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孵化研发中心建筑设计理念

2011-08-15 00:51卜源远
山西建筑 2011年20期
关键词:景观空间环境

卜源远 邹 康

徐庄规模发展区位于南京市仙林新市区西北部,用地北侧为宁镇公路(312国道),南侧隔33 m数码路、轻轨交通线与仙林大道相邻,西侧为绕城公路,基地隔绕城公路眺望南京钟山风景区的紫金山麓,东侧为宁芜铁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江苏)孵化研发中心基地地处江苏软件园徐庄规模发展区位园区的西侧,占地面积约23.06 hm2(349.8亩),北侧为先声药业集团总部,东邻苏宁电器集团总部。项目位置位于中心地带,周边均为高科技企业总部及动漫产业基地。原有方案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江苏)孵化研发中心定位于美国硅谷风格,以单栋独立分散建筑形式为主,建筑间完全独立互不联系,这种形式只能满足少数企业的生产、研发需求,不符合业主的需求。业主希望能够设计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形态建筑,以基本单元模式为基础,经过组合拆分能够适合未来不同规模企业的使用要求软件企业多变性。

概念初始阶段,设计着重于“孵化中心概念”这个新型产业的定位与模式,重点强调孵化中心的发展方向和产业特点,需要更多的体现软件研发企业特有的工作性质与流程。

针对项目的设计分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江苏)孵化研发中心项目具有清晰的优势与劣势。其优势如下:1)自然山水景观条件的优势,可以建造高标准的具有独特生态环境,纯山水优良环境的高档绿色办公环境。2)项目容积率较低,层数少,规划条件宽松,能为用户提供较大的公共景观空间和良好的视觉景观视线,营造性价比较高的个性工作环境。3)未来城市道路和地铁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交通优势。相对而言,劣势也是比较清晰的:1)周边配套设施较少,因此需要在项目规划中增加足够的生活娱乐配套设施。2)交通距离较远,这需要在项目中进一步增加亮点,提供社区公共交通等措施来加以弥补。

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是软件企业入驻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的公司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同,根据自身公司的性质、规模、经营内容等选择相应的办公场所,通过市场分析与调研,发现影响购买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区位、交通与车位、价格、人气、档次、配套、物管。软件企业在考虑到上述因素之后,最终价值取决于整体周边环境的整体价值与平台,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环境。而与硅谷比较,中国的软件企业更多的是开发性的、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发展方向。

如何成功的定义一种建筑模式,使得建筑能与其设计目的相等,产生多变的组合模式以供选择。同时在较为分散的基础上有机的、内敛的、具有逻辑性的共享空间、资源、环境为起步阶段的中国中小型企业提供高水准、高品质、高科技的业态环境。

设计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个主要设计挑战是——如何在保证园区大规模建筑群一致的基础上,将基本原始单元尽可能的缩减至一个合理的模数。独立单元可以达到满足一个微型企业充足的空间,多个单元组合可以满足大企业的研发生产,在组合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减少交通干扰与动线重复浪费。

荚果(Pod)——亦称“荚”,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设计中引入了“Pod”的概念,拟化了一种可变的生态模式,通过建筑豆之间的空间组合,构筑了一种具有极强序列性、生长性的建筑模块。“建筑豆”以原生态的植物为契机,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让建筑学会有机生长,基于“Pod”的生长模式,建筑成为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群体,各个“Pod”通过这种组合形式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建筑组合形态,可聚合性的建筑豆在基地上形成有机的系统性的建筑群。环境配合更强调融合性,清晰的引导与小型环境空间的配合强调Pod的重要性与节奏感,使人在大空间内就有独立的私密性同时又有环境的整体归属感。

建筑总体规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建筑环绕场地周边,中心为中央景观区,融会东西南北。东侧独立研发区,设计定位于具有规模及形象需求的大型知名软件企业,希望拥有独立不受干扰的交通体系、清晰明确的功能分区、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西侧国际研发区,针对密集型、各种规模、水平层次不齐的中小企业及研发机构,无论情况如何都能够拥有高水准的商务服务系统及后勤配套系统。西侧国际研发区采用单层面积约为800 m2的小型建筑Pod基本单元,交通组设计在建筑豆的豆节之处,位于建筑豆的外部水平连接体上。利用外部公共交通进行组合联系,建筑空间可采用水平同层组合、垂直分单元组合、跨单元组合等多种组合模式,构成了不同大小规模的使用空间。交通入口定位在Pod之间,令内部使用空间的效率最大化,根据需求自由分隔。南北向的大型体量建筑贯穿建筑豆组群,内部涵盖了各种规模的会议、洽谈、政府窗口等综合性服务设施。

建筑内部采用大空间的框架布局,最为简洁方整的结构为使用者的内部划分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在具有鲜明软件企业风格的基础上,建筑在设计风格上更加注重节约与环保的理念,设计的焦点回归到建筑材料本身的质感与表现性上。国际研发区的外墙设计尝试的采用了一种新型环保的外墙材料——千思板,这种复合型材料具有极强的造型效果,同时高强、轻质、耐久性的特点也满足了现代建筑生态环保性的发展趋势。深灰色且具有自洁效果的千思板令建筑具有一种始终新颖光泽与亮丽的质感,其坚挺的轮廓线条及随光线变化的质感是普通涂料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朝南侧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争取了最大的景观面与朝向,北侧则避免了大面积的玻璃面减小了热能的损耗,侧向百叶凹槽的处理内部预留了空调室外机组的位置,避免后期使用对建筑完整性的破坏。

相较于国际研发区多单元重复的规模整体性,独立研发区则以少单元、大体量建筑形象出现,更加注重建筑的个性特征与独立性。单层建筑面积保持在2 000 m2左右的“建筑豆”四个一组,凌空坐落在一个一层建筑实体之上,运营模式以4层单个建筑豆为一个单元,入口位于主要内部环道上,建筑正面面对中心景观区。下部实体外挂自然锈蚀的锈钢板,令建筑表面拥有了一种艳丽而不断变化的红色外观,仿若雕塑深沉的红色基座。上部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外框,朝中心景观区采用玻璃幕墙与百叶的结合,建筑看上去清爽明快,润泽诱惑的红色斑驳质感与素色混凝土细腻的触感成为有趣的对比与映衬。各层的空调外机位置隐藏于看似凌乱的百叶之后。结合上部建筑的悬挑空间,入口处设计了浅浅的水面景观,人们通过矮矮的桥面步入建筑内部,看着凌空建筑映照在水面上,体会着光线、材质、空间的变化。

五栋孵化中心以1 000 m2为单元散落在中心景观区周边,以集中式孵化研发、开发中心为主,内部涵盖了居住、活动的场所与内容。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设计各种穿插的灰空间与室外平台,为在此进行冲刺性工作的人提供了相对私隐的活动场所,但又能融入到外部整体环境之中。

交通系统采用内部环道的方式,机动车流线与每个“建筑豆”直接连接,步行系统与景观结合连接各个功能分区,沿主要道路单侧设置人行道,形成良好的动、静态交替的道路交通系统,便于人流与沿线的公交、地铁之间进行转换,同时可以直接进入到园区内部的自然绿化休闲区,具有一个较为便捷完善的步行系统。地面与地下停车相结合,地下分设两个地下车库分别为国际研发区与独立研发区服务,交通不相互干扰。

北侧山脉穿过场地内部向南延续,与仙林大道景观带融合,设计尊重原有景观肌理原则,在场地内规划围合成一个主要的绿化景观廊带,同时通过中山陵自然风光的契入,合理的组织园区内部绿化系统,形成“两轴、九节点、一契入”的景观结构。

场地由北向南地势逐步降低,景观设计避免了常规自然造园或是铺装广场地面的设计方式,以尊重自然、展示现代风格为目的,建筑通过现代的景观处理手法形成场地的顺利过渡。场地通过人为堆砌的几何山造成场地的变化与升降,多次多时段的土地沉降,以人工手法形成了自然场地等高线,通过草籽抛洒自然生长成为坡地的一部分,地面渗透地基的处理解决雨水的回收及污水和环境生态自循环系统。围墙采用钢结构网架固定高冬青等植物,形成生态与建筑相融合的建筑景观特色。

设计的价值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终目的是营造出一个能满足各方需求的使用环境与空间。通过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江苏)孵化研发中心项目的研究与实验,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将生态建筑生长模式这个理念融入建筑概念之中。

猜你喜欢
景观空间环境
景观别墅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