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丹
(江苏省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4)
未成年人吸毒成因与对策研究
——基于南京市的实证调查
韩 丹
(江苏省行政学院 社会学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4)
吸毒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禁绝毒品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吸毒人群中,青少年成为一个庞大的构成群体,尤其是未成年人。通过对南京市117名未成年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看出,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审视和剖析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与对策。
吸毒问题;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
吸毒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也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的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南京登记在册吸毒人员9100人,青少年3500人,其中“80后”2673人,“90后”201人,截至2008年11月,未满18岁的吸毒人员117人。本文以117例未成年吸毒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了解和把握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本文涉及的117例未成年吸毒者,分布在南京市主城区的所有区域,在性别、文化、就业及吸食毒品种类来看,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17名未成年人吸毒人员中,男性58名、女性59名,男女性别比接近1∶1,比例几乎相当,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在年龄分布上,年龄最小为14岁(1994年7月出生,且已有一年吸毒史),17岁的87人,占未成年人总数74.3%,成为未成年吸毒人群的主体;16岁的19人占16.2%,15岁的8人占6.8%,14岁的2名占1.7%。在文化程度上,未成年吸毒人群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吸毒者占80%以上。具体说,小学文化24人,占20.5%;初中文化 72人,占 61.5%;而高中文化吸毒者只有15人,占12.8%,大专以上文化6人,占5.1%。在就业状况上,未成年吸毒者亦以无业、娱乐场所非正式就业为主。无业人员76人占65%;在娱乐场所工作的14人占12%;在校学生27名,占23%。在吸食毒品种类状况上,吸食冰毒、K粉等新型毒品的未成年人占绝大多数,其中冰毒吸食者71人,占60.7%,K粉吸食者39人,占33.3%;海洛因吸食者7人,占6%。从这一状况看,青少年单纯吸食传统毒品的吸食比例很低,绝大部分是吸食新型毒品。从吸食地点来看,吸毒由过去的单人吸食发展到群体吸食,吸食场所由舞厅、酒吧发展到夜总会、茶社、宾馆、私人会所、赌档等。尤其是赌档,毒品参与其中,赌毒相互融合成了一种新兴的违法犯罪形态,形成了“只要赌就有毒可吸,吸了毒有劲再赌”的恶性循环。毒品成为控制参赌人员不可缺少的手段。
1.吸毒直接导致越轨等犯罪行为
在对南京市吸毒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很多未成年人为了筹集毒资走上贩毒、卖淫、盗窃、诈骗的道路,更严重的是从事抢劫、绑架、杀人等暴力犯罪活动,毒品与枪赌黑等问题相互交织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未成年人吸食毒品经常是群体性吸食,较易产生群体淫乱和暴力行凶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以南京为例,在117名未成年吸毒者中,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58人占49.6%,分别是:犯有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的16人,有盗窃行为的15人,有贩毒、容留吸毒行为的7人,有抢劫行为的6人,有聚众淫乱行为的6人,有卖淫行为的4人,有敲诈勒索行为的3人,有强奸行为的1人。高淳县2006年7-9月份在县城湖滨公路等路段,先后发生多起骑摩托车抢劫案件,经过周密侦察,案件得以侦破,抓获作案人员6名全部是吸毒人员,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4岁,他们抢劫作案10余起,抢得现金7万余元都用于吸毒。
2.吸毒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117名未成年人吸毒者中,吸食新型毒品占绝大多数。吸食新型毒品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极强不可逆转的损伤,会严重损害吸毒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产生精神偏执,行为失控等现象,还会出现包括头痛、心慌、心绞痛、循环性虚脱、厌食、呕吐腹泻、腹绞痛在内的中毒症状并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过量吸食新型毒品会引起吸食人员极度兴奋,体力严重透支,会造成抵抗力下降,体质减弱,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而猝死。2007年5月江宁某娱乐场所一少女就因为吸食新型毒品后高度兴奋引起心血管病变而猝死。在对117名未成年吸毒者的调查中发现,体质较弱并有其他疾病的有30多人。南京市吸毒人员有1068名参加药物维持治疗,其中有肝炎、肺炎等各种传染病的731人,占参加治疗人数的68%。每年因吸毒而死亡的都有30-50人。南京市发现艾滋病患者有610多人,其中吸毒的有193人,因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占33%。
3.吸毒带来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吸毒人群的不断增多,毒品的蔓延与发展成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隐患。吸毒成瘾后,除了经济问题以外,吸毒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吸毒者成瘾后不再要求自己进步,没有向上的积极的追求,对社会、家庭不再有责任感。尤其是未成年人对生活失去坐标,对人生失去方向,其性格变得嫉妒和易怒、暴躁,对同学对家长漠不关心。在走访的数位个案中,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回答“没有打算”、“没有计划”、“走一步算一步”的占80%多;问及他们对同学、老师、家长的感情时,回答“一般”“不好”的占 76%,回答“恨”的占5%。由此可见毒品不仅对个人的身体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今后的建设者,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振兴离不开青少年的进步,对青少年吸毒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是每一位禁毒工作者肩负的现实责任和任务。
吸毒的原因多种多样,吸毒者最初“品尝”第一口时,或多或少是受到一种不健康心理的驱动。研究工作者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七种:1.盲目好奇。在吸毒者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吸毒者中,很多人最初只是为了盲目满足对毒品的好奇心理而“偷尝禁果”。2.赶时髦、羡慕虚荣。在当今社会中,以“吸毒为时尚”而去赶“时尚”,从而染上毒品的确实不少。3.追求刺激和享乐。一部分吸毒者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将吸毒作为“追求刺激”和“高级享受”。4.轻信与无知。有不少青少年以为吸毒能减肥,也有的以为能治病,还有的认为能增加灵感。5.逆反心理。因赌气或逆反心理导致吸毒的也有许多。6.受诱骗。有不少青少年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哥们”“朋友”诱骗而步入歧途。7.自暴自弃。在吸毒人群中,因受挫折而自暴自弃的也不少。以上这些可以划为吸毒者自身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其他三种原因:
1.家庭视角
人一生下来就要受到养育,所以人们以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这就是“语言教育”和“行为教育”。不健康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产生吸毒行为的温床。以上117个未成年人家庭中父母离异的有26例,单亲(父母一方去世)家庭有8例,占总数的29%,在117个家庭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违法犯罪经历的占21%。
家庭矛盾长期存在和激化是导致家庭成员吸毒的一大原因。家庭矛盾加剧或激化,往往严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家庭成员出现沮丧、怨恨等不良情绪,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孤独、怨恨等心理走上吸毒道路。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父母亲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也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自私、自负、自弱的心理,不少吸毒者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吸毒成瘾的。
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构成青少年行为的偏离。由于学校的教育的规范化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文凭的唯一认可机制,许多父母将对孩子前途的期望越来越多地转移给了学校。花钱送孩子进好的学校、给孩子请好的家教,甚至于花大钱将孩子拼命送进所谓的“快班”。事实上,父母花钱购买的充其量只是应试教育所需的课本知识而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行为能力和识别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等真正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本领。可父母们通常看不到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致命弱点,因而意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潜能开发和培养的重要性。由于学校过早地将他们的前途和潜能封闭和扼杀,如果父母仍不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那么,青少年人性的弱点就会立刻暴露出来,他们的潜能从享乐方面得到发挥,以致欲望迅速膨胀,父母再也无法约束,吸毒也由此走向可能。
家长对子女的“控制”导致子女的逆反。每一位家长都要求子女听话,都将子女的计划设定完善。其实家长只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子女,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学习,按照父母的要求去交友,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设想今后的人生目标,做父母的“延生品”,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说”。这种控制以爱心为前提,但恰恰是这种控制会引起青少年的逃避和叛逆。家长越是想方设法控制子女,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有的追星成瘾,有的染上了毒瘾,子女的“成瘾性”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控制。
2.学校视角
学校对毒品的预防教育重视不够。117例未成年吸毒者中,有80%人的都回答在学校没有接受正规的禁毒教育。在每年“创建无毒社区”考核中,学生的禁毒知识知晓率是被扣分最多的项目之一。有的学校从来没有安排过禁毒教育,也没有禁毒知识的教案,也有的学校老师自己对毒品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学生了,有的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学校在“分数第一”的现行教育体制的指导下,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那些差生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甚至是歧视,学校的不作为是产生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
“分数第一论”让孩子错位。现在有少数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是提高“升学率”、是“分数第一”、是培养“尖子学生”,造成学校名义上以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追求目标,但事实上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几乎都在渲染着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分数是决定前途的根本”。在这种气氛下,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低分者就是差生,这种人生定位,将孩子尚未发芽的理想种子捏得粉碎,造成逆反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使他们有意或放任自己违反校规。当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学校往往是勒令退学,这样也使得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被推向社会的大染缸,从而走向堕落。其危害和误导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显示出来。
淘汰式的教育结构埋没了青少年多元潜能的发挥。对以人为本的社会生存需要来说,培养青少年的宽容、关爱、合作、勇敢的精神以及创造力、领悟力、判断力和平衡能力往往比书本知识和考试分数更重要,对抽象接受能力尚不成熟和未开发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仅仅以书本考核知识作为淘汰、决定青少年能力与前途的标准,很可能将一部分潜能尚未开发的青少年抛弃和埋没掉。
3.社会交往视角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正如其它行为一样,是从其他人那里学来的,但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这种学习过程往往完成于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样的群体中,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在其他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受违法行为的影响大于守法行为的影响,同时又认为违法行为是妥善的、可行的,那么这个人违法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未成年人涉及毒品前明显存在着行为失范的三部曲。第一步,休闲的时间超长;第二步,沉迷于娱乐场所;第三步,结交街角的社会朋友。
同辈群体是产生吸毒的诱因。同辈群体是个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青少年在其中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反抗行为。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此时他们结交的朋友中如有吸食毒品的,走上吸毒道路就变的非常简单了。
青少年对新型毒品危害认识不足是吸食群体不断增多的重要因素。由于新型毒品(冰毒、摇头丸、氯胺酮)在服用后成瘾时间比较长,身体的依赖性不强,停用后戒断症状不明显,使吸食者错误的认为新型毒品危害不大。部分青少年甚至认为吸新型毒品是时尚,是潮流,是找灵感,是充分展现能量的,而新型毒品的兴奋效果恰恰迎合了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心理需要。
亚文化的影响是吸食毒品重要原因。吸毒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吸毒人群初次“追求性吸毒”行为的原因是享乐主义的亚文化。近年来新型毒品的消费群体在逐渐扩大,吸食场所也在不断延伸,而且吸食人群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过去以社会无业青年为主逐步向公司的职员、演员、大学生、企业主管和国家公务员等其他阶层扩散。吸食新型毒品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年龄越来越低。在一些歌舞厅、夜总会等场所,一些小女孩,在金钱和毒品的诱惑下,从事着“陪嗨”(陪客人吸食摇头丸、K粉)和“陪溜”(陪客人吸食冰毒),为客人助兴,并提供性服务。在这种亚文化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吸食新型毒品,追寻刺激为目的。所以,新型毒品又称为假日毒品、休闲毒品、俱乐部毒品就一点都不奇怪。
学术界在如何应对未成年人吸毒这一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防范新型毒品为主的思路。为防止青少年吸毒行为的蔓延,更多的要从预防视角思考对策,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是必不可少的。
1.学校预防
遵守法律,常抓不懈。严格遵守《禁毒法》的要求,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控制青少年中新吸毒人员最有效的防线之一。吸毒预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抵抗毒品侵袭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识别毒品、拒绝毒品的能力,学校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育人、育才、育德并重。要在教学课程中把禁毒培育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使学生时时处处自觉地加以防范。要积极开展“不让毒品进校园”“青少年远离毒品”等活动。
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学校校长是学校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禁毒教育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培养,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学校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校规,使学生在优良秩序、优良环境、优质教育中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坚持摒弃吸烟、酗酒等恶习。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引导学生正常的娱乐。开展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习惯与不正常心理。
2.家庭预防
家庭是预防吸毒的主要阵地,特别是防止青少年吸毒,家庭责无旁贷。家长要会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是社会团体都无法比拟的。只要家庭成员具有整体意识,对家人怀有浓浓的亲情,就能及时发现和洞察其成员的吸毒的苗头,并给予坚决制止。家长一定要把反毒、防毒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增强子女抵制毒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警惕,防止子女误入吸毒的歧途。有些家长只会单纯说教,这会引起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心理学上所谓的“亲子冲突”,是指家长和子女的行为对抗。家长要省视自己的教育方法,要充分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青春期的性格变化特征,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要多与子女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达到相互理解从而实现与子女的平衡和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家长的去尊严化,家长要做子女的朋友。
家长要积极引导。在家庭中家长要先受预防毒品的教育,以身作则,影响子女,正面实施言传身教。首先,要帮助孩子改掉恶习,消除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发现孩子不良嗜好,如嗜酒嗜烟、无心学习、过度焦虑、思想消沉或不思进取,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做好防毒于未然。其次,要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况,时刻提醒子女远离吸毒人员,一旦发现孩子所交朋友中有吸毒者即令其与之断交。再次,要学会观察识别孩子吸毒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先兆,及时防范孩子吸毒。发现孩子吸毒要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对未成瘾者,要切断毒源,防止再吸;对已成瘾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心,积极帮助孩子抵御毒品的诱惑,树立战胜毒品的信心,使其最终摆脱毒魔的纠缠。
3.社会预防
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工作。各街道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禁毒工作的投入,根据《禁毒法》的要求成立社区禁毒办公室,明确禁毒工作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区禁毒委具体组织实施;各街道确定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由主任具体负责,成员由综治、司法、民政、劳动保障、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各社区成立社区禁毒工作组,下设若干个禁毒帮扶小组,由社区主任、社区民警、专职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社区医生、戒毒人员家属组成,自上而下组建三级组织,形成“党委政府组织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完整禁毒组织机构工作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用“积分制”细化评估社区禁毒工作考核指标,将责、权、利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及对吸毒人员的帮助教育感化工作,促使吸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
多管齐下,加大宣传、管理力度。禁毒的关键在于认识毒品的危害,特别是新型毒品的危害。而认识毒品危害的关键在于宣传与教育。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二章全面规定了禁毒宣传教育,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新闻、文化、广播、电视、教育等单位必须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预防机制,切实提高全社会预防毒品的能力、扩大宣传毒品危害的范围。要求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加强禁毒宣传教育,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单位的管理控制,建立高危人群和重点环境的专门预防机制。所谓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染上毒瘾的一些特殊人群;重点环境是指那些容易滋生吸毒、贩毒现象的地段和场所,如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要提高场所从业人员的识毒、防毒、反毒能力,依法建立娱乐场所防毒巡查制度,严格依法处理场所容留、放纵吸毒违法活动。
堵源截流,遏制毒品蔓延。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大发现查处和打击毒品犯罪力度。建立健全禁毒情报信息网络,广辟线索来源,加强缉毒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管控、网上排查、网上研判,切实提高打击毒品犯罪的能力。切实开展“打团伙、摧网络、抓毒枭、缴毒品、追资产”活动,努力遏制毒品的蔓延。□
责任编辑:黄 杰
D924.41
A
1004-1605(2011)02-0091-04
本文为2009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课题(项目号:08-Ⅱ-15)成果。
韩丹(1976-),男,吉林人,江苏省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吸毒问题、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