农民真的感到技术的太重要了,对农民来说,送科技就是送效益,也就是送金钱。”

“科技列车行”辛苦不必言说,但很多专家纷纷表示:“很高兴能为老区人民做点事情”。

自2004年“科技列车行”活动开展以来,作为每年“科技活动周”重要的品牌活动,“科技列车行”已经走过了八年的风雨历程。每年的“科技列车行”时间都很紧,一般是一周左右的时间,活动安排多,参与的人数也很多,这就注定了参与人员工作的辛苦。

参与“科技列车行”的医疗专家应该会很有感触。医疗义诊一直是“科技列车”活动中最受当地群众关注的活动之一。例如,“科技列车沂蒙行”开幕式当天,随“科技列车”来到临沂市的24位医疗专家在临沂市人民广场、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肿瘤医院、临沂市中医院以及临沂市的5个县开展了咨询、义诊活动,接待的群众高达数千人。此后,这些医疗专家又分成各个小组,分赴临沂市的沂水、莒南、费县、蒙阴、临沭5个县开展送医疗下乡活动,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的同行联合开展义诊,并为伤残军人及劳动模范上门诊疗,专家们来到县级医院门诊及病房,通过坐诊、查房、座谈、交流等方式指导当地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参与“科技列车行”的医疗专家基本上都是北京各大医院的骨干医师,这些专家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武警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等20多家医院,专业涵盖内科、外科、妇科、肿瘤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很多专家在国内外医疗卫生界都享有较高知名度。这些医疗专家不仅医术高明,而且都非常敬业。如中医骨科专家、北京市昌平区科协秘书长甄燕昌连续8年参加“科技列车行”的活动,每年都用高超的“骨科推拿”技术为很多病人解决病痛。在临沂,一位年过六十的农妇来到临沂广场的义诊点,因为颈椎问题,她已经十多年无法举起右手,甄燕昌查看病情后,仅用三分钟就为其治愈,看到老农的右手当场就能活动自如,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在整个“科技列车沂蒙行”活动期间,甄燕昌共为300多位临沂市百姓进行了现场诊治或者解答咨询。

专家们的付出是辛苦的,但是,能够让自己的专长解决百姓的苦痛,他们能感受到幸福的意义。总是有专家平淡的话语中透露出他们的心声。参加“科技列车行”的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李松南这样告诉记者:“这一次能够跟‘科技列车’一起过来,为振兴老区,服务‘三农’做点事情,真的非常乐意,也感到特别高兴。尤其是在参观115师司令部旧址和深入了解了沂蒙的红色文化之后,一种应该为老区人民服好务的责任感更强烈了。”

北京儿童医院的王惠玲教授也是连续几年参加“科技列车行”活动,每年参加活动中,她都会为前来看病的孩子们准备小礼物,如糖、钙片以及其他的儿童药品等,在接受采访时,她这样说:“我们的义诊受到广大群众欢迎,说明我们的工作惠及百姓,意义深远。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老区医务工作者的敬业朴实,感恩奋进令我们难忘。老区的医疗条件有限,基础薄弱,我们有义务,通过合作交流这个平台,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今后,我还要多参加这样的义诊活动,多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老区人民,用知识和技术多为百姓解除病痛,为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贡献微薄之力。”

北京儿童医院的王惠玲教授也是连续几年参加了“科技列车行”活动,她这样说:老区的医疗条件有限,基础薄弱,我们有义务,通过合作交流这个平台,进一步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把科技知识与致富经验撒播到老区人民的心中,“科技列车”让科技扎根山乡,留下不走的“科普列车”。

“科技列车”所到之处,总是会产生热烈的反响,但“科技列车行”活动毕竟时间短、任务重,因此,每次当返程的号角吹响,总是会带着很多的恋恋不舍,有很多群众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为了建立更长远的联系和解决长效的发展的难题,“科技列车沂蒙行”活动结束后,临沂市副市长王小嫚为所有参加活动的专家颁发聘书,聘请他们为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专家,希望这些专家将来还会与老区人民保持联系继续服务。临沂市科技局局长王文元说:“百名专家在革命老区传播了先进的科学知识,提高了民众的科技意识,解决了诸多的科技难题,拓展了老区的科技阵地,给美丽的沂水蒙山留下了一列不走的‘科技列车'。”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意识,如何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并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现代农业,一直以来都有各种不同的探索。“科技列车行”通过专家的言传身教让科技的种子撒播在农民的心田,而捐赠的物资,如科技图书和农业生产资料等则是让农民继续学习的工具,只有从根本上让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才能变成更为强大的生力军。

近两年的“科技列车行”活动中,捐赠的物资比以往更加丰富。去年“科技列车行”捐赠给巴中的科普图书室、计算机教室、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等都正在发挥很好的平台作用,“科技列车”让科技扎根山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农民就中药材种植问题向专家进行咨询。

“科技列车巴中行”捐建的槐树村农村科普书屋如今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技能的重要阵地,在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新槐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槐树村在村委会活动室里专门安排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作为科普书屋,成立了图书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图书借阅、管理等一整套相关制度,落实了专人管理图书。针对理论性图书偏多及部分科技图书过时的现象,南江县科技局积极与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局、县司法局等相关单位衔接,协调到一批近1000册涵盖政治法律、文化艺术、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图书,实现了图书种类的多样性和图书内容的实用性。该村七社村民岳顺模说:“我的年纪大了,想发展稻田养鱼,一直想借个书看,没想到村图书室就有。”村民岳俊伟说:“过去下雨或农闲时就是打麻将,现在好了,不打麻将来看书”,在暑假期间,不少放假在家的学生也来到科普图书室来借阅图书。图书成为槐树村农民发家致富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帮手。

“科技列车巴中行”在东榆镇小学捐建的计算机教室(40台电脑另加一台服务器)交付使用后,该校信息技术教育从无到有,已经从3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全校3~6年级共12个班级中每周1节信息技术课,总计每周12节课。计算机教室每周12节课,960多人次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去年下学期该校对课程安排进行优化处理,每周在计算机教室开设20节课,以更好利用计算机资源。计算机教室很好地培养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协调能力,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该校计算机教室连接了光纤,并与远程教育资源和县科技局的科技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学生上网查找他们所需的知识十分便利,学生上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与此同时,该校开展了“利用计算机,小手牵大手”活动,该活动通过学生在校学习使用计算机的便利,带动家长通过计算获取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和其它急于了解的知识。从桥坝小学转入该校四年级二班的杨靖轩同学开始对计算机怕,后来从网上帮助父母查找到辣椒种植的相关技术知识,使家中今年辣椒实现了大丰收,收入较去年增加近300元。

元潭乡小学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成立后,科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该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科技辅导员为成员的学校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注意挖掘培养有特长的科技辅导员,去年6月以来派出3名科技辅导员到德阳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为学校科技教育奠定了基础。“科技列车”带来的物理、生物、天文等方面的教学模型、书籍及大量创新操作的设备,教师、同学们非常喜爱。该校利用创新操作设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该校校长杨涛说:“‘科技列车’捐赠给学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是真正提升了同学们的科技制作水平和兴趣!”

因此,“科技列车行”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次开启老百姓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启迪之旅。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仍然是广大农民,只有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加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含量,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列车行”更像是一把转变“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观念的金钥匙,农民科学素质提高了,就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诸如健康、环保等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猜你喜欢
老区列车专家
致谢审稿专家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老区在努力奔跑
穿越时空的列车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