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艳,李晓峰
(1.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由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看我国高校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齐 艳1,李晓峰2
(1.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基于对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教学模式的探讨,以及对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即理论基础薄弱、实践性师资队伍匮乏、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口译课程缺乏联系性,以期对国内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同声传译培训;口译教学;改革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是一个经典项目。它起源于 80年代早期签署的《中欧贸易协定》,欧盟按照承诺,每年为中国培养一定数量的同传译员,为中欧之间的谈判提供便利。该项目在二十多年的历史中,已培养出了一大批活跃在中国外交各个领域的口译人才。
笔者有幸于 2008年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欧盟口译司,接受了为期 5个月的同声传译培训。在亲身感受欧盟一流同传译员的言传身教,体会此项目培训理念、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对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现状及改革的一些思考,在此提出,以期为国内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一)培训师资:风格迥异、强强联合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的授课任务由具有多年口译实践经验,同时又具有丰富会议口译教学经验,服务于欧盟委员会口译司的数位资深职业译员来承担。一般每人授课一次,也有几位译员的授课次数超过两次。他们口译风格各不相同,都是语言高手,同时熟练掌握四五种甚至六七种语言,都代表了最高的口译水平。由他们联合授课,目的是让学员们能在课前产生更大的期待、课中感受多样的口译风格并开阔思路。除了口译课,每周还设有语言提高课,是由一位欧盟更资深的译员来承担,他从口译语言要求的角度来全方位提高学员的语言能力。当培训进入同声传译阶段时,欧盟口译司会请一位资深中方译员来与欧方译员合作授课。这种中外合作授课的模式,使学员在中英、英中口译练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最地道的解答和最恰当的点拨。
(二)受训学员:功底扎实、精挑细选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要求受训学员的年龄在 3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反应敏捷,口齿清晰,语言流利;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水平较高;从事商务工作或翻译、教学等相关领域工作。还须通过由中欧联合考官提前一年组织的两轮严格的面试,每次录取 20人,分两期派出培训,可以说是精挑细选。
(三)理论基础:历史悠久、积淀沉厚
欧洲的口译研究开始较早,而且以会议口译的理论研究最为系统。因此,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所依据的理论积淀深厚,笔者限于篇幅只择两个主要理论进行介绍。
1.释义理论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的授课译员们,其实是创造性地运用巴黎达妮卡·塞莱丝科维奇的“释意理论”,科学地设计了整套培训课程。
释意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原语到目标语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翻译过程是听清语言符号,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摆脱语言外壳,最后表达思想内容,也就是说,译员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讲话人或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译员的中心任务是还其“意”而脱其“壳”(原语的语言外壳)。
2.吉尔的多任务处理模式
口译的完成牵涉到三项基本任务:L(Listening and analysis)听力理解、P(Production)翻译、M(Memory)短期记忆,任何一种口译形式,如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视译等,都包括这三项基本任务。同声传译的模式则可以归纳为L、P、M这三项基本任务外加一项协调 C(Coordination),即:同声传译 =L十P十M十C。
由此可知,同声传译是一个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过程,而且有时各个任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但是,人脑是个容量有限的信息处理渠道,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同一时间内不能处理太多的事。如果只有一项任务需要处理,那么这项任务能分配到人所有的注意力,这就是可以“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而如果要同时完成两项任务,每项任务只能分配到一半的注意力,也就是要“一心二用”[1]。在同声传译中,L、P和M这三项任务需要同时分配人的注意力来对各项任务进行处理,因此译员必须很好地协调分配在各项任务上的处理能力。而在培训中,授课译员们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训练学员们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并提示学员们在大量练习中体会自己注意力分配的最佳比例,正是基于对这一理论的领悟与实施。
(四)培训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记忆培训、交传培训和同传培训。
1.记忆培训
培训的第一个环节是记忆训练,也称为注意力训练。就是要求学员在没有笔记等其他辅助工具的帮助下,凭借自己的大脑对几分钟长的演讲边听边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解,把有意义的信息片断储存记忆在大脑中,然后,用恰当的译语表达出来。在欧盟译员眼中,如果学员在前期做交传的记忆练习中表现不佳,那么在后期的笔记练习和同传中也不会做得出色。记忆练习在时间分配上接近一个月,这也反映了欧盟对记忆训练的重视。
记忆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学员构建起口译记忆观,即:口译记忆不是对原语一字不漏的贮存,而是对原语信息进行解码、分析、意义理解和信息重组的过程。影响口译记忆的因素有:(1)注意。注意是记忆的前提,口译员越是集中注意力,就越容易记住要译的内容,也就可以留出更多的脑力、精力来分析理解讲话人的意思并最终产出译语。(2)理解。理解是记忆的条件,对意义的把握是记忆的关键,只有准确地理解,才能准确地记忆,并让记忆内容在头脑中存留更长的时间。(3)预测能力。预测能力在口译记忆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预测的来源是译员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存在于短时记忆中的认知语境,它是由实际的语言输入和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百科知识互相作用而形成的,因此长时记忆中的百科知识对于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4)心理压力。心理压力会干扰记忆的稳定性。一个合格的译员要做到处变不惊、沉稳自信。(5)形象性。记忆的效果与所记材料的形象性有关,内容生动、形象、丰富的材料有助于人的记忆,内容空洞无力的材料很容易被遗忘。因此,将所记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形象会节省更多的脑力,从而分配出更大的精力用于理解和表达。
2.交传培训
从第二个月开始,培训进入交替传译阶段。交传培训的目标是让参加培训的人达到职业翻译的水准,并为以后的同声传译打好基础,交替传译既不是原话的摘要,也不是对原话的逐句翻译,而是与原话从各个方面等值的另一篇讲话。其形式是:口译员坐在会议室里,一面听原语讲话,一面记笔记。当讲者发言结束或停下来等候传译的时候,口译员用清楚、自然的译语,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原语发言的全部信息内容,就像自己在演讲一样。
在交传培训过程中,欧盟译员们从实战角度介绍了笔记技巧,并通过大量实战练习,使学员们认识到,交替传译的关键是理解,以听为主,笔记为辅。听永远需要百分之百的投入,而记笔记所用的脑力是额外创造出来的,是记忆的延续。听与笔记两者之间的桥梁是理解。笔记要记的内容是意思和各个意思之间的联系 (如时间关系、因果、推论关系等),以及一些记忆不容易记下的数字、专有名词、技术术语等。记笔记时可采用一些缩略语、符号、图形等以使笔记简洁、清楚,并加快记笔记的速度,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分析。但是口译笔记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需要译员多实践、勤总结,在大量的反复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笔记体系,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3.同传培训
同声传译就是指口译员利用专门的同声传译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原语发言人连续不断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对着话筒把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内容准确、完整地通过话筒传译出来。这种口译形式可以同时有几种语言,如联合国大会就有六种语言的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的关键是培养注意力分配。因为同传是一种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游戏,需要一心多用。把自己的注意力看做一块大蛋糕,切成十块,三块给翻译上句话,七块要给听懂下句话。因此,欧盟译员要求学员在大量的同传练习中,体会自己听、理解、记忆、表达之间注意力分配的最佳比例。
记忆培训、交传培训和同传培训环环相扣,是一个必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了很好的记忆和交传基础,学员们才能够慢慢地做好同传,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授课欧盟译员还会注重培养学员的演讲能力,因为掌握适当的演讲技巧,如吐字清晰准确、音量恰当、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和谐、节奏流畅能使口译输出更具有感染力,从而增强口译的交流效果。另一重要的教学机制,就是授课译员的点评、互相点评和自我点评相互结合,目的是使学员互相启发、互相借鉴、加深理解、澄清问题,以最终提高口译能力。而且,欧盟译员在引领学员作口译练习时,都会给学员译员安排听众,这样做可让作口译的学员们时刻意识到:有听众要依靠自己才能明白演讲者的意思,自己的同传要实现交流的目的。
(一)理论基础薄弱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基于释意理论和吉尔多任务处理模式等口译理论科学设计了整套培训课程,并制定了教学模式,采取了实用的教学方法,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业务水平过硬的口译工作人员。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口译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在中国的译学构架中一直是个被忽视的薄弱环节。进入 21世纪后中国口译研究开始呈现开放型跨学科研究的态势,但是发展水平仍大大滞后于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口译理论基础薄弱,造成口译课程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模式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表现在具体教学中,有忽略记忆培训、演讲能力培养、分割交传与同传培训、忽视口译的交流性等问题。另外,还存在专业口译师资匮乏;授课材料随意;教学模式单一且无实效性等问题。
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口译教学,想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只是理想。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外口译理论,并结合授课对象提出实用的理论观点,提高口译教学水平。
(二)实践性师资队伍匮乏
会议议员口译工作属职业性和经验性很强的行业,有其特定的行业规范和操作方法。欧盟同声传译培训的授课人员均为资深口译员,他们实战经验丰富,了解现时的热点话题,能提供真实的案例,而且,他们了解口译时的难点,能敏锐地发现学员口译时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最佳解决方案。
而中国很多高校开设的口译课任课教师本人并不是译员,理由是缺乏称职的译员来担任教学工作,或是教师比译员更善用教学法。结果,不少院校的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达到合格译员要求,而且,常常是用正确的教学法教授了错误的口译方法[2],这是非常不利于口译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学的。
(三)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现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高端翻译人才——优秀的会议口译员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对这类人才的渴求使很多高校的口译课程、口译专业应运而生。但由于高校陈旧教学体制的制约,以及出于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多高校的口译课程、口译专业存在入学门槛低、筛选标准低、甚至无筛选程序,以及学生人数偏多等问题。其实在学习口译前,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对中西文化、历史以及政治有所了解;具备基本的科技知识和文史哲、政治、法律、经济、商务等相关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在公开场合演讲的能力;拥有良好的记忆,反应灵敏;而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双语水平高。但现在很多高校的口译课程和口译专业正是由于学生基本功偏弱,人数偏多,口译练习机会不均等等问题,使口译课成了解决语言问题的语音课、语法纠错课、词汇课或英语听力课,却恰恰收不到口译的教学效果。而且,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会使语言能力可达到口译员标准的学生,因缺少足够的练习,或练习材料浅易 (教师为迁就大多数学生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而成不了口译员;语言能力薄弱的学生在口译课上失去自信、浪费了时间。
(四)口译课程缺乏联系性
欧盟同声传译培训项目除了进行口译培训,每周还设有语言提高课,由一位欧盟资深译员从口译语言要求的角度,引导学员在各个方面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他敦促学员们在业余时间阅读英文经典名著,从文学作品中不断汲取营养,以增强译文的表达能力。另外,培训期间欧盟还组织了深入浅出的知识讲座,内容涉及历史、经济、文化、农业、外交、政策等各个领域,以拓宽学员知识面,提高学员的人文知识整体水平。而且,当培训进入同传阶段时,学员们还有机会进入 dummy booth(即进入欧盟会场的同传箱中,不开话筒,实战练习同声传译)。培训过程中,欧盟还为学员们安排了两次国外访学的机会,去的都是口译教学质量很高的英语国家知名大学,以感受更多的口译理念及不同的口译风格与教学模式。
相比之下,中国很多高校的口译课程缺乏与其他课程及实践的联系性。没有辅助设置相应的语言提高课;没有阅读要求,很多学生直到毕业连一本英文文学名著都没有读完;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百科知识贫乏,而且并没有相关的教学机制来帮助他们;少有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英语国家访学的知识,并且,学生在学习口译期间基本上没有机会在实践中演练口译技能。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一些高校的口译教学陷入了纸上谈兵的窘况。
总之,口译在中国依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的发展与研究。采用何种口译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优秀的口译人才,以满足我国与世界日益频繁交往的需要,需要口译研究者借鉴更多西方在口译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在口译教学上进行更多的改革,在教学理念上作出进一步的创新。
[1]肖晓燕.同声传译的多任务处理模式 [J].北京:中国翻译,2001,(2):33.
[2]Roderick Jones.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81.
H319.32;G642
A
1001-7836(2011)04-017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4.071
2010-07-20
东北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DL10CC33)
齐艳 (1977-),女,吉林吉林人,讲师,英语语言学硕士,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曾考取为中欧同声传译培训项目培训生,在欧盟翻译总司接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