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敬
目前我国一直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这一政策,使我国的城市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体系。但相对于城市来说,生活人口最多的基层单元——农村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比较缓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东部发达地区由于整个地区经济和城市的辐射作用,许多村庄的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推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村庄的建设,宽阔整齐的街道,连排式村民住宅,完善的活动和配套设施,俨然是经过整体规划的小城镇。
山西省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大部分村庄仍然维持传统的农耕作业。经济的落后导致了村庄建设的滞后,道路老化,住宅建设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善。
2006年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的高潮。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及在当前面临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新农村目的是要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对于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农村来说是迫切而且必要的一项重要举措。
城市规划的对象是城市,用地类型复杂,人口构成复杂,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及用地功能布局,是在二维空间上将城市各项设施进行综合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农村,用地相对来说简单,人口构成也比较简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布局村庄土地,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二者对象不同,目的不同,那么规划的手法上也应该不同。但是现在的许多新农村规划都采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如许多村庄规划为追求构图效果,有很多大规模的广场、公园,不适宜村庄的实际使用。许多村庄规划采用城市规划市政管线的做法,沿路铺设各种管线。很多村子离城市、中心集镇比较远,周围没有完善的市政管线,那么设计管线与外围管线如何衔接,要是自成一套系统,那么相应的变配电设施、水源、污水处理等等都要一并考虑,花费代价较高,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
1)结合村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产业为多元产业相结合。目前许多欠发达地区村庄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剩余劳动力无法解决,这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数采用传统农业,除基本粮食种植外,有部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这些产品价格低廉,附加值比较低,人均收入提高困难。在这种条件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尤其是在一些城市近郊的农村,土地大面积被征用,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务工,村庄中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导致了村庄人口严重失调。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有许多村庄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兴办了小型加工企业,如建材厂、铸造厂,这些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没有真正意义上推动村庄经济发展。而且许多企业占用基本农田,污染比较严重,与村民住宅之间没有良好分隔,对村庄的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激活村庄的活力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保证农业生产和适当比例农田的前提下,结合城镇体系布局,发挥村庄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产业为多元产业相结合。第一,如果村庄本身具有可开发的资源,那么可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相关产业。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贸、农家乐等,结合养殖业开发相关的加工等。第二,如果村庄本身资源有限,可结合周围的资源条件确定适宜的产业,激发村庄的活力。
对于城市近郊的村庄,耕地被征用,没有其他可开发条件时,可考虑结合周围村庄的蔬菜种植建立蔬菜加工厂,与城市的大型超市和酒店建立联系。或者为周边城市用地补充配置相应设施,如近郊的城市用地许多为新开发的工业园区等,缺乏商业服务设施,周边村庄可利用这一条件开发第三产业。
2)配置合理的文化教育设施,提高村民素质。村民反映经济落后除了有很多客观条件限制外,村民文化素质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带来文化上的封闭性,虽然现代化的各种媒体介入带来了许多信息,但是村民与外界的沟通仍然很少,加上受教育程度低,难以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挖掘本地区资源优势,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非常突出,是导致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村庄现在的文化教育设施仅有不完全小学和活动室,面积和条件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完善文化教育设施,根据村庄规模配置相应的托幼、小学、灯光球场、活动室、图书室、医疗站等,提高村民素质,从根本上改变村庄的落后局面,是新农村规划的根本所在。
3)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的设置应该因地制宜,应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考虑,尤其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环境恶劣,地形复杂,基础设施的设置应以节约、可行为前提。就近有市政管线的可以考虑接入市政管线,没有的可结合生产生活条件来设置。给排水规划:给水可采用自备水源如水井和几个村庄共同设置水塔等供水设施解决供水。生活污水因其污染程度低,可设置简单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浇灌农田。能源发展规划:对于农村来说,人工煤气、天然气的使用难度比较大,目前最可行的是发展沼气,还有正在研究和初步试行阶段的秸杆气。这些新型的生物能源污染小、投入低、灵活,比较适合农村使用。根据地形条件和居民居住的分散程度,气源可以集中设置,也可分户设置。
4)发展乡土住宅,改善住宅环境。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民居大多数保持了较好的传统风貌,居民的住宅类型主要是一家一户,一层~三层的排式楼房,建筑面积较大,宅院空间较大,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宅院通常用作牲畜养殖和农作物堆放场,利用率比较低,而且人畜之间干扰严重,卫生状况较差。规划建设的前提是要保存传统风貌,节约土地,改善住宅环境。可以根据各地用地条件选择用地标准,鼓励发展乡土建筑,营造家园感,但是宅院空间要合理的利用。如陕北地区就发展了许多生态窑洞住宅,保持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同时也解决了通风、卫生、能源利用等问题。
5)发动公众参与。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与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开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参与规划,了解村民意愿,增强群众自主意识,坚持按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调整规划的理念,充分体现共同编制、商讨编制的特点,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
6)完善村庄管理体系,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目前村庄实行着以村委会为管理组织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村委会是为适应我国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而建立的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政策,同时将村民的想法向上级反映,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村委会是村庄的唯一管理组织,村庄从用地规划到建设管理都是这一个组织,那么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监管不利和管理漏洞等。因此,除村委会外,还要成立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管机构,共同进行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村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巩固治理成果,必须加强村庄规划的法制建设,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服从规划管理;并加强宣传,通过传播媒体和各类展览形式,多层次地广泛地宣传规划,全面提高村民的规划意识和素质,增加规划的公众参与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服从规划,并严格执行村庄建设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按照法定程序取得“一书一证”后的用地行为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建立奖惩制度,定期开展生态知识、环保知识、节能知识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及宣传教育活动等,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村美、户富”,将其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来说,“终极蓝图”并不是我们的目标,要解决农民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质量才是我们的目标。
[1]王金秋,任福荣,臧 勇.开发农村新能源,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J].垦殖与稻作,2005(2):92-95.
[2]杨木林.建设新农村与传统民居的命运[J].美术观察,2006(4):73-75.
[3]赵 钿.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5(12):9-11.
[4]曹中军,吴大川,刘伯权.西部村镇居住区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陕西村镇居住区建设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123-126.
[5]王建华.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J].农业经济,2006(4):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