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宁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14)
重拾感恩
——浅析大学生感恩教育
徐 宁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314)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必须对高校大学生重新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人格健全与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大学生;感恩教育;和谐社会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基本道德,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当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然而,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华美德在今天却被部分大学生所遗忘,感恩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感恩”,《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恩惠就是他人给予的好处,感恩就是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以,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及他人给自己的恩惠由衷地认可并且真诚回报的一种行为。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大学生知恩图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使感恩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成为一种潜意识。
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过度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平时比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地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而家长方面,过多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感恩意识淡化的重要因素,学校感恩教育缺乏实质内容,教育方式单一,仅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学生体验不到真实感。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不够是感恩氛围缺乏的深层因素,当前社会环境也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所以,家长的溺爱、学校教育的空白、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部分大学生成了不懂感谢、不懂感激的“冷漠一代”。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时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大学生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他人富有爱心、对工作全力以赴、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当前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现实力度小,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不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只能成为智育的附庸。因此,在高校德育中必须注入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学生自觉参与感恩行动的行为习惯。开展感恩教育符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感恩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途径
1.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感恩意识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感恩教育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情商。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不会天然生成,需要教育者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高校的感恩教育,在某种程度是属于一种“由于中小学教育缺失而造成的大学补偿型德育教育”,因而,应注重“基础”,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知恩、识恩、感恩情怀和意识,将本应在小学、中学时候进行的感恩教育“补偿回来”。
(一)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构建一个协调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搭建感恩教育的载体,可以开展感恩专题教育、讲座,开通心理情感热线,在特定节日举行感恩活动。“百善孝为先”,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在假日里让学生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劳,父母也要帮助孩子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二)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
高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目前两课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或者是一般意义的知识讲授,丧失了最初开课的意义。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将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其教学过程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充实并强化感恩教育,使两课教育真正发挥其效力。
(三)重视“导师”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导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因为他们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与学生接触频繁密切,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因而,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利用日常的助学工作适时开展不同形式的感恩教育,对于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增进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联动,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实施感恩,可使大学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与社会,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另一方面,大学生感恩教育也为营造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2] 谢丽芳,胡光明.高校“感恩”的缺失与重拾[J].科技资讯,2008(33).
[3] 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2007(2).
[4]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5] 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6]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G641
A
1671-8275(2011)05-0039-02
2011-08-20
徐宁(1981-),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省淄博职业学院助教。
之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