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文献运用

2011-08-15 00:44叶帮义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异文古典文学李白

叶帮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文献运用

叶帮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古典文学特别是作品选的教学,不能上成文献学课。但恰当地运用有关文献,能提升古典文学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具体作家作品的了解。对不同的文献,要加以不同地使用。

教学研究;古典文学;文献

古典文学特别是作品选的教学,既不同于古籍整理,也不同于古典文学的研究,主要是向学生讲出那些经典作品的特色所在、精妙所在,大可不必为了炫耀教师的博学而涉及过多的文献方面的内容,如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文字校勘,或是旁征博引作家的背景资料和作品。也就是说,古典文学课不能上成文献学课。但恰当地运用有关文献,则能提升古典文学的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具体作家作品的了解。所以,只是对不同的文献,要加以不同地使用。

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古籍整理的学者,常常要考虑到作品在各个版本上的文字差异。古典文学的教学实际上面临同样的问题,因为很多作品(包括那些经典作品)有着不同的版本,文字上颇有异同,有些文字的异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大可不必每讲一部作品,都去罗列这些异文,那样做不易让学生获得对作品的直观把握,但我们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异文来品评作品,强化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比如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四个字,有的本子作“黄沙直上”。这两种异文都有版本上的依据,很难直接根据版本来确定文字的优劣。正可以通过这些异文,比较何者为宜。从写实的角度来看,“黄沙直上”可能更为恰切一些。但文学本身可以虚构,而且“黄河远上”本身未必全为虚构,而是虚中有实,这种虚实结合的笔触比那种单纯写实的笔墨,更能创造出盛唐边塞诗雄浑壮阔的境界。更何况“黄河远上”较“黄沙直上”在形象上更美一些。从审美的角度来看,“黄河远上”四个字虽然更好一些,但“黄沙直上”的异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的对象,何尝不可在教学中使用呢?再如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异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一本作“强虏”。从文献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文字也都有版本的依据;从文意来看,也似乎都能讲得通。但联系全篇和作者本人,还是以“樯橹”为宜。因为“强虏”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不大符合作者对曹操的一贯态度。虽然这首词在下片是突出周郎这一英雄形象,但不能据此推断周郎的对手、赤壁之战失败的一方曹操,就成了词人嘲讽的对象。实际上,词的上片“一时多少豪杰”一句,隐含着同视曹操为豪杰的意思。如果再联系到作者同年所作的《前赤壁赋》称曹操为“一世之雄”,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对曹操的推崇,至少在情感态度上苏轼是把曹操与周郎等量齐观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人未必会使用“强虏”这样的字眼来描写他心中的英雄。这个教学实例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全篇的角度,并联系到作者相关作品来分析具体作品,比较文字异同优劣,从而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有些作品往往有它的本事,或是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故事,有些作家在当时和后世也不乏诸多传闻逸事,这些资料在古籍整理中都是很重要的搜集对象。分析作品的时候,不必去讲这些故事,讲多了势必影响到对文本的阅读;但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故事,不仅能起到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的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家作品。有些故事可能纯属小说家言,却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学中加以适当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历史上有关李白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大多难以确证(如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有些甚至是假的 (如李白捉月而死的传说),但在介绍李白的时候,适当穿插这类故事,无疑会拉近这位大诗人与当代读者的关系,因为这些故事从古流传至今,充分说明李白仍然生活在我们中间。一旦拉近了李白与当代读者的距离,学生就更容易、也更充满期待地阅读和欣赏李白的诗歌。特别是这些故事本身,对李白的性格作了极为传神的渲染,这对学生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个性很有帮助。如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未必属实,但它传神地刻画了李白的傲骨;又如李白捉月而死的故事,也很能传达出李白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飘逸个性。再如介绍柳永的时候,似乎难以回避柳永的生平、性格与他的词作的关系,而这就难以回避他跟歌妓的关系。这一点也许有人觉得还是回避不讲为好,实则不必。只要不以那种猎奇的口吻去讲、以至落于低级趣味,而是以客观严肃的态度讲到他与歌妓的交往,以及这种生活与他的创作的关系,学生就不难理解柳词当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如《雨霖铃》等名篇)。

古典文学作品因为产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在漫长的历史中,古人对它有过很多的研读,留下不少精当的评论,有的作品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这些评论资料也是很重要的文献。作品的讲授固然不能罗列这类材料,但也不必回避这些材料,而是可以有所选择地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因为今人的分析难以做到一空依傍,更何况前人的评论无论正确与否,只要运用得当,都不失为有价值的教学材料。有些材料在研究中有时未必用得着,但在教学中不乏用武之地,或可用来导入对作家作品的分析,或直接作为一个要点而需要教师作出进一步的阐释,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某些文学史现象或具体作品。比如,明人陆时雍针对杜甫《石壕吏》的剪裁艺术,曾有过一句极其精要的评论:“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唐诗镜》卷21,四库全书本)。但他并未对这个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课堂教学不妨由此引出对该诗剪裁艺术的分析。这样不仅具体分析了陆时雍的这个论断,也借此深化了对该诗艺术的分析。有些作品在古代一度引起过很大的争论,这些争论有时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如对杜牧《赤壁》诗的主题,古人有很多看法,宋人许顗曾说:“杜牧之作《赤壁》诗……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见《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但清人冯集梧对此加以反驳:“诗不当如此论,此直村学究读史见识,岂足与语诗人言近旨远之故也?”(《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到底谁的说法正确呢?讲解这首诗的主旨时,可以先引用这两则材料,让学生来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或和学生一起来分析作品的主旨,这比直接概括出本诗主题,可能更容易给学生以启发,因为这时学生有了一个偏颇的观点与之形成对比,认识自然会深入些。再如对王之涣《凉州词》末尾二句,自古到今就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春风”是一语双关:既指大自然的春风,极言塞外的荒凉;又指代朝廷的恩泽,是在讽谕朝廷的“春风”吹不到长年累月在外流血牺牲的戍边将士。但也有人认为是单纯的写景,在再现北疆那种壮阔景象的同时写出了它的荒寒之美。到底哪种看法更为合理呢?可以在课堂上举出这两种有代表性的说法,再让学生从中做出自己的抉择,或是给出新的解释。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前人的看法亦有偏谬误之处,不必尽信,也使学生在学会批判地接受前人结论的同时加深对有关作品的理解,效果自然比老师单纯给出结论要好。

About the use of philology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YE Bang-yi

The teaching ofclassical literature,especially the teaching ofselected works about classical literature,is not the same as the course of philology.However,if we make use ofphilology related to classical literature properly,it can be perfect o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classical literature;philology

G642

A

1009-9530(2011)06-0116-02

2011-05-09

叶帮义(1973-),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异文古典文学李白
更正说明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