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茵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州 350108)
高职精品课建设探究
邹 茵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州 350108)
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教改,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助器”,目前,高职精品课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与问题。基于此,对高职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就精品课建设过程中应如何确保精品课的质量提出若干思路。
高职;精品课;质量
(一)精品课建设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后续发展能力。为此,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但目前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薄弱,未能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知应怎样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不知该怎样既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实训教学环节感到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实训,再加上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许多教师为完成任务,往往是按学院的标准格式或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写一套,做一套”,但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大,未能进行真正的实训教学,未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充分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要切实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出发点,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来达到“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出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精品课”要求精品课的教学团队必须是“双师”队伍,精品课的实训环节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及必须拥有真实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因此,精品课的建设,能让更多的教师真正投入课改过程,同时,通过精品课的导向作用,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气氛。真正把握一套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精品课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职精品课程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高职精品课的建设,特别强调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特别强调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及启发对比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单一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的培养。同时,精品课的建设有一定具体指标要求,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要求“教、学、做”一体化,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根据专业及行业特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序化,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培养,为此,精品课建设能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全面发展。
(一)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不足
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必须面向社会和生产一线,因而,高职精品课的建设也必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精品课建设要求将实践教学贯穿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要求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教学模块为课程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课程视野。要达到这些目标,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必须不仅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本行业中的专家能手、能工巧匠,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目前大多精品课教师只是“凑数”,根本不具备“双师”素质,只懂理论教学,缺少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理论色彩过重,且未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忽视或被压抑。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真正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与实战演练等教学,不能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不能将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依旧以讲授为主,依旧按部就班,依旧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性不强,职业技能未能得以传授,严重影响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精品课主讲教师授课水平有限
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要求高职教师应“按需施教”,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也要求高职教师应用“互动式”代替“填鸭式”,这也是高职高专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性。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是精品课的首要因素,而有的教师不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一味照本宣科,授课机械、呆板甚至迟钝,但却因教了这门专业课,又必须进行课改,而自然成为该课程的精品课教师,这些教师在申报精品课的表面材料做得很好,甚至非常符合精品课的指标要求,但实际授课水平低下,教学效果差,导致学生对精品课信心大失,使得精品课名存实亡,很难起到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违背了精品课建设的目的与初衷,有损于精品课的光荣称号。
(三)精品课程评选过程中的竞争机制问题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课程应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省级精品课程应在校级精品课程中产生。这种三级制在专家的严格评审下确实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国家精品课程”也名副其实,成为全国同类课程的示范课。制度是规范的、严密的,然而执行的结果却是苍白的、无力的,导致某些国家级精品课不如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不如校级精品课;校级精品课不如普遍课程的现象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评选过程中的竞争机制、评审环节的问题。在精品课选拔评审过程中,有的省市没有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组织专家对各校报上来的精品课程进行认真评审,而是由一个或几个人草率决定,或是论资排辈,致使有的优秀的校级精品课没有机会参加省级精品课程的评选,有的优秀的省级精品课程却没有机会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1]。另外,在评审专家的人选方面也存在问题,通常一个精品课评审专家,要负责多门涉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精品课评审,这导致评审专家的“外行”性,让“外行”专家进行评审精品课,水分有多大可想而知,这又造成表面功夫不错而无实质内容的课程被选入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这样选出的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在向全国或全省高等学校开放时,必然会经不起推敲,降低精品课的水准。
(四)精品课程建设信息化水平低
从教育部对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来看,评价过程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目前的精品课程申报中,各高职院校大都注意到了使用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技术,但是大多数电子教案都是教材的翻版,没有按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进行教材内容的序化与创新,且很多电子课件都是电子教案的重复,且课件以演示文稿 (Powerpoint制作)居多,以视、听、说相结合的动态的多媒体课件较少,形式单一呆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效果并不显著,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大的信息空间[2]。另外,实训课程的电子课件很少且在精品课申报结束后,精品课程的网站好像就没什么用了,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关闭了站点,未能发挥网络资源的教学优势。如果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上网资源的网络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就很难开展,这既背离了精品课建设的最初目的,也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莫大浪费。
(一)严格把好精品课的质量关
精品课程是学校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艺术、最新的教育教学成果、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及方法的有机融合和凝练的优质教育资源。精品课的建设首先应该由高教学水平的教师来执掌和引领。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建立较完善的精品课申报条件制度,选拔符合条件的教师申报,杜绝高职称但实质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作为精品课的申报教师,严格把好精品课建设质量的第一关。其次,应聘请同行专家对本学科的精品课进行审核,改变非专业专家评审制,以杜绝只注重表面材料,却无实质内容的精品课出现,同时应杜绝按“职称论水平”的现象,把好精品课的质量关。再次,要切实培养和组建一支具有“双师”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积累与沉淀的,实力雄厚且相对平衡、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是不可缺少的。教师梯队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重视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配置[3]。教师应通过技能考核或获得相应的行业职业资格,确实把握一门或多门职业技能的,才赋予其“双师”资格,绝非仅在行业随便待上几个月,就摇身一变成为“双师型”教师,否则,教师在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根本无法按精品课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实践技能的培养,无法做到“教、学、做”的统一,精品课又变成名存实亡,让人对精品课感到心寒。因此,各高职院校要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把好精品课建设的质量关。
(二)建立有自己特色,符合学生和专业特点的精品课程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把《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应该明确建设精品课程的目标,根据各自学校专业的具体情况,创造有自己特色、自己品牌的精品课程。如果脱离自身特点,只是一味地效仿,无异于一种重复性建设,毫无价值可言。为打造特色品牌,各院校的精品课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依旧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甄选,同时应注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做到“基础知识模块、通用技能模块、具体岗位所需技能模块”三者有机结合。另外,应注重教材的建设,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承载,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应结合本专业、本地区的特点,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与行业共同编制有独立特色的教材,以适应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例如,我院《人身保险》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实训教材的编写,与行业合作编写了适合课程实际技能培养的《人身保险实训教程》,按此教材进行授课,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双证书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行“课证融合”让学生通过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总之,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充分考虑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与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使学生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精品课”的魅力,真正使学生能通过精品课的实施,在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职业技能、素质修养等方面能有更进一步的收获和提升。
(三)建设精品课长效发展机制,发挥精品课的示范和辐射效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推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的长足发展,最终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次,精品课建设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检验与完善,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精品课效果的评价,受学生欢迎,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精品课才是成功的精品课。再次,精品课的建设应配套相应的教学技术改进和教学制度的完善,要通过对精品课具体指标体系的落实和创建,达到找出差距,不断提高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同时应充分发挥精品课示范和辐射作用,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教师切实从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并以此带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上去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去,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才能达到。
[1]张华.对高职高专精品课建设的探讨 [J].辽宁高职学报,2004,(4):66.
[2]宋士福.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新思考[C].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交通教育科学,2008:189.
[3]饶雨泰.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103.
Study on Elite Course Buil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ZOU Yi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Fu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108,China)
Elite course building is a promoter to push teaching reform for ward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Elite course building has realized achievement to a certain extent,but various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still exist during the process.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view on these problems and also proposed some solutions on how to ensure elite courses’teaching quality during the elite course build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elite courses;quality
G718.5
A
1001-7836(2011)02-008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35
2010-08-10
邹茵 (1964-),女,福建福州人,副教授,经济学学士,从事金融保险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