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高 韩新巍 吴 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郑州 450052)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是处理体积较大且伴有临床症状肝囊肿的微创治疗方法[1]。我们通过介入方法治疗1例肝右后叶肝囊肿合并感染致肝内脓肿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给予报道。
患者男,16岁,以“右上腹痛、腹泻伴发热1周”为主诉于2010年3月17日入院。患者于1周前大量进食后出现腹泻、水样便,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为咖啡色液体;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发热症状,体温波动在38.5~39.2℃,时有寒战,无黄疸、血便等症状。入院体格检查: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腹肌轻度紧张,墨菲征阴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略减弱。影像学检查:超声显示右上腹有一大小为83 mm×75 mm的低回声包块;CT平扫与增强扫描显示肝脏右后下缘、结肠肝曲可见一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其内可见液气平面,增强可见囊壁呈双环征,病变内侧囊壁连续性中断,并多房,囊壁毛糙,呈轻中度强化(图1~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2.47×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8.8%,淋巴细胞比率5.4%,天冬氨酸转氨酶26 U/L(正常值0~40 U/L),丙氨酸转氨酶45 U/L(正常值0~40 U/L),白蛋白32 g/L(正常值35~50 U/L)。综合考虑为肝右后叶囊肿合并感染。遂在血管造影机(DSA)下经右腋中线10~11肋间穿刺引入F8.5胆道引流管至病灶内,术中抽吸出黄色浓稠脓性液体共30 ml,留置引流管持续引流,每日经引流管用20%甲硝唑100 ml和阿米卡星0.4 g加入生理盐水中冲洗脓腔,引流液逐渐由脓性变为淡黄色;12天后无引流液流出,再次复查CT(图4),肝右后叶病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白细胞8.9×109/L)。继续观察至术后2周,患者体温持续5天稳定在37.0℃以下,引流管未再引流出渗出液,再次在血管造影机下经引流管注入无水乙醇反复冲洗囊腔,将冲洗液彻底抽吸干净后再次注入无水乙醇约5 ml保留后拔除引流管。术后1、3个月门诊复查彩超,肝实质未见异常回声,囊腔完全消失。
单纯性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疾病,是由胆管生长和发育障碍所致,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2],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偶尔体检时经CT、超声发现。一般而言,较小的肝囊肿可不处理,若囊肿较大压迫腹腔脏器,或合并囊内出血、感染等情况则需及时处理。本例即为肝右后叶囊肿合并感染致肝脓肿,临床上颇不多见。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囊肿位于肝右后叶,部分囊体呈外生性位于腹腔内,且与结肠段关系紧密;患者前期有急性胃肠炎病史,肠道炎症侵及囊肿,致囊腔内感染(CT可见囊内液气平面与囊壁增厚征象)有关。
单纯性肝囊肿的介入治疗首选在超声、CT或DSA下经皮穿刺囊肿硬化的介入治疗,尤以前者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无水乙醇作为最常用的硬化剂,其治疗肝囊肿的机理在于使囊壁细胞蛋白凝固变性,细胞破坏,囊壁硬化闭合,停止分泌囊液以达到囊肿缩小或消失的治疗目的。通常的原则是在抽尽囊液后注入无水乙醇多次冲洗,以避免囊液对无水乙醇的稀释,降低其疗效,冲洗后将无水乙醇抽出再注入无水乙醇适量留置于囊腔内[3]。由于该例合并囊内感染,先期留置引流管充分引流脓腔,按肝脓肿的引流原则,每日冲洗脓腔,待脓液引流完毕,体温及血象检查恢复正常,引流液呈持续的清亮色再行无水乙醇硬化治疗。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肝脓肿和肝囊肿在引流结束后引流管拔出的时机大有不同。对于肝脓肿,一般要求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冲洗3天及持续引流,观察3~7天体温仍正常即可拔除外引流管[4];而单纯性囊肿只要硬化结束即可撤出穿刺针,完成治疗后一般不需留置引流管。该例前期引流按肝脓肿治疗,脓液引流结束后即按囊肿的原则进行硬化,临床效果良好。
图1 CT平扫可见肝右后叶类圆形囊性病灶,其内可见有液气平面 图2 增强扫描显示肝动脉期囊壁轻度强化,囊腔内密度未见变化 图3 增强扫描显示肝门脉期表现与动脉期表现相同 图4 留管引流12天后复查CT囊性脓腔已消失
1 詹世林,陈建雄,汪邵平,等.腹腔镜肝右后叶囊肿开窗引流术35例报告.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6):516-517.
2 鹿文静,刘纪蓉.肝囊肿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2):114.
3 郭 佳,杨甲梅,吴孟超.B型超声普通探头引导经皮肝穿刺无水酒精注射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7):35-36.
4 陈汉威,唐郁宽,郭真真.肝脓肿的介入处理.广州医学院学报,2008,36(2):65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