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峥嵘,回归写实

2011-08-18 01:18王若翰
新民周刊 2011年33期
关键词:罗中立特展双年展

王若翰

盛夏,位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的2号展馆,再次被媒体的聚光灯照亮——以“再现写实”为主题的第五届成都双年展拉开帷幕。展览由“主题展”和“新人特展”两部分构成,在48位“主题展”参展艺术家中,不但有资深艺术家艾轩、杨飞云、罗中立等,也有中青年艺术家缪晓春、夏俊娜、王冠军等代表中国当代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写实画家。300余幅画作一齐揭开神秘面纱,在世人品读的目光中,献上一轮宏大的艺术盛宴。

再现写实,经典轮回

回首成都双年展走过的十年历程,从第一届的“样板·架上”到后来的“世纪·天堂”、 “重新启动”、“叙事中国”,到今天的“再现写实”命题,很多业内人士会心一笑。

在绘画艺术百花齐放的当下,各种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一时令人目不暇接,审美定义一再废立,也让人极易迷失在怪异荒诞的漩涡里。作为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写实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不但经久于美术历史,更广植于中国现实土壤,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谈到此次展览的主题,成都双年展艺术总监、著名画家冯斌这样回答:“抽象化的当代绘画,已经令普通观众不太能理解,越来越远离观众,策展方想让观众通过欣赏写实作品,重新走近当代艺术。此次将‘写实定为展出主题,与第一届‘样板·架上相呼应,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中国美术发展的现状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平台,汇聚起发展演化中的不同方式、不同诉求的写实绘画,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展示,以再现写实绘画不可泯灭的魅力与经典品格。”

上亿元画作借展

自2001年开始,成都双年展已经历经十年;一路走来,在国内外的艺术界已久具盛名。在收藏者中间,甚至已达成共同默契:每一届成都双年展的命题倾向,都将成为接下来艺术收藏趋势的风向标。而此次的“再现写实”命题,无疑也将在画坛起到持久的主导作用。

而在这场视觉盛宴的背后,却有着一番颇费周折的经历。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通常情况下,很多知名艺术家最得意的画作都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分散于各个美术馆、博物馆,也有相当一部分已被买家收藏。所以想要在双年展筹备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将这些优秀作品集聚一堂并非易事。

面对这样的困难,艺术总监冯斌想到了自己多年的老友,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的负责人、收藏家林明哲。说起此事,冯斌笑着感叹道:“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很不可思议,但我确实是在没有出示任何借据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一个电话,就让林明哲同意拿出了自己多幅收藏,包括艾轩、杨飞云等6位艺术家的共20余件早期精品画作借展,总价值过亿元。当然,这是基于有我们多年的友谊,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成都双年展十年以来在艺术界树立的良好口碑,奠定了深厚的信用基础。”

参展画家的写实情结

作为国宝级的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在此次双年展中,贡献出了自己自藏十几年的写实老画。据了解,为了这次展出,罗中立甚至特地修改了这些作品。

“在日光下看作品和在室内灯光下看不一样。”罗中立这样解释,在对画作进行了几个小时的修改后,他才在画作背后签下了“参加成都双年展”的字样。

在双年展现场,罗中立透露:“从《父亲》到现在,乡土题材一直是我不变的关注与情结。早年在农村的生活早已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烙印,农民这个群体的改变又最能反映这个国家的改变,因此我的昨天、今天、明天都将继续关注乡土生活。”

在此次展览中,罗中立的一幅名为《乡情》的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朴实的农村孩子,厚重的黄土地,除此之外,画面上似乎没有太多花哨的东西。然而,透过这幅画,人们就是可以一眼看到今天的农村。正如当年那幅《父亲》一样,朴实却让人感动。写实,最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对于年轻时曾在成都军区创作组工作过多年的艾轩来说,回到成都参加双年展却还是第一次。说起此次参展原因,艾轩感慨颇深:“以前(双年展)一直没有写实绘画主题。但现在,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写实绘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最高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水平最好的。”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艾轩言辞间始终充满了对成都的深厚感情:“成都堪称是我的‘福地,我第一次卖画就是在成都,3幅画卖了3700块钱,因为是老外买的,扣去各种费用自己还剩下不到2000块,但那会儿我一月工资才62块钱。”

提到如今自己画作动辄千万的市场行情,艾轩淡然一笑:“去年的保利秋拍,冯小刚花2070万拍得了我2009年的作品《圣山》。可能在外界看来,我拥有一群明星粉丝,且画作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这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我本人倒希望以后我的画价格能降下来,让更多人能买得起。”

展馆现场,摆在入口处的两幅圆形画作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两位花季少女清新可人的面庞令观者为之驻足。“回忆天使”、“风云天使”两个名字引人无尽遐想。

据画作者凌健介绍,在创作“回忆天使”时,自己是带着一种特殊年代的记忆来完成整个描绘过程的。画作中的少女身着军绿色服装,可能会唤起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心中的共鸣;而少女的眼神,也能透出那个红色年代的特有内涵。“风云天使”相对来讲,采用了更为抽象的描绘方式,架空了时代背景,模糊了着装等印有时代烙印的标记,但正因为如此,“风云天使”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更具永恒意义的天使内涵。

谈到是否介意自己的画作被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解读、赋予不同的内涵,凌健坦然地说:“我不介意,每个人由于个人欣赏角度不同、经历不同,对画作的解读也必然不尽相同。尤其是‘风云天使这幅作品,因为架空了所有背景,更容易被观者赋予自己的联想。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如果我的‘风云天使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我会更高兴!”

江山代有才人出

“新人特展”是成都双年展的一大特色,将在校学生和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大型展览的组成部分专项推出,开创了内地此类展出的新形式。据了解,在这种展览形式确立之初,社会各界对此争议颇多,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艺术总监冯斌对此感慨良多:“第一届时我们听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多是对这种‘推新的形式表示质疑。但后来的结果表明,我们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 2001年第一届成都双年展上,‘全国美术学院学生新人特展华丽亮相,很快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第二届成都双年展,我们便以更为简洁的‘新人特展命名,并沿用至今。现在,我们的‘新人特展已经成为体现各大美术院校教学水平的缩影。每届双年展前期,全国各大美院的院长、主任、批评家都会齐齐上阵,短信、电话不断,都希望自己认可的新人新作能够入选。”

说到“新人特展”评选作品的过程,冯斌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2001年‘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新人特展新秀奖的评奖现场,有几件作品不论从创作水平还是绘画功底上都不相上下,甚至几轮投票下来,居然所得票数都相同。最后,我们不得不特别增加投票轮次,才使评奖事宜终于尘埃落定。”

细心搜索成都双年展历届的参展名单,我们会惊喜地发现:不少人在初次参加“新人特展”时,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通过这个平台的推介,而今已经羽翼丰满,有的甚至已经跨入了知名艺术家的行列。同样在成都双年展平台上,曾经的新人已赫然出现在“主题展”的名录上。

十载峥嵘,放飞无数艺坛新人的希望与梦想。对于成都双年展上的“新人特展”,很多业内人士均是赞不绝口:“关注新人,就是关注中国艺术的未来。”

将艺术作为一种公益

“做文化就彻底公益!”成都双年展主席邓鸿的一句“免费”, 意味着近两届双年展,每届近20万门票收入已成历史,同时,自己还要负担本届双年展已经做好的3万张门票的印刷费用。

在双年展的现场,笔者侧面了解到,从2001年第一届成都双年展到现在的10年间,邓鸿作为双年展主席,对于文化领域的投入已达数千万元,其中仅艺术一项就无偿投入3500万元。谈到邓鸿此举的初衷,双年展举办方内部人员表示,邓鸿多年来一直希望用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力,为打造人文成都和提升成都市民精神生活质量而努力。而如今的成都双年展,已在邓鸿、冯斌等主要负责人的苦心经营下,成为成都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目前在中国,各地博物馆、纪念馆已做到了全面免费向公众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今年再次提出:要求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成都双年展本来并不在规定免费的行列中,此次自发免除门票,做到完全公益,一方面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成都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投入文化事业树立了新标杆。

猜你喜欢
罗中立特展双年展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罗中立
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特展
殊途——香格纳画廊20 周年特展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景观照明设计——罗中立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