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省域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展策略探讨——以浙江为例

2011-08-21 05:22胡丹鸯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高技能产业结构

● 胡丹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一是制造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以轻纺工业为增长主体向以机电石化等为主的转变,二是服务业发展加速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是资源要素构成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四是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正确地预测人才需求,对于保持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的先发地区,其产业结构的转型较为迅速。本文特以浙江省为例展开分析。

第一,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转变。改革前,浙江省是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二、三”的分布特征。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省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民营经济和以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经历了短暂的“二、一、三”产业结构分布之后,立刻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分布特点。目前,二、三产业呈现出并驾齐驱之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2%、12.3%和12.1%。人均GDP为52059元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根据《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这表明,该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在保持基本平稳中略有下降,这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标志。

第二,轻重工业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十一五”以来,浙江省重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以机械电子电器石化等为主体的重工业首次超过以纺织服装等为主体的轻工业,两者之比为51.3∶48.7。2009年,重工业总产值新增量最大的前5大产业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合计约占重工业新增量的60%,充分显示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

第三,对外贸易发展加快。浙江省是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大省。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根据《2010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能源资源类等初级产品进口增加,外贸结构得到优化。这说明浙江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也表明该省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第四,基础性资源约束凸现,转变增长方式已成必然趋势。目前,浙江省人均耕地仅0.52亩。2000-2009年,全省建设用地平均每年增加约45万亩左右。由于可供开发的新增土地资源较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浙江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238.3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0.78%;电力生产量2250.71亿千瓦小时,增长5.48%。全省能源消费量为15566.8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04%;电力2471.44亿千瓦小时,增长6.40%(根据《浙江统计年鉴(2010)》数据整理得出)。而浙江的一次能源自产率内有3.5%左右,能源绝大多数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从长期看,浙江能源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将持续上升,同时还存在着资源使用效率低,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克服资源瓶颈约束的关键在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形成优胜劣汰机制,限止和淘汰工艺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和企业,严格限制高消耗项目的投资建设。

目前,浙江产业结构正在向第三产业发展加速、轻重工业构成优化、要素构成逐步向资本和技术密集转变等方向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应,人才资源的分布逐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二、经济管理与人才需求预测

浙江经济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量的扩张,人才结构能否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浙江省内各市的人才资源数量大幅提升,2005年至2009年浙江省人才资源增量达206万人。(见表1)

总体上看,浙江省人才按产业分布结构特征逐步显现。浙江省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比例从1985年的54.9∶31.7∶13.4变化为2009年的18.32∶48.05∶33.63,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了约36.5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约16.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约20.23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浙江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成长迅速,其中制造业的专业技术人员2009年已达38.44万人。高新技术领域、中介服务领域、一些新兴行业、热门专业第三产业尤其是技术评估、信息咨询、专利代理、城市规划、风险投资、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人才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人才资源增加最快,达近100万人,表明该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的情况开始好转。

表1 浙江省各市单位人才资源(2005-2008) 单位:万人

(一)2011-2020年经济增长预测

根据2005-2009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人才资源的增长速度,本文对2010-2020年该省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预测。首先需要对浙江分阶段经济增长目标进行预设,其前提条件如下:

(1)2005-2009年,浙江省GDP总量的增长速度为12%,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8%、11.7%、13.9%,户籍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0.6%。假设2011-2015年全省GDP总量的增长速度为9%,2016-2020年增长速度预计为8%,(随着GDP基数的增加,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

(2)人均产值按全省常住人口计算,根据全国人口自然年均增长率为3‰,浙江省由于大量的流动人口的增加并转为常住人口,所以2011-2015年常住人口的增长率为0.8%计算,2016-2020年常住人口的增长率按照0.6%计算。

(3)根据以往30年的经验,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按高于GDP的增长率的2个百分点计算,即2010-2015年均增长率预计为11%,2016-2020年预计为10%。

根据上述条件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浙江经济增长的分阶段目标预测(2011-2020)

(二)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 《2010年第三季度浙江省85个市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显示,2010年第三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人数为211.63万,进场求职人数为106.59万,岗位数多于求职人数105.04万,求人倍率为1.99。这是由于部分企业重复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增加了岗位需求的数量;同时,许多求职者没有通过劳动力市场来求职,从而减少了求职的人数。但是,这从总体上也反映出“招工难”、“用工荒”仍将是困扰该省企业发展的难题。

通过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该省人才数量进行预测发现,未来数年内,该省高技能人才数量将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近200万(见图1)。从浙江省高技能人才资源的发展情况看,职业院校将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自2000年起,浙江省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推动了该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09年,浙江省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44所,在校生32.7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77所,在校生59.02万人。未来数年里,浙江省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数将大幅度增长。目前,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宁波、嘉兴、海盐等许多市(县)得到推行。根据图1的趋势预测,到2015年,浙江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将比2008年增加近一倍,以现有该省教育资源的情况来看满足不了这一需求,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预测

2005-2010年浙江省GDP总量的增长速度为12%,2005-2009年人才资源的增长速度约为年均16.8%,专业技术人员增长年均约为8%。假设2011-2015年全省GDP总量的增长速度为9%,2016-2020年增长速度为8%。设定2011-2015年全省的人才资源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016-2020年为8%;设定2011-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年均增7%,高技能人才年均增10%。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产业科技含量的提升而会有较大增加,本文以2009年的人才资源为基数,相关年份的人才需求预测如下(见表3)。

此外,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做出全面而准确的预测,是一个不间断的长期过程,单靠某一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随时掌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国家人才政策、各类院校人才发展及培养战略等多个方面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实时分析,最终形成年度监测报告。

表3 浙江省人才资源与生产总值增长趋势预测(2005-2020)

三、政策建议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不但取决于科学技术的革新,而且取决于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管理的规范化、待遇的保障化,以及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渠道等,都对此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力。

(一)加快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人才供应总量水平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地方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人才供应总量水平。其次,大力发展城乡基础教育事业,促使区域人才的均衡发展,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的支持力度。再次,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市场的有机联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服务能力。

(二)加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步伐,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水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形式,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实现办学理念的科学化,其理念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是否适应产业结构转型需要,这是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二是实现办学模式的科学化,即高职院校由学校单向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共同办学的形式转变和优势互动。三是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化,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发展规模、教学内容安排、学历获得和职业资格认定等方面的科学化。

(三)加快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人才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是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二是要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重点是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

(四)加大政策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合适的政策是人才发展的保证。一是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政府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探索建立人才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投资效益。二是加快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加大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力度,对专利发明人、授权专利予以财政资助。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力度。三是实施促进人才柔性引进和使用的政策,探索多层次的引进人才的渠道。人才的薪酬待遇、项目安排、表彰奖励、生活保障等方面政策安排有利于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要进一步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合作、智力入股、兼职兼薪、成果推广转化、特聘岗位等各种形式来开展人才智力服务;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人才交流机构和各类经济开发区、创业园区等探索建立一批高层次人才驿站,重点接纳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业创新的人才。四是优化人才生活保障政策。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人才住房供应量,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住房问题,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税收、保险、职称评聘、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

(五)营造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不断完善和营造企业(单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引进人才容易,但如何“用得好、留得住”则很难。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广阔的企业发展前景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人才安心企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文化吸引人才,使企业文化成为人才的精神家园,以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良好氛围,使企业人才在“工作有动力、干事有舞台、利益有保障”情况下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为企业做出应有贡献。

为培养和造就具备较高文化知识或素质的劳动者,要对农民工和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在劳动技能培训、职业见习、灵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对农村劳动力采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采取与农业项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使农村实用人才不仅有“量”的扩张,还有“质”的提升,以不断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1.孙晋众:《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及其实证分析》,载《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第1期。

2.吴翰桂等:《面向浙江产业结构优化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载《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马振华、刘春生:《我国“十一五”时期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积累对策研究》,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5期。

4.于新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载《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8期。

5.马洁、王永伟:《基于经济增长研究的新疆人才需求预测》,载《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6.董勇等:《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向分析》,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9期。

7.赵小仕:《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广州市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8.刘卫东:《出口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分析》,载《地理学报》,2010年第4期。

9.杨蕙馨、吴炜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对策》,载《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6期。

10.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高技能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层女干部人才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基于一个县级市的调查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
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