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理学科优势,渗透环境教育*

2011-08-15 00:49王会英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环境活动教育

王会英

(内黄井店一中,河南内黄456300)

1 目前生态环境现状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高速发展,但随之也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耗竭等。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沙漠化面积扩大、森林面积减小等。三是突发性严重污染和化学品的污染等。

人口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引起的无限制的自然资源滥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如何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全球性的资源、经济和生态与人类活动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格局,这是全球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 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

初中地理学科是进行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总课程目标的追求是: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是:使学生増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我国初中地理学科着眼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人类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保护环境、使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学生对全球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方法。

3 充分运用地理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

3.1 立足教材,构建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促进环境教育

教师不能一味地说教和灌输知识,应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就环境问题畅所欲言,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当师与生、生与生经过充分交流达成对环境问题的共识后,就会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发展的责任,环境意识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例如《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用投影打出一定的信息资料,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计算,一个3口人的家庭月收入是3000元,那么人均收入是多少?一个5口人的家庭的月收入也是3000元,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呢?如果两家都买3000块蜂窝煤,哪一个家庭的人均数少?学生很快就把答案算出来了,并踊跃发言。

接着我又提出问题,根据以上计算,请学生想一想人多了好呢?还是人少了好呢?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我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每个阵营里选出一个组长代表发言。

“多”好组组长:还是人多好,人多力量大,人多创造的财富多,举个例子,我们每个人一人植一棵树,全班就能栽45棵。全校每人栽一棵呢?全国每人栽一棵呢?

“少”好组组长:还是人少好,首先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的增加,盲目的生产和消费,就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必然导致资源的短缺与枯竭、环境的污染与退化,现在的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就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

学生唇枪舌剑,争论不休,这时我再次利用投影打出“沉重的包袱”、“地球失去平衡”和“苦难的母亲”等反映全球人口问题的几幅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会带来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等等。

两组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人口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学生通过辩论,合作探究,辩证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探究学习的方法得到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正确的人口观和持续发展观。

3.2 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

由于环保科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又受教育场所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身临其境,演示和实验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好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物的演示和实验,并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从而得到有意义的信息。例如,用一试管取少许雨水逐滴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状况,从而感知环境现象的变化发展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又例如,取一集气瓶,瓶内装入一些水,取燃烧匙,内装一些硫粉点燃,放在集气瓶中,集气瓶上盖一纸片,等硫粉燃烧停止后,集气瓶中逐滴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让学生观察水色变化情况,随之将一铁钉放入集器瓶中,再让学生观察铁钉的变化,从而认识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运用演示和实验法,教师首先要选好演示和实验的课题,设定演示和实验的目标、程度,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和材料,让学生利用仪器和设备进行试验操作,从而获得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比较容易理解获得的知识。

3.3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现代化教育技术如电视、电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单位时间内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信息量远远超过语言,有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的效果,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精力自悟、自练、自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地理学科的特点,使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上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扩展,发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了环境教育效果。

4 充分利用学生课外和校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配合国际和我国确定的一些重大环境和地理活动以及重大环保会议,可不失时机地开展环保公益实践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的兴趣与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关心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感。“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中国植树节”等都是国际组织或我国政府为维护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规定的节日,利用这些节日,可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如环保绘画活动、环境知识比赛、环保参观活动,举办环保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在街头进行主题宣传活动等,寓环境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强化环境教育。

让学生写环境调查报告、环境科学小论文,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如以“绿色消费”中的“绿色食品”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或科学小论文。所谓“绿色消费”就是消费者购买与环保有关的、无污染的产品等。“绿色食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活动前,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示范,要求各活动小组在活动前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互联网、图书室查找相关资料,并设计问题,利用星期天或课外活动时间,到商店、菜市场采访商人和消费者,了解绿色食品与同类的其他食品的供求情况。活动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第二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了解“绿色消费”的市场原因。

第三步:根据掌握的信息,预测“绿色食品”的前景,从不同角度入手,写成调查报告或专题小论文。

这种活动不仅使学生直接接触到环保教育的内容,环境意识得到增强,又为学生提供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从事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搜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

5 把环保知识、环保活动列为学科成绩评价内容

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主要靠教育,但同时应该给予适当督促和评价鼓励,不能科学地对学生参与环境教育进行评价,学生就不会重视这一学习内容,所以,应当把环保知识、环保活动内容列入地理学科成绩评价考试内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评价必须以注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并推行学生自评,是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在评价中要以学生的自评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教师给学生提供评分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有关环境教育的情感、态度、行动和成果等进行自我评定。在让学生依据标准个人自评的基础上,给予分数,作为地理期末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环境知识的学习和活动了。

6 地理课开展环境教育要持之以恒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中考不考地理,师生都有怕注重环境教育内容的学习而影响主课学习的心理。另外,由于受经费问题的影响,学校图书馆环保读物、环保报刊不多,都给环境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克服困难,不失时机、持之以恒地加强环保教育。

环境教育不仅要暴露问题、揭露弊端,而且要引导学生正视环保问题,树立信心,既要有环境忧患意识,更应该树立环境责任意识,积极对待、认真解决、从我做起,要让学生知道在环境问题上不要因“善小而不为”。而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质量的提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又为学习目的性教育提供了契机。

[1] 金明玉.浅谈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

[2] 张思英.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融合[J].科教文汇,2010,(10).

[3] 韩梅.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程的环境伦理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0,(9).

猜你喜欢
环境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