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松 何建芬
(龙泉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站,浙江 龙泉 323700)
龙泉市地处浙西南,是个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市,从1986年开始规模化发展袋料香菇生产,已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袋料香菇和袋料黑木耳两大主导产业,并发展了段木灵芝、黑木耳菌种和工厂化金针菇等特色菌产业,使食用菌产业成为龙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产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考验。
2010年龙泉市发展袋料香菇7000万袋,袋料黑木耳1.35亿袋,段木灵芝4000立方米,以工厂化金针菇为主的珍稀菌类1000万瓶,食用菌总产值达5.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3,食用菌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食用菌从业人口9万~10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3。
(1)资源优势。龙泉市素有 “浙西南林海”之称,全市森林总面积398万亩 (1亩≈667平方米,下同),其中阔叶林面积75万亩,森林覆盖率84.2%。全市有木制品加工厂750个,每年可产生阔叶树木材加工剩余物 (板糠、刨花和各种边角料)2.2万立方米左右;年阔叶树采伐剩余物有2万立方米左右;外加从边界流入的一些阔叶树材 (什柴),年可产生阔叶树木屑的量达到5万立方米左右,可满足8000万袋食用菌生产之需。龙泉市地处浙闽赣边境,龙浦高速通车后,即将融入全国高速网,福建、江西省良好的森林资源条件也为龙泉市的食用菌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地理气候优势。龙泉市地处浙西南山区,位于瓯江、闽江、乌溪江三江源头区,水质好。境内海拔高度在190~1921米之间,气候随海拔高度呈明显的垂直变化,自然村四周森林密布,层峦叠嶂,为不同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也成为防止食用菌病虫害蔓延的天然屏障。全市水田面积24万亩,为实现 “菌-稻”轮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龙泉市工业污染少,空气质量好,是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场所。
(3)技术优势。龙泉市是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上世纪60年代,部分山区农民开始在本地或外地利用砍花法栽培段木香菇,80年代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菇农逐渐掌握食用菌制种和生产技术。近几年,龙泉市很大一批菌种生产者以菌种和技术入股的方式异地开发食用菌生产,成为食用菌先进技术的传播者。“耳-稻”轮作、菌棒集约化加工、食用菌废弃料循环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为龙泉市食用菌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4)市场优势。位于龙泉市的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于2009年投入使用后,为全市食用菌产品的交易和展示提供了平台。培育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现有国家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丽水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组建了一支1500多人的实力雄厚的销售队伍,他们不但收购本地的产品,而且活跃在全国各食用菌主产县市,通过本地市场集散各地食用菌产品。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黑木耳产品集散中心,日平均交易量达到12.5万~15万千克,日交易额为750万~900万元,年交易额达到了18亿元。
(5)品牌优势。龙泉市先后获得 “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华灵芝第一乡”、“全国食用菌主产基地县”、“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食用菌强县”等荣誉称号。“龙泉黑木耳”证明商标已注册成功,龙泉段木灵芝及孢子粉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天和泉”牌、“盛益”牌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龙泉香菇”、“纳富特牌灵芝”被评为 “浙江十大名菇”。食用菌是全市所有农产品中获得知名品牌最多的农产品,在省内同行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6)循环生产优势。龙泉市食用菌生产充分利用木制品加工后的边角料和农作物下脚料,同时,又将香菇、木耳生产后的废菌棒用于机制炭、有机肥和生物质电的生产,变废为宝,实现了循环生产,消除了食用菌生产废料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已建成机制炭厂3个,有机肥厂3个,生物质电厂1个,基本可消耗全市食用菌生产后的全部废菌棒。
龙泉市食用菌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小规模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成本低,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设施简陋,机械化、设施化水平低,抗自然风险的能力弱;菇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生产的菌棒千差万别,既不利于前期源头管理,也不利于后期的标准化管理;且由于原辅材料随处堆放和大量废弃料得不到合理利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森林资源浪费现象。这种生产模式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食用菌产业连续丰产又丰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农民急需改善生产条件,对食用菌机械的需求急骤增加。而龙泉市目前仅有一家小型民营企业从事部分菌用机械生产,虽已研发出经济实用的生产机械,售后指导也能及时跟进,但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能力较低,销售方式单一,市场很难开拓。全市销售的食用菌机械,有80%~90%来自于庆元、缙云等县。
全市经营的食用菌产品基本以鲜销、干制、分选、大包装等初加工产品形式供应市场。在深加工产品中,仅有从事灵芝破壁孢子粉加工的少数几家企业和1家从事灵芝胶囊生产的企业。木耳、香菇,只有简单的分选、切片、切丝、切粒,产品的附加值极低。龙泉市成了其他区域的原材料供应地,缺乏自有拳头产品,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近年来,龙泉市食用菌产业由于企业间基本上以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模式在经营,合力作用不强,存在品牌众多,但单个品牌影响力小的状况。行业管理比较松散,尽管已获得一些公用品牌,但对其的管理、维护、打造,缺乏有效的支持政策和落实措施,致使品牌知名度不够高,品牌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
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投入使用后,尽管市政府已拨出专项经费,派遣职能部门人员入驻进行日常管理。但由于现有的市场集商户入住和产品交易为一体,存在产权不集中,交易面积过小,市场没有停车场,经营户缺少仓储用房等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龙泉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需要。
菌棒集约化加工是实现龙泉市食用菌产业从传统生产走向现代生产的必由之路,不仅有利于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源头控制和后期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降低木材消耗量,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立足全市食用菌产业实际,编制全市菌棒加工厂建设规划,制定木屑调入、木屑替代基质培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协调解决菌棒加工厂建设的用地、用电等问题,以建设规范合作社为契机,推动龙泉市菌棒加工厂的建立和良性运转。未来3年的目标是使年集约化加工菌棒达到1.5亿袋,占全市菌棒生产总量的3/4。
龙泉市是我国食用菌主产市,又是全国五金汽配业制造中心,研究制造食用菌生产机械具有良好的市场、技术优势。政府应出台政策,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扶持现有的专业机械生产企业入园发展;相关部门积极协助企业将应用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的食用菌生产机械尽早列入国家农机具补贴目录;引导五金汽配企业从事食用菌生产机械的研究,利用他们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推动产业的自动化、机械式生产,集约使用原材料,努力把龙泉市打造成食用菌生产机械和产品的集散中心。
龙泉市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年产值规模已达到20多亿元,从事食用菌加工销售的企业有200余家,但还没有一个专业的加工园区。要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谋划和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预留空间;在企业入园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尽早使龙泉市的食用菌龙头企业进入园区,形成集聚集约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工商、外来资本投入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提升园区建设标准和品位,逐步把园区建成一流的 “加工园、观光园、科普园”。做大做强食用菌精深加工业,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充分发挥龙泉市食用菌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用好 “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华灵芝第一乡”、“龙泉黑木耳”等证明商标,以及龙泉段木灵芝和孢子粉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等公用品牌。对内,加强对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对外,扩大宣传,通过在包装上统一印制公用品牌,或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龙泉市的食用菌产品印入消费者的心中,并可通过筹办农产品推介会、参展农博会等方式,缩短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感性认识。
市场决定产业的兴衰与成败。龙泉市现有的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已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政府应从维护全市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抓紧选址,高起点规划重建新的交易市场,建成集产品交易、信息发布、商品检测、仓储等功能为一体,产权明晰、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专业交易市场。做好配套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和建设,整合和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龙泉市在三省边际物流、资金流、人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充分利用 “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华灵芝第一乡”、“全国食用菌主产基地县”等“金字”招牌,将新的交易市场打造成在浙闽赣边际乃至全国具有高影响力的食用菌产品交易中心,奠定龙泉市的南方黑木耳集散地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