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青,周定晖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本科院校对口单招教育模式为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开辟了通道,为优秀高职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对口单招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寻求恰当的办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单招生从高职院校进入本科院校是一种跨越,这种跨越不但表现在学历层次上,更多的还体现在思维方式转换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上。总体来说,对口单招生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固有的欠缺及高职阶段思维训练力度不够,表现出持续学习能力不强。
根据对淮阴工学院2007级~2009级三届单招生的调查显示: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单招生实践的适应性较强,但在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以及问题的发现和处理上存在明显问题,这一现象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大学本科阶段强调自主学习或研究性学习,课程普遍具有“学时短、容量大”的特点,这种学习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力学与工程数学成绩统计为例,三届单招生力学与工程数学的理论考试成绩均低于普招生(图1、图2)。课程教学分析表明:在基础概念上,由于单招生在高职阶段有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分率普遍高于普招本科生;但在综合题型上,单招生失分明显较多,因此总体成绩均偏低。
图1 结构力学平均成绩对比表
图2 工程数学平均成绩对比表
通过对2007级~2009级三届单招生与普招生全国四级英语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对比发现,单招生成绩也显著低于普招本科生(表1)。可见单招生不仅在基础知识上存在不足,在知识灵活运用上也有一些欠缺,这一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表1 对口单招生与普招生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对比表
专业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单招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深度普遍不够,他们难以理清知识脉络,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时遇到极大困难,表现出理解能力较差,并由此导致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偏差。以某课程设计为例:路基填、挖方调运是典型的线性规划问题,作为工科院校大学生(包括单招生)都能够建立合理模型,并给出正确的数学解答。但当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机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行进线路划分等综合性操作时,普招本科生给出方案的可行性及技术经济指标远优于单招生,显示出较强的理解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单招生在基础知识及理论运用上的不足,使得他们难以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学习机会。某工科院校近三年统计资料显示,单招本科生考研率、考取率较普招本科生明显低许多。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单招本科生承认没有考研主要原因是因为数学、英语过于“薄弱”,同时对专业课“信心也不大”。
对口单招生本科阶段在学习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不但与单招生自身一些因素有关,还涉及教学体系、方法等诸方面原因。
在针对学习能力评估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单招生在充分肯定学习动力的同时,认为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是导致学习能力存在共性问题的两个重要原因。有近40%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偏差,对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构成有比较大的影响。25.6%的访谈对象承认,出于对普通高考竞争激烈现状的考虑,中考时填报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是看中其升本机会,认为比起普通高考来,从高职学校升入本科学习显然要“容易得多”。
单招生生源状况也是构成本科阶段存在学习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比起高等学校教育特点及专业门类划分,高职教育的职业针对性更强,而单招只是在专业大类上“对口”(如给排水、暖通甚至建筑学都归为土木工程)。单招生进入本科后,难以做到知识体系紧密对接,并由此带来后续学习上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技术问题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上。其培养目标强调实用性、突出应用性,职业定向性更为专一。与之相适应,高职阶段学习内容上针对性强、教学方法上更注重技能传授、实践训练。总体上,高职阶段教育理念更接近“新能力本位”教育观——理论不再先于实践、实践不再是理论的附属,强调综合应用,强调教学的职业情境(利于实践技能的形成、利于已掌握技能的运用)。这一指导思想的实施,最终反映到高职学生素质层面就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公共基础和专业理论课功底则相对薄弱。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一些高职学校为扩大知名度,把升本列入高职学校办学目的,以此招揽生源。调查中发现,少数高职学校违背开展对口单招工作的初衷,片面追求升本率,单独设立“对口单招预备班”,把优秀高职生的绝大多数时间用于针对性的升本考试科目学习、复习,使学习者独立于高职课程体系外,如此,尽管学生顺利进入本科阶段,但局限的理论基础、匮乏的思维训练,给今后学习增添不少难度。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置讲求实用性和实效性;对基础理论,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尽管教育界在这一认识上尚未达成完全共识),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体系及内容与行业要求、标准相吻合,教学内容主要是成熟的应用技术和管理规范等。总体上,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并由此导致高职学生基础理论宽泛、知识体系架构单一,且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等问题。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体系构建和思维方式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在初中阶段,强调兴趣导向,以知识学习为主;高中阶段则着重方法引导,强化思维训练;到本科阶段,常以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即知晓寻找目标,能够构造知识体系及平台,从而深入发掘问题、彻底解决问题。显然,这一过程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高职教育由于强调实用性、突出应用性,因此以精讲精练的教学方式为主。充足的实验、实训课程使高职学生得到较多的动手机会,但有限的理论基础难以架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对以后思维能力的培养将造成不利影响。
本科院校应根据对口单招生的实际知识背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特点,分析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基础知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培养方案。对课程精心设置,既兼顾本科教学任务,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素质基础,做到取舍得当,这样才能完成高职与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衔接,便利于对口单招生顺利完成知识跨越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此外,本科院校还应加大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期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培养高职单招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探讨虽一直没有间断,但普遍认为其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一方面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强调职业能力。目前看来,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沿袭传统课程观,强调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建立在理论之上。因此相比高职教育而言,应用型本科教学对基础知识要求依然较高。从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公共课的教学,逐步进行知识点的衔接,将有利于单招生尽快适应本科院校的教学及思维方法。在保持课程结构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共课课时,为强化诸如数学、外语等公共课教学效果提供时间保证。同时,由于单招生已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后期可把更多的时间投向专业案例教学(以工科为例),以强调理论知识运用为主。
知识整合通常被认为是应用原有知识的能力或在此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调推陈出新,强调主体和受体的能动、统一。知识整合的必要条件是发现知识体系存在的间断或不连续;知识整合的前提是对旧有知识的充分理解和利用。因此知识整合首先是通过对零散知识的系统整理、发现知识体系的欠缺,然后通过对知识点的表达、归纳、总结等借以培养思维判断力,最后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知识整合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整合应在课堂中进行、在老师指导下完成。遵循由点到线(知识点到知识主干)、由线及面(知识主干体系)、由面成体(学科、课程间联系)的规则,最终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适当地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以强化阶段所学、巩固教学成果。如对于公共课程,改变高校教学传统中的只讲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方法,不但讲“三点”,还要“铺陈”(复习旧基础)、“引申”(讲解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此外,还必须提高公共课阶段性学习要求,如施行过程考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课堂练习、测试并将此成绩记入期末总分。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中,强化答疑制度,以确保授课老师时间、精力的投入。尤其对于英语,除选择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外,还可开设口语、写作、听力等选修课;亦可在学校,以自愿形式组织英语社团沙龙等进行情境外语学习。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各结构平台定向明确,层次间差异化明显(培养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等),因此对顺次平台间的过渡衔接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只有那些具备扎实的公共课功底、雄厚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以及具备相当学习能力的人才能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鉴于高职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以及人生价值观尚未形成,因此应该为那些打算进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高职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如在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中,适当地增加与本科阶段教学方法相适应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训练内容,这样会有利于他们在更高层次平台上顺利成长。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的教育定位及办学目的非常明确,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出发,突出职业定位、突出实践、实训是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强化高职学校的特色、定位也是一个极好的竞争手段,因此部分高职学校应端正办学目的,在源头上保证教学计划的顺畅执行。
对口单招学生在进入本科院校后获得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这从多方面来说都会使自己得到良好的发展。但作为单招生也应正视自身的不足,如知识环节上的欠缺、学习能力及思维训练上的不足,同时还应对本科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新的学习机会,更好地利用高一层次的学习平台。
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专业方向是大方向,其内涵随社会对专业要求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入;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则体现学科交叉和基础理论的公用。目前,即使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兼顾职业技能的同时,总体上仍也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目标,强调持续学习、强调创新发展,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单招生为顺利完成学业,必须克服原有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高校方面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作适当调整,以强化知识整合、加强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单招生顺利实现本科阶段学习目标。
[1]刘国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的界定[J].继续教育研究,2010(7):85-86.
[2]陈红,李玉春.高职教育规律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3):8-10.
[3]关云飞,肖贻杰,徐萍.再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8(14):5-7.
[4]陈惠惠.形成性评估中学生自评与他评体系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6):74-76.
[5]曹刚.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3):29 -30.
[6]邓晓荣.两岸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1):78-81.
[7]孙延娟,田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