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

2011-08-15 00:51:48孙智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孙中山工业化思想

孙智君,朱 凯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2.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一、引言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和其他著作中描绘和构建了中国近代化战略和社会经济解决方案,其后,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原则,弘扬并拓展了孙中山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奠定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是,影响工业持续发展的问题依然突出,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出现。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深入拓展孙中山经济思想尤其是其工业化思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取和运用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精华,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好“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笔者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不完全考察,归纳如下:

(一)对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形成背景和来源的考察

学者们普遍认为,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来源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乾润梅指出,孙中山通过对西方经济理论及欧美各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发展史著述的研究,从而为其工业化思想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此外,近代中国的“振兴实业”思潮也为孙中山“实业救国”计划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影响,尤其是“资本公有”思想[1]也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李自茂从思想渊源和历史渊源两方面分析了孙中山关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及建设近代化国家等经济思想的形成[2]。袁立春则探讨了孙中山所经历的地方文化背景影响[3]。此外,还有相关研究散见于有关论述孙氏经济思想的著作和文章中。

(二)对孙中山实施工业化所需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港口等)思想的考察

凌琦介绍并评价了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计划以及建设铁路所需的资金来源[4]。朱从兵、郭正秋、翁有为、冯君等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孙氏的铁路规划思想[5]。林家有先生则系统论述了孙中山铁路建设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可谓是此类文章中的集大成者[6]。此外,谢瑾以《建国方略》作为切入点,分析并评价了孙中山的三大港口规划思路[7]。

(三)对孙中山的区域工业政策思想的考察

石晓东论述了孙中山关于开发西部所需要的交通、自然资源、人才、资金等条件和要素的重要性[8]。施友明指出,如何开发西部丰富的资源是孙氏开发大西北经济方略的核心[9]。张建忠认为,三大东西条带状的经济区的划分,是孙中山在认真考察了全国各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以后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国情。[10]

(四)对孙中山的工业科技思想、工农业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张汉静从阐述孙中山科技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切入,深入探讨了孙中山科技哲学观、工业科技观、农业科技观、交通科技观、国防科技观及科技开放思想、科技教育思想[11]。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孙中山农业发展思想。[12]

上述研究者主要以《实业计划》为蓝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为进一步深化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研究视角、史料分析、研究主题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且缺乏一定的深度。主要表现在,相关研究多从描述的层次展开,只简单列出孙中山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政策和主张,并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而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和总体分析。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较少运用当今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和验证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和有关具体发展政策。三是对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其他方面,如港口、市街等方面,学界论及不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研究。

二、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来源和形成

正如1923年孙中山先生指出:“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我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考,有吾所独见而创者”[13](P60)。可见,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是在考究中国近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合理的经济思想而形成的,既自成一体又兼容并蓄的理论体系。

(一)成长环境的影响

孙中山生于广东。广东自宋朝以来,一直是一个商品经济较发达、东西接合的地区,其“乡人多游贾于四方”,致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更快。在孙中山成长的年代里,“各行省无不有粤商行店,五大洲无不有粤人足迹”[14](P9)。广东岭南文化的开放性、融汇性和实用性[3]深深地影响着孙中山,使其能用宽广、包容和实用主义的心态和原则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是比较庞杂的,他吸收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性质乃至不同流派的经济思想、理论和经济政策,这些实质上正是孙中山母体文化本身具备的特质所带来的影响。

(二)近代“振兴实业”思潮的影响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改变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一批仁人志士纷纷提出并实践“振兴实业”之主张,即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不仅吸收了“振兴实业”思潮的合理成分,还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变革为资产阶级共和制加资本主义工业化思想,从而在更宏伟的规模上潜心构筑“振兴实业”、“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蓝图。可见,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不仅是对“振兴实业”思潮的继承和扬弃,而且在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认识深度方面可谓前无古人。

(三)近代中国现实状况的影响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有密切的联系。孙中山在卸职大总统后,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考察。这次考察促使孙中山认识到发达交通运输业之关键性。“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有为交通之母”[15](P383)。他提出中国要在十年之中修筑16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若能实现,中国可成为“全球最富之国”。[15](P391)此外,近代工业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要素均极缺乏,孙中山于是提出了“举外债以兴实业”的办法,“我们无资本,则用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则借用外国之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15](P533),以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走上富强之路。

(四)西方经济学说的影响

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是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中的主要理论更多来自西方经济学说。他曾说:“余留心经济之学十有余年,远至欧洲时局之变迁,上到历朝制度之沿革,大则两间之天道之事,小则泰西之格致语言,多有旁及”[16](P1)。从上海孙中山故居管理处整理编印的《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目录》可见,1911年前孙中山的西文藏书达501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法律、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而经济类藏书数居第一,达129种。其中包括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亨利·乔治的《保护贸易或自由贸易》等。再观孙中山1914—1915年的购书清单,他不仅研究了纪德和萨伊的经济学说及农业、渔业和海洋资源等问题,还对公有制的局限性及其原因、铁路的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最低限度工资和工团主义、公共事业的费用、劳动管理的科学等也有研究[1]。除了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之外,孙中山也以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当时盛行于欧美国家的各种经济流派,如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俄国的“民粹主义”、亨利·乔治的单税论以及马克思的“资本公有”思想等。孙中山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研究各种经济流派的经济理论,耳闻目睹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善果”和“恶果”,对西方各种经济学说或理论进行广泛学习和吸收,这都成为孙中山形成其工业化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17]

三、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在借鉴中西实践经验和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构筑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工业近代化思想体系。兹分为四个方面分析之。

(一)孙中山的部门发展思想

“预谋实业之发达者,非谋一端之可成效也;必也万般齐发,实能收效。”总体而言,孙中山在着眼于我国工业化的整体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而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即要发展实业,就必须全面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孱弱,客观上无法兼顾各行各业同步发展。故此孙中山提出应当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实业。

首先,孙中山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工业由“关键及根本工业”和“本部工业”两大类构成,其中“关键及根本工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制造、采矿、冶炼等生产资料部门。他主张对“关键及根本工业”进行重点投资,优先发展;“本部工业”则指“乃及个人及家庭生活所必需,且生活安适所由得”[18](P291)。对于这两种“工业”的关系,孙中山先生认为优先发展“关键及根本工业”对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可以奠定基础并打破约束工业发展的瓶颈,“关键及根本工业既发达,其它多种工业皆自然于全国在甚短时期内同时发生”;他还指出,“关键及根本工业发达,人民有许多工事可为,而工资及生活程度皆增高。[18](P291)这一观点和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通过国家建设大量公共设施以扩大总需求进而提振国民经济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是,孙中山提及这一观点是在1919年!此外,孙中山认为,发展“本部工业”的目的在于“使多数人民既得较高工资,又得许多生活必要品、安适品而减少其生活费用”[18](P291),这与其“民生主义”实现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在产业发展次序问题上,孙中山主张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重视能源和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并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保障上述各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在交通运输业方面,孙中山指出,“富强之道,莫如扩张实行交通政策。”[15](P420)他强调“予之计划,首先注意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皆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也无由发展也。”[19](P134)因之,孙中山主张把交通作为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战略重点。故《实业计划》之六个计划中交通运输业计划占四,其中,前四部分中有三项规划了海港建设和内河航运。第一计划论西北铁路的建设,第三计划论西南铁路的建设,第四计划则全面规划了铁路建设。一方面,他尤其重视港口的发展,因为港口有水上运输量大及成本低的优点,十分宜于加强与海内外的交流,从而满足工业化所必须的各种要素交易之需要。另一方面,因为港口作用的发挥,还须依靠与港口相连接的铁路、公路交通系统来支撑,因此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利用外国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在数十年内修建铁路数十万里,来建成一个足以支持我国工业化实现的近代交通体系。为保障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孙中山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由国家建设与交通运输业相关的工业,如铁路机车、客货车辆制造厂以及造船厂[18](P290),同时建设相关上下游产业如水泥等建材工业;以经济原则制定移民政策。孙中山据“铁路经济上的原则”[18](P166)认为,“从利益之点观察,人口众多之处之铁路,远胜于人口稀少者之铁路。然由人口众多之处筑至人口稀少处之铁路,其利尤大。”[18](P175)由此,他主张我国应由东南及中部人口稠密的地方向蒙古、新疆等人口稀少的地方移民。

在战略重点产业——能源产业方面,孙中山认识到国家工业化的实现,将依赖于作为动力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供给,我国煤油埋藏量虽大,四川、甘肃、陕西和新疆都已发现油源,而开采量都不大,“由此种矿产,不能开采以为自用,以致由外国入口之煤油、汽油年年增加,未免可惜。”[18](P306)因此需要重视对这些战略资源的开采。

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方面,孙中山提出实行农业立法、农地测量,制造农业机械,以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利,加强国家对土地的管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他还提出划分农作业区的设想,如对于边疆地区开发,提出了移民政策,即由国家收买土地,贷给到边地的移民使用,成立农庄,国家还贷给移民农具、种子以帮助他们创业[20]。

在“本部工业”——轻工业方面,孙中山认为,粮食机械制造业尤为重要,各类食物的贮藏、运输、加工、分配与输出等各环节的生产也不可忽视。另外,房地产以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问题,他称,“未来五十年中至少需新居室者有五千万,每年造屋一百万间,乃普通所需要也。”[18](P299)他进一步分析了居室工业所需建筑材料的生产及运输、居室的建筑、家具的制造及包括自来水、煤气和电话等在内的家用物的生产和供应问题。除此之外,孙中山指出,“中国欲得近时文明,必须行动。”[18](P301)要行动,必有车;要用车,必有路,有车有路之后还须有供车用的燃料,于是“行动工业”必须也有所发展。以上可见,在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中,产业关联思想已经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二)孙中山的工业区域规划思想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在把握国家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首次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对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他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北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南部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域,设想在这三大经济区域建设三个世界性大港及数十个中小海港,构成中国的海运系统;修筑10万英里铁路,组成中国的铁路系统;此外,还需修建100万里公路网;治理改良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和开凿疏浚运河,建设内河商埠;发展工业、矿业和农业。在北部经济区,以北方大港为龙头,沿黄河流域和西北、东北铁路系统往西,达中国西北极端[18](P167-177);在中部经济区,则开辟东方大港,依托中央、东南铁路系统和长江流域各水系,发展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北部、河南南部直至四川东部等沿江各省经济[18](P180-186);而在南部经济区,则改良南方大港,借助珠江流域和西南、高原铁路系统,开发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南部、四川、青海直至西藏[18](P215-222,232-233)。上述区划的理由在于:其一,每个区域都具备直通国际市场的世界性港口以及大小不等的沿海沿江商埠,有利于中国市场与世界经济的连接;其二,以水陆两径打通各省之间的运输通道,加强彼此间的联络;其三,通过广泛的经济联系,更新传统观念、思维方法、管理模式等,使汉满蒙回藏“种族易于同化”,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昌盛。[21]

在上述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即各个区域如何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区域发展政策的四个原则为: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引外资;必应国民之最需要;必期抵抗之至少;必择地位之适宜[18](P166)。由此,各区域宜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比如在北部经济区,山西、直隶一带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则这些地方宜于建大型的炼钢厂[18](P178);西北地区地广人稀且自然资源丰富,而环渤海区域人口稠密,故宜将“沿海、沿江各地稠聚人民”、“移实蒙古、天山一带从事垦殖”[18](P175-176)。在中部经济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宜充分利用当地费用低廉的水运,完善交通运输网,从而为本区域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低成本的动力支持,鉴于此,孙先生提出要重点整治长江流域干、支流的河运系统,并建设内河商埠。南部沿海区气候温暖、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宜于在广州一带建造大型造船厂,生产远洋和内河航运等不同种类的船舶[18](P248)。就各经济区轻工业发展而言,孙中山认为仍须视原料来源而有所侧重,如纺织业,中国西北部大多“用为牧地”,应重点发展羊毛工业,“中国南部之麻原料甚富……故于此区域设立许多新式工场”[18](P297),而于“产棉区域设诸大纺织”,在“养蚕之县”及适宜地方设制绸工场[18](P296)。可见,以因地制宜原则制定的三大经济区规划,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

区际之间的协调发展也是孙中山关注的重点问题。他提出铁路可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此外,为开发内地丰富的资源,引导外资投向内地“于中国人民为最必要,而于外国投资者为最有利之事业也”[18](P305)。他渴望“友好之外国资本家”能给予贷款以支持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从而加快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21]。此外,他鼓励沿海沿江居民移民至边疆地区从事垦荒事业。为保障这一过程的实现,政府应采取扶持移民的“特惠”政策,如将贷款首先用于安置被裁士兵的移民,开设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庄”,将土地长期贷诸移民使用;资本、种子、器具、房屋由国家供给,费用可分年摊还等,使“中国废弃之人力,与夫外国之机械,施对沃壤,以图利益昭著之生产”。[22]

(三)孙中山的工业管理体制思想

不同的工业管理体制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顺利实现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结果[23](P59)。孙中山提出了“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管理体制,使“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24](P250)。在具体操作上,他建议由国家来经营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杜绝私人资本对这些行业的垄断。但同时,《实业计划》指出:“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18](P166)。由此可见,孙中山虽然主张国有化,发展国有资本,但并不排除私人资本的发展,只是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之不会像在欧美国家那样任其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危害。因其先验性的思考,民国年间一些学者纷纷发表后续研究,如经济学者沈志远指出,“应当估计到现实的种种条件,权衡事业之缓急,轻重,大小而决定,何者应首先国营,何者可暂缓,何者应全部国营,何者可局部国营,何者应官商合营,何者可官督商办。”[25]这些思想为抗战胜利以及抗战后中国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孙中山关于工业化中人才、资本等的思想

孙中山认为:“欲图中国实业之发展者,所当注重之问题,即资本与人才而已”[26](P108),可见他认识到人才和资本对工业化实现的重要性。

伴随经济发展,人才资源将对一国实现工业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3](P118)。孙中山说:“经济之发展使知识能力之需要日增”[26](P77)。鉴于当时中国教育的落后导致的国内相关行业人才极度匮乏,孙中山由此考虑到引进人才问题。孙中山引进人才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一是中国的建设人才十分缺乏,必须聘请外籍人才来中国对各项经济事业进行扶持和帮助。而人才问题的大规模解决,尤须多开新式学校,并派遣学生去国外留学,学习相关知识,毕业回国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其二是受到美国引进人才以发展实业做法的影响。“当其发展实业之初也,资本则悉借之欧洲,人才亦借之欧洲,人才亦多聘之欧洲,而工人且有招之中国。其实业之发达,今已为世界冠矣”[26](P112)。1912年,孙中山指出:“美国现有120万里的铁路,乃世界之最,其富强程度亦为世界第一”,那么,美国到底采用何种方法?孙中山的总结有四:“招待外资,任用外才,政府奖励,人民欢迎”[15](P567)。孙中山于1921年7月8日在致廖仲恺的63项救国计划中之第42项中,列出了“聘请列强军事专家人员来华教练我国海、陆、空军事学生,及教练国防物质技术工程之意见计划书”[15](P571)。对所聘人才的管理,孙中山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签订合同,实行合同制管理[27],即通过签订合同规定和约束外来引进人才的相关行为,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中国工业化建设效力。

就资本的重要性而言,早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估算:“中国今日非五万万不能建设裕如。”但是,以中国资力之孱弱,“惟有募集外资之一法。”[16](P190)考虑到这是获得资本的必经路径,孙中山细致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借用外资的经验,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三种方式。一是借款自办,即以个人或公司名义直接与外国资本家交涉借款事宜,该法的好处是可以避开政府间矛盾;二是中外合资;三是外商独资经营,即允许外商在中国办理各种工商事业,但要订立一定的期限,期满则由国家赎回。孙中山指出引进外资的首要原则是不失主权,因为主权既失,则无经营之自由,而“庶几操纵在我,……方能泛应曲当,驰骋于今日世界经济之场,以化彼族竞争之性,而达我大同之治也。”[18](P160)此外还提出其他原则,如不用抵押、利息要轻等。[28]

四、结语

由部门经济思想、区域开发思想、管理体制思想以及工业化各要素思想构成的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第一,注重建立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国近代工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均衡上,且未能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中的各部门比重极不平衡。孙中山先生考虑到当时的中国经济孱弱,客观上无法兼顾各行各业同步发展。故此孙中山提出应当有重点、有计划地发展实业。在产业发展次序问题上,孙中山主张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重视能源和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并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保障上述各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重视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基础产业确立中国产业体系框架,进而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这一思想和现代产业关联理论不谋而合。

第二,注重构建一个以点及面、统分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孙中山将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各区域都建立相应的中心和基点,以此来带动本区经济发展;同时,各区域间注重分工合作,并继而联成一片,协调发展,最后促成全国实业计划的实现。[29]

第三,注重建立一个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格局。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孙中山十分重视经济计划的制定,注重国家资本的培养和发展,保持经济的相对稳定性,以防止个人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垄断经济命脉。[30]但同时,并不限制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法律上、政策上仍给与优待和保护,以保持经济的活力。

可以说,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是“相当完美”的,但是正因为“完美”,他的很多计划都大大超出了当时社会环境所能承载的限度,成为不能实现的空想。当时无法实现,并不能说明其思想存在缺陷,也不能说未来不能实现。相反,他所构筑的《实业计划》蓝图,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逐步实现、正在实现或者即将实现,这恰恰又说明了孙中山工业思想所具备的科学性和引导性。重新审慎地研究孙中山工业化思想中的细微之处,对于我们在新时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重大的启迪。

[1]乾润梅.孙中山工业化思想溯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

[2]李自茂.试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及渊源——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4).

[3]袁立春.近代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经济思想[J].广东社会科学,1991,(1).

[4]凌琦.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思想[J].贵州文史丛刊,2001,(4).

[5]朱从兵.“尤当先以沟通极不交通之干路为重要”——孙中山铁路规划思想初探[J].学术论坛,2005,(1).

[6]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建设思想和主张[J].近代史研究,1991,(5).

[7]谢谨.孙中山的港口建设思想——以《建国方略》为中心的探究[J].文学与艺术,2004,(2).

[8]石晓东.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及其关于开发西部的设想[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9]施友明.孙中山关于开发大西北的经济方略[J].江苏政协,2000,(7).

[10]张建忠.孙中山关于开发我国西部的经济思想[J].团结,2001,(6).

[11]张汉静,郭贵春.孙中山工业科技思想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2003,(1).

[12]李国环.孙中山发展农业和振兴实业的经济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2,(2).

[1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黄明同,卢昌建.孙中山经济思想:中国建设者的前瞻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鄢定友.论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1,(5).

[18]孙中山.建国方略:近代化中国大策划[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陶勤.论孙中山的国家工业化思想[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1).

[21]常永胜,孙东川.论孙中山的区域经济思想[J].嘉应大学学报,2001,(4).

[22]云乃庆.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6).

[23]聂志红.民国时期的工业化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沈志远.论中国工业化路线诸问题[J].新工商,1943,(4).

[2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柳卫东.略论孙中山的引进人才思想[J].浙江学刊,2004(2).

[28]崔忠,生一鸣.孙中山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引进外资的思想[J].江苏商论,1988,(7).

[29]张磊,张苹.孙中山: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前驱[J].广东社会科学,2008,(5).

[30]钱津.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国特色[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孙中山工业化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