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问题

2011-08-23 09:17周前程
唯实 2011年2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先锋队大众化

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问题

周前程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先锋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人民性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难摆脱精英化趋向,但必须致力于树立一种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精英从属于大众、先锋队思想服务于人民性思想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精英化;意识形态

人是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的,因为人总得为自己的生存境况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和意义基础,路易·阿尔都塞由此认为人是“意识形态动物”。由于人的这一本性,因此,尽管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批判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但其目的却是试图建立一种真正合乎人的生存境况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根本上言,马克思主义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按照阿伦特的说法,是“劳动者的伦理”,是为劳动者的生产、生活做理论论证的,因而大众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先锋队提供引导,它无法摆脱精英化的趋向,离不开所谓的社会精英,因而实际上是一种精英化的活动。所以,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共产党性质的界定。就是说,先锋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所以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能够读懂它的普通民众寥寥无几。再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依据中国传统的知识逻辑和认识逻辑及特性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诠释外,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发展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由此可知,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民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就需要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或者说社会精英进行启蒙,在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使人民大众能够理解并最终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恩格斯在论权威时已经间接地阐述了少数精英与大多数群众的必要区分是不可能消除的,列宁也以此为基础提出“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从外部”灌输到工人阶级和其他无产阶级中去的著名思想。这就是说,恩格斯和列宁从历史事实出发,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坦然地承认了无产阶级精英的存在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一样,都需要进行专门的思考和研究,并不是随便什么人灵机一动就能做好的。普通大众不要说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读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精英人物作为沟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正如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创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时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离不开精英或先进分子,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意味着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一定的距离,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关系,得出自己的结论。光靠老祖宗是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因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就意味着不能简单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理所当然的教条,而是要如毛泽东所说的,从中找出我们所要的“香的马克思主义”和“活的马克思主义”[2]。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持神圣化、教条化的态度,一味盲从,吃祖宗饭,是不可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谓批判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要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的思维方式,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众人习以为常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套用后现代的话语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实际上是对人们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去神秘化”、“去神圣化”过程,这与普通大众的理论接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批判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及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成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然前提。中国共产党人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际上意味着把自己与一般大众区分开来,自觉承担起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把它普及到大众中去的历史使命,从而赋予自身不同于普通大众的特殊地位和责任。从这一点来说,先锋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劳动者的解放为直接目标的科学理论,其内容、对象、目的等从本质而言都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把人民性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即必须把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方向,贯穿于全过程的始终,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中得出的基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精英化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做了最明确的规定:“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理论的大众化本性和他们作为革命家的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民大众的命运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来看,从理论创立之日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主体性,即把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这一世界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的毛泽东强调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3]。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4]。毛泽东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的三个维度:言语的大众化、目标的大众化、实践的大众化。当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目标、实践都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语言、目标、实践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运动了。为此,他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风格、具体内容、表述形式都要符合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认识水平。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一开始就力图建立一种为大众服务的真正的大众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遵循了毛泽东所开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价值取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要求共产党人自觉充当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况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是为全体中国人谋利益的,是全体中国人自己的事业。正因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所以江泽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党在新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则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全心全意办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5],始终坚持党的宗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突出党和国家的人民性。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就是人民群众实践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是中国当下社会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绝大多数人的、为中国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非精英化的、真正大众的马克思主义运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将越来越成为大众化的运动与实践,最终将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历史观成为真正的现实。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锋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而人民性思想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本质。因此,先锋队思想要服从、服务于人民性思想。一方面,先锋队本身是人民大众的一部分,而不是与人民群众相对立的社会阶级或集团,他们与普通群众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先锋队是为人民大众的利益服务的,他们除了与人民群众一样的利益外,并没有与大众不同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或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本身不过是人民大众实践的一个部分或环节,人民群众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主体。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始终认为,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要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先锋队,绝对不能成为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他说: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6]1096邓小平也认为,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7]。这一立场,在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那里不断被强调。这一事实告诉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先锋队意识必须始终坚持,但先锋队思想必须以人民性为其旨归。因为共产党的目的是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仅靠自己去建设社会主义,更不是代替人民去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大众化的方向,杜绝任何精英化的可能性,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精英与大众在社会结构、利益诉求上都出现了断裂,大众化很大程度被蜕化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合理化自身行为的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他们排斥与其他思潮进行对话交流的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事实上,从中国共产党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起,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运用、发展就面临着局限于少数人、陷入少数人圈子之中的危险。也就是说,精英与大众的疏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没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要求中国的先进分子始终不渝地在人民大众中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他们相信并始终认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运所系;一种真正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一旦树立,不仅可以证明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且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提供最终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也证明:在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合理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而且这一过程完全可以是大众化的,而非精英的。按照这一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大众的实践活动,先锋队或社会精英的实践只不过是这一实践的一个方面或环节,二者不是相互割裂开的对立面。这样去理解并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有助于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看成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真正大众化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在人民生活的实践中理解理论、发展理论,把它们看成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其对传统精英主义立场的颠覆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仅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人民自己的现实生活过程,不是人民生活之外的理论与实践,应该也必须是大众化的。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反对所谓的社会精英开始,到号召精英到群众中去,再到大力提倡面向人民的生活实践,完整地勾画了追求大众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也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还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历程才能完成。

然而,事实并非如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想象的那么简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者往往处在一种想服务于人民而人民却对他们拒而远之的尴尬之中。原因在于,中国的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对自己精英地位的过分强调和对大众的误解或轻视使他们无法融入大众之中,当前中国所谓的精英们纷纷移民海外以及国内部分精英处处刻意表现出的与普通大众的差异就说明了他们无法融入大众的尴尬情形。这就是说,在意识上,马克思主义者似乎已经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了,而在实践中,由于思想和认识上的原因,人民大众仍然被精英们所忽视,他们所设想的大众化实际却还是精英的。正如毛泽东曾批判当年文艺界中部分知识分子由于对人民大众不了解,所以他们描写出来的劳动人民“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6]857。这就是本性是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却不可避免地陷入精英化窠臼的缘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自身受个人和群体利益的制约,很难消除与大众的距离,况且,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从少数先进分子开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英化在实践上有其理论与事实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接受者、宣传者、实践者是少数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也是少数人,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诞生之时起就似乎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专门职业,而非普通大众的行为,这一状况到现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这一方面必然增强先进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也会增强他们自身的身份意识,强调他们与普通大众的区别。如果没有大众化意识形态的引导,那么最终会使先进分子从民众中独立出来,形成有别于普通大众的精英阶层,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失败,苏联共产党正是这样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人民的,依靠少数先进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这是我们一再呼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当前,大众化的涵义只是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说服人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当成他们自己的目标,动员人民大众投身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来才是真正的目的。在这里,普通大众仍然不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被动参与者,而非主动参与者。这就是说,直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然只是少数先进分子的事情,所谓的大众不过是他们合理化自身行为的意识形态。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人民大众也并非如意识形态中表述的那么完美,这说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简单地把精英对立于普通民众,对精英化抱拒斥的态度也是错误的。只有中国的先进分子不断地理解民众的生活和实践,提出切合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同时,普通大众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提供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重要的不是盲目地反对精英化,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使无产阶级精英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社会流动畅通且分布合理,能真正融合在一起,实现代表—支持的良性互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精英化倾向与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把先锋队思想与人民性思想辩证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8]的真谛所在,也是马克思认为社会的改造与人的改造是相互制约的、必须同时进行的原因。因此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大众化的方向,而大众化决不是人民大众坐等我们去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切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实践,使人们群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大众化的正确的理解是:一方面指必须根据大众的水平叙述理论,另一方面,指理论研究要着眼于提高大众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据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大众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理论语言的大众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即理论目标的大众化;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的大众化。脱离了这几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就很容易蜕变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者合理化自身行为的意识形态,从而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以大众的根本利益为依据整合精英与大众的关系,打通精英与大众的社会流动渠道,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真正理解人民大众的需求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在人民大众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生生的历史进程,而非口头上或纯粹意识形态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把口头上的或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成为人民大众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精英化倾向才能完全被大众化所消解,一种真正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观才能在中国树立起来。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03-304.

[2]毛泽东.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训话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36.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5]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 7月 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7-1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21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2.

责任编辑:戴群英

book=38,ebook=387

A81

A

1004-1605(2011)02-0038-04

周前程(1971-),男,湖南隆回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先锋队大众化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设计为人民服务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试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主动适变,积极进取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