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诗余 张 昆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
头针结合舌三针治疗中风后失语40例
向诗余 张 昆
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 430000)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舌三针对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头针结合舌三针,取头皮语言区与上廉泉、左右旁廉泉,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40例,并与单纯采取语言康复训练40例对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头针结合舌三针是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风后失语 头针 舌三针
中风后失语是中风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中医称之为“舌强语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至少有1/3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障碍,因语言表达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笔者采用头针结合舌三针并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以80例中风后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对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及《汉语失语症检查法》[2]关于失语症的诊断,且为第1次发病,病程在半年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39~78岁;病程15d至6个月;按疾病性质分为脑出血22例,脑梗死58例;按失语类型分为运动性失语52例,感觉性失语18例,混合性失语6例,命名性失语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病变特点与失语类型见表1。
表1 病变特点与失语类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针刺选穴。主穴舌三针取上廉泉、左右旁廉泉,头针取病灶侧皮质语言区。根据失语症类型确定语言区选穴:语言Ⅰ区用于运动性失语,语言Ⅱ区用于命名性失语,语言Ⅲ区用于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可结合上述3区取穴。配穴:内关、照海。首取舌三针,上廉泉在颌下正中舌骨体与下颌缘之间的凹陷中,廉泉穴上1寸,左右旁廉泉分别在上廉泉旁开0.8寸[3]。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持30号1.5寸毫针,仰头取穴,向舌根斜刺0.8~1.0寸,在得气的基础上,行提插捻转手法,使患者舌根有酸麻重胀并发出声音者佳;头针持30号2寸毫针,与头皮成30°快速进针入帽状腱膜下向病灶处刺约1.5~2.0寸,以上穴位皆留针30min,行提插捻转手法,约130转/min,平补平泻,每10min捻转1次,每次捻转20s,出针后鼓励患者尽量大声说话。配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d,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2)语言康复训练。强调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语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训练方法,并按一定程度,由简单到复杂进行,亦与运动康复一样,遵循由被动到主动康复的过程,选择上午患者未疲劳时训练较好,采取一对一的方法,时间一般为30~60min,每日1次,连续训练1个月,具体方法为①运动性失语:轻度者采取唱歌、绕口令、读儿歌、读书报、大声朗诵、与人谈话及书写等,
以提高言语流利熟练程度,发音准确为要求;中度者由发1~10数字练习,复述训者说话、指字、指物、指图训练,以发音标准为要求,可先不要求熟练程度;严重者先教发音,单音为主,如“啊、爸、疼、饿、灯、打”等,指导患者学会看口型模仿发音。②感觉性失语:首先重于提高听理解能力训练,如可给予适度声刺激如音乐、戏曲、流行乐、广播等声音刺激,结合特定环境,训者表情、手势、口型、模仿动作等,使其听视结合起来,逐渐理解并配合训练。③命名性失语:要求患者以提高记忆能力为基础,加强联想记忆力,反复重复指物命名。结合熟悉日常生活进行训练,并可将名词放入诗歌、音乐等特殊工具载体中训练以强化命名能力。④混合性失语:治疗重点应建立在听理解和文字理解上,把手势语作为混合型失语患者的主要交流手段。所有语言功能严重障碍或重度失语者,可手势与语言结合刺激法,开始训练时利用表情、手势、语言的结合进行交流。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上述语言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均进行《汉语失语症检查法》的相关检测。
1.3 疗效标准 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的记分标准,记录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命名4项言语的得分,并依此评定疗效。显效为成绩提高30分以上;有效为成绩提高5~29分;无效为成绩提高低于4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语言能力得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
表2 两组疗程前后语言能力得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疗程前后语言能力得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37.47±15.64 62.40±17.47*△对照组 40 34.10±7.12 47.33±13.3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传统医学认为,语言与心、脑、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心主神明而开窍于舌,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脑为元神之府,脑髓充盈则语言正常;肾藏精,足少阴经系舌本。因此,心、脑、肾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则发音、构音等语言功能亦正常。而舌通过经络、经别、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联系,如《灵枢·经脉》云“手少阳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可见,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脏腑,疏通诸经气血,有利于语言功能的恢复。
舌三针来源于“靳三针”,主要应用于吞咽功能障碍方面的疾病[4],言语功能障碍方面疾病也应用较多[5],临床上疗效显著。其舌Ⅰ针为上廉泉,又名舌本,为任脉脉气所发,该穴的深部正当舌体根部,与舌体的活动有密切关系。舌Ⅱ针和舌Ⅲ针分别称为左、右旁廉泉,《医经理解》记载“廉泉,舌根下之左右两廉出泉脉也,又曰足少阴舌下各一,则廉泉非一穴也”。即《素闻·刺疟篇》所述之“舌下两脉者,廉泉穴也”。故以上廉泉为主,加之左右旁廉泉组成了“舌三针”。针刺舌三针,不但加强了舌体根部刺激,而且有取合谷刺的含义,正如《灵枢·官针》篇曰“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脾之应也”。舌体根部是心包经、脾经、任脉所过之处,多气多血,取舌三针行合谷刺,加强了针刺的强度,促使语言功能恢复。头皮语言区为足少阳胆经经脉所过,肝胆相表里,刺之可平肝、息风、降火,又肝肾同源,刺之能滋阴补肝肾,疏通肝、心、肾经络,有利于滋养舌体,恢复舌的功能,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现代研究表明,失语是与言语功能特别有关的皮质损害所致,由于大脑皮层各区域功能与其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而针刺头部穴位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功能相关的头皮区域,使该皮层血流量发生变化,建立侧支循环,从而达到改善大脑皮层血液循环、加速脑组织的修复和脑细胞的代谢、促进语言功能恢复的作用。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确认头针选穴:语言1区用于运动性失语,语言2区用于命名性失语,语言3区用于感觉性失语,故临床上头针治疗失语常能获得较好疗效。
从解剖位置看,舌三针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之间,深部有舌下神经的分支和下颌舌骨肌神经等分布,通过刺激舌体根部的末梢神经反射性地增强了中枢神经的系统兴奋性。反复刺激改变反应阈值,增加神经纤维的激活数量,形成反射,从而对语言中枢受损变性的细胞进行调节,使周围未受损变性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弥补代谢,重建语言活动的神经通路,使患者言语功能得以恢复。
中风失语,乃中风病主症之一,也是较难康复的症状。针刺治疗效果肯定,在临床上如能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辨证论治,结合针刺疗法所特有的规律、特点,注重脏腑功能及精神、神识的调整,并结合语言康复训练,针刺对中风失语的治疗可能则有更加满意的效果。
[1]施祀,周康.临床中医脑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28.
[2]王德新,高素荣,胡超群,等.汉语失语症检查法[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4):252-253.
[3]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4-236.
[4]陈兴华,靳瑞.靳三针治疗中风性假性球麻痹64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6,38(7):65-66.
[5]赖新生.舌三针治疗语言障碍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17.
R255.2
B
1004-745X(2011)12-2016-02
20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