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1-08-15 00:44李松夏维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事象民俗学民俗文化

李松,夏维奇

(淮南师范学院 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李松,夏维奇

(淮南师范学院 政法系,安徽 淮南 232038)

“体验式教学”符合《民俗学》课程的特点,在固化学生民俗知识、扩展民俗素养,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是一种有效教学模式;而积极地利用影视、节日、田野调查等途径开展民俗体验,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学主体在安排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有效引导教学客体融入民俗体验中,从而发挥教学客体的学习主动性。

体验式教学;民俗学;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1、“体验式教学”符合《民俗学》课程的特点

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1]6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民俗学是天然和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2]民俗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要想了解、掌握这种民间的生活文化,必须深入民间去观察、寻访、体验。因此,民俗学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脚底下跑出来的学问”。“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深入扎实的田野采风基础上的。田野作业的方法是民俗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得来的资料,能使我们看到活的民俗形态,看到形形色色蕴含着民俗意义的文化产品。因此,本门课程宜将民俗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与民俗事象紧密结合,将课堂讲授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3]而体验式教学是促进学生将民俗学理论与民俗事象紧密结合、将课堂讲授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情感价值和价值观。[4]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形成健康情感价值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于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实践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因为要掌握某种具体的民俗事象,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在生活实践中去进行田野调查,进行民俗体验,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与民俗理论相结合,由抽象到具象再还原为形象,这一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

2、“体验式教学”是提高《民俗学》课程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信息的传递,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呆板,教学手段僵化,教学效率不高。而体验式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灵活性以及乐趣。它主要通过在具体的民俗场景中、让学生通过切身的耳濡目染、接收相关民俗事象的知识信息,进而形成相应的感性认识,继而自觉的将民俗体验与民俗理论知识相衔接,是一个具有体验性、探索性、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体验式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旨趣,活跃了教学的氛围,转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实践能力的增长。因此,体验式教学对于增进学生民俗学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3、“体验式教学”是固化学生民俗知识、扩展民俗素养,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中国是一个民俗文化大国,民俗事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许多民俗文化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视而不见”。“体验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在具体的民俗文化场景中了解、感受具体的民俗事象,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民俗、了解民俗、理解民俗,形成具体的感受,这对于固化学生的民俗知识,扩展学生的民俗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试。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民俗文化中接受熏陶,接受洗礼,既能陶冶情操,又能领悟中国民俗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民俗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田野调查,让学生在体验民俗事象的同时,自己动手进行民俗观察、民俗调查、民俗分析等,这无形中又会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增进学生民俗学课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1、影视体验

许多影视作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民俗事象与民俗知识。例如电视剧《乔家大院》,它是以山西商人的民俗生活为基础的一部作品,其中展现了大量晋商的民俗生活,是了解传统社会商业民俗的宝贵资料。“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从民俗中吸收养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黄河谣》、《双旗镇刀客》等为代表的“新民俗电影”。这些影片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向全球展示了东方艺术风范,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电影的民俗化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中民族电影拓展生存空间的文化战略。”[5]“影视凭借电子高科技赋予的记录优势与传播优势,为当代人提供了展示和了解民俗的窗口 。从80年代初开始,一些记录片制作者常常远离人群,远离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深入荒凉的、人迹罕至的地区,到边远极地去探幽访古,到边缘文化圈中去揽胜猎奇,对我们民族的古老民俗进行重新确认,大型记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长城》 等则是他们的硕果,向观众展示了丰富而又翔实的民俗事象。……显然,影视整合焕发了民俗本身原有的活力。”[5]可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观摩影视作品来了解、掌握某种民俗事象是一种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方法。

2、节日体验

中国是一个节日大国,数量之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据统计,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形成1700多个节日,其中少数民族节日约1200个,汉族节日约500多个。“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1]131节日民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事象,例如节日的饮食、节日的服饰、节日的娱乐等,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因此,引导学生在节日中体验民俗文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都富含大量的民俗现象,是观察、体验、感受民俗魅力的绝好资源。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中去观察具体的民俗事象,分析节日民俗产生的原因、节日民俗心理、节日民俗行为、节日民俗的新变化,节日民俗的象征意义,感受民俗的力量,使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调研力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同时也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许多博物馆中,陈列着诸多的民俗文化生活的实物,这些承载众多民俗文化信息的物件,是人们了解过往历史时期人类生活的一把钥匙。尤其在当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下,许多原有的民俗事象正在逐渐消失,如石碾、织布机等,而博物馆往往是保存这些民俗文化因子的重要场所。如今,许多地方建立了以收藏、展示、研究地方民俗文物及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例如天津民俗博物馆、浦东民俗博物馆、淮河民俗文化风情博物馆等。所以走进博物馆,考察民俗文化演进的历程,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进行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4、历史场景体验

回到历史场景,是进行民俗体验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再现历史场景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观摩、演出历史情景剧的方式,体验历史场景中的民俗事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如穿汉服举行成人礼、在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观察、参与、体验,使学生对相关民俗事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与认识,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古村、古镇或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去感受历史变迁中的习俗文化与生活惯制。

5、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进行民俗文化体验的重要手段。《民俗学》课程包含物种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掌握了解某一民俗事象的具体表现形式,演变流传过程,民俗行为以及民俗心理,就需要做微观的具体考察,而田野调查是完成这一过程的不二法门。例如,对某一方言的形成与传播,需要学生对具体生活的场景、人口的迁徙流动、语言的嬗变融合做具体的田野调查才能形成比较客观的认识。这个过程会训练学生收集地方历史文献,调查人口流动情况,走访相关民歌俚语的熟悉者,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等等,使学生真正做到动口、动手、动脑。因此,田野调查是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中应用的几个问题

1、教学主体方面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在组织设计体验式教学的时候,应首先做好体验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教学过程的安全性,体验活动的可控性,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工作,安排体验的时间、场地、方式、内容。其次在体验活动中。要能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了解、感受相关民俗事象,及时准确的在体验教学中用精确的语言告诉学生如何观察、理解民俗事象,调动学生学习民俗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在体验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相关体验报告,并进行点评,将学生的体验感受进一步上升到理论高度。经过体验前的准备,体验中的引导,体验后的总结,体验式教学在《民俗学》课程中的应用才能完成。

2、教学客体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在《民俗学》课程中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学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首先是思想准备。由于民俗学是“脚底下跑出来的学问”。很多内容是需要进行田野调查,亲身体验才能准确把握的知识。因此,要引导学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对挑战的积极心态,才能让学生融入到体验活动中。其次是知识准备。进行体验式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接受一段时间的民俗学基本知识的训练,掌握必要的民俗学基本理论,学生只有了解、掌握了相关民俗学的理论知识,才能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主动运用相关知识理论去理解、体验具体的民俗事象。再次是过程准备。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有团队意识、纪律意识,要能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有序的进行民俗事象的体验,同时在体验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将体验的内容撰写成体验报告,为整个教学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3、教学内容方面

在《民俗学》课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尤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并不是整个课程内容都适宜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而是结合特定的时间、空间、具体条件,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例如,讲到服饰民俗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体验服饰文化的魅力。讲到居住民俗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到当地的民居参观考察,了解当地民居的建筑特点,风格特征,增强对民俗事象的感性认识。

4、教学时间方面

由于每学期教学时间有限,往往理论教学占据大部分时间,所以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教学时间的安排。这里牵涉到体验式活动开展的频率问题。以笔者近几年开展的实践情况来看,既可以结合教学进度,每个月安排一次集体体验;也可以结合特定的时间开展自主性体验。例如像端午节、春节等节日,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主民俗体验。这样,一学期下来,能进行5—6次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较具体的感受民俗事象的魅力。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段宝林.民俗学的学科地位与社会责任[J].山东社会科学,2011,(3)

[3]稂艳玲.民俗学教学改革理论及实践研究[EB/OL].http://www.pep.com.cn/xgjy/zcjy/jyyj/jxlw/201008/t20100827_784431.htm

[4]仇新忠.“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9,(1)

[5]申载春.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1)

G642

A

1009-9530(2011)06-0139-03

2011-09-16

[收稿日期]淮南师范学院教研项目(HSJY201026);淮南师范学院教研项目(HSJY201027)

李松 (1977-),男,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事象民俗学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诗学事象研究综论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地理事象运动与分布的教学把握
民俗学研究的多元维度——“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