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阈下的中国模式

2011-08-15 00:43:30贾建梅冯石岗
邯郸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人学发展

贾建梅,冯石岗

(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

自 2004年 5 月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以《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为题提出“中国模式”以来,“中国模式”就成为一个被热炒的国际话题。有正面冷静的解读,也有负面恶意的报道,有提炼经验的研究,也有捧杀式的哄抬,有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的分析,也有注重实践的论证。真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已经把“中国模式”的研究引向了深入。[1]9-13综观这些研究,从人学角度研究的还不多见。人学作为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从哲学层面研究人及人的发展规律,从人学角度解读和思考中国模式,可能具有更多的普遍意义和当代价值。

一、中国模式的人学解读

(一)人学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

人类进入21世纪,从整个世界来说,时代的主题已由二战前后的“战争与革命”,转换为今天的“和平与发展”。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人的问题日益凸显: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的现代化、人的教育和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越来越成为全球共识。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世界环境,正在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目标。人类由研究外部世界转而研究人类自身,人学成为世界性重大课题。在中国,人学成为21世纪的新兴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重要生长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人学是从哲学层面上研究人的科学,即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从人学视角解读社会发展模式,对于人类文明的自觉进步,对于社会的高效有序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实践意义在指导我们更科学的面对和解决当代的全球问题。

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危机,都须从人自身寻找原因,正视人类自己的作用。经济全球化使整个地球连成一体,很多问题越来越超出国界,成为“全球问题”:应对气候变暖、解决能源危机要从人做起;协调国与国之间、地区、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要从人做起;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政治文明,还要从人做起;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更要从人做起。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化时代的所有问题都需要站在全球利益的高度来思考,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人对自己的科学认识——人学作为指导。

(二)从人学视角解读中国模式的意义

“中国模式”是一个宽泛的指称,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概念,有的研究者认为,特指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常欣欣和毛德儒则认为对“中国模式”在时间界定上不宜截然两分,绝对地从1978年划界不符合历史发展逻辑;但也不宜不加区分,笼统地讲包括建国以来的整个60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模式探索起步的起点,1978年以后才是中国模式真正成型的阶段。[2]186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辩证法,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中国模式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殊性即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必然具有当代性、时代性、世界性、普遍性即普世价值。从人学视角研究和总结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总结概括这一范式的普遍意义和价值,既可以为我们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坚定国人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信心,也可以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加快人类解放的步伐,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二、中国模式的人学意蕴

(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1. 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最早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用来反封建的政治宣言。他们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道反对神道,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关心人、理解人、重视人为最高价值追求。资产阶级“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对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资产阶级的“以人为本”又有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从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视为核心,既超越了“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又与近代人本主义理念有本质区别;既是认识上对当代人类发展实践的深刻反思,又体现出由人本理念向人本实践转化并使之达到高度统一的明确指向。这里的“人”既不是泛泛的与“神”相对的人,也不是资产阶级思想家讲的“抽象的人”,更不是“英雄史观”中所指的统治者、贵族、君王、达官贵人,而是从事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这样的“以人为本”,契合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这样的价值理念,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富”,到“十二五”规划强调“民强”的战略转移,充分彰显了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的人学理念。

2. 充分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

天地万物间,人是万物之灵。人来源于自然界,又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最高的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决定,人民群众是最高的价值主体,中国模式处处体现出这样的价值理念。

第一,诚心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搞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与创造,其前提是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需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失去了前提和基础”。[3]15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每一次重大决策前都要做充分的社会调查,走群众路线。由于各项大政方针得民心,顺民意,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获得实践的成功。

第二,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充分发动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成功的保障。充分调动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才能同舟共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解决效率问题,又解决公平问题;在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在思想文化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社会生活中,坚决打击和惩治腐败,逐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建设不断进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努力。

第三,让劳动者共享改革的成果。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必然应该成为社会财富的享用者。中国模式的发展理念中,始终秉持着人民主体的价值理念,让劳动者共享改革的成果。从改革初期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解读;从开放沿海、沿边地区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从取消农业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到新农村建设;从社会保障全覆盖到个税起征点的不断提高;从解决分配不公、重拳出击抑制房价到逐步建立健全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十二五”规划中的从“国富”向“民强”的战略转移,等等,无不诠释着“中国模式”的精髓和灵魂:充分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让劳动者共享改革的成果。

3. 人民利益至上的最高价值选择

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人民”是以先进阶级为根基的社会大群体,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才能使历史客观规律的发现成为可能,使历史规律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成为可能。因此,“人民利益至上”是我党对“以人为本”的准确解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基,是每个人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到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为最高的政策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今天提出的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战略选择。30多年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模式”的人民利益至上的发展原则,体现了实实在在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选择。

(二)共同富裕的发展宗旨

1. 和谐社会的系统思维

人是万物之灵,但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有未来。人和人和谐相处,世界才有未来。因此,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学研究的应有之义。和谐进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特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消灭阶级和剥削,从而为社会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民主制度,为社会和谐奠定了政治基础;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物质文化生活和自我教育,为社会和谐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处体现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丰富了构建和谐进步的社会是人学内容。“国际上对中国经验冠以‘中国道路’、‘北京共识’、‘中国治理模式’等,不仅是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的认可。”[4]63

2. 更多关注弱势群体

管理学的“木桶理论”,说的是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发展水平。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系统中,每一个社会阶层都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在改革过程中,同步富裕是不能的,只能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模式”的落脚点。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益的调整,必然会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及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老少边区的贫困人群等等,不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影响着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近几年来,我们制定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取消了农业税;帮助农民工讨薪;制定最低工资标准、着手解决第二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公共管理服务建设等等。这些方法和措施,旨在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充分彰显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3.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精辟论断,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共同富裕就是要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并最终消灭阶级。因此,没有共同富裕就不是社会主义。反过来说,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前提,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准备了制度保障。

立足社会整体发展,着眼于大局考虑问题,体现了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原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模式的重要特色和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模式的价值诉求。在理论层面上,中国模式的发展战略,包含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构成了一个系统有机整体。在实践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眼于对社会复杂系统的宏观考量,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民主化稳步推进、科技教育硕果累累、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全面进步,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

“中国模式”中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和最终目标,本质上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发展观。它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将人本理念、人本实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无疑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必经阶段和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我党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诉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漫长过程,而以人为本则是为我们立足现实实践、追求理想目标指明了方向。中国模式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一方面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协调起来。毫无疑问,中国模式始终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协调起来,既立足当前又志存高远,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统一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

三、中国模式的人学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前提的基本原理,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人学转向。中国模式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实践方面:经济建设中始终以人民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政治发展中始终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政治诉求;文化生活中始终强调教育的发展、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的根本宗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模式的发展路径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的新篇章。

(一)突显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人学观

中国模式坚持了“现实的人”这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在马克思的人学视野中,人性范畴是一个现实范畴而不是一个思辨范畴。马克思把人与其社会性、现实性联系起来,他眼中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普遍解放,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涌流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所以,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个性的普遍解放的条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故此,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中国模式的发展理念中,始终牢记国情,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从中国的“现实的人”出发来制定一系列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模式突显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念。

(二)实现了从“人本理论”向“人本实践”的飞跃

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践着马克思提出的建立“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首先,中国模式的科学发展观是由原来“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复归的内在体现。在“以物为本”的时代,改革成果以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以人为本”的时期,则要以人的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人的个体生活水平看得见的提高为主要的标志。[5]27马克思以“依赖关系”为标准把社会发展划分为“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以人为本”的三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其中,“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其次,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都源于对“以人为本”的背离。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要在发展中牢固树立和实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解决当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和关键所在。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以人为本”提升为党的执政理念,并实实在在落实在各阶段的发展路径、发展规划、发展措施中,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秉承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实现了从“人本理论”向“人本实践”的飞跃。

(三)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崇高的价值目标和追求。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充分自由地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消除异化,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本质要求和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模式自觉地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和追求,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充分证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识的深化和对人的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中国模式在价值目标和追求上,同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目标和追求是高度统一和一致的。

其次,中国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着全体人民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逐渐从根本上消除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工人异化劳动,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的现象。中国模式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再次,中国模式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1)中国经济模式把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日益充分的条件。(2)中国政治模式为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加快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实务的政治诉求自然会不断提升。中国政治模式有利于人们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不断加强,政治素质不断提高。(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致力于利益的协调与均衡,追求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切实保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发展。中国模式致力于利益的协调与均衡,促进着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总之,中国模式着重从实践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国情制定大政方针,突显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人学观;注重“以人为本”的实践操作,实现了 从“人本理论”向“人本实践”的飞跃;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统筹协调发展,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及时总结和梳理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既可以坚定国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也是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1]赵曜.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模式[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

[2]常欣欣、毛德儒.近年来“中国模式”研究中的相关问题与思考[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3]徐崇温.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和特征(访徐崇温)[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9).

[4]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中国模式的优势”等6则[J].求是,2011(4).

[5]崔存明.试论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发展模式的转变[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2).

猜你喜欢
人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2
北人学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
阿来研究(2018年1期)2018-07-10 09:39:0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4:29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