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
语文课堂:学生主体不可取代教师主导
王 军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只有追求主体和主导的和谐统一,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刻意强调学生主体,必将导致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散漫无序状态,这是走进新课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实效
早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教育界有识之士就已经提出,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具代表性的是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又被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里,逐渐为全体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呈现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流于形式,表面看上去是学生在活动,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有的将其作为教学点缀,本质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等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新课程实施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重教师教、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彰显。但有些学校和有些教师,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内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走偏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控。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现象: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宰,原本属于教师的讲台,被学生取而代之,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本应认真阅读、仔细研究的文本,被演绎成漫无边际的“话题”,随意拉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你方唱罢我登场,结果可想而知。这种所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在原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层面上徘徊,不会有任何收获,更谈不上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升。缺失教师主导的课堂,只能是散沙一盘,没有了方向。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却被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是新课程。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绝不意味着降低或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出,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挑战,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制定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调控教学流程,而且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沿着预设教学目标的方向由浅入深走进文本的核心,在不断思考、总结、提升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而这种教学也必定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新课程从来没有排斥过教师的教,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教永远是学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很少到知之甚多,离不开教师的教。但怎样教,在什么情况下教,却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那种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借口,从而否定教师教的做法,是新课程所不取的,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几乎家喻户晓,主讲的大师们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典型的一言堂,然而听者如云,反响极好,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生动有趣的讲解、动情入境的范读、深刻独到的见解,不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思考状态。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是安静的,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是沉闷的,因为学生没有任何参与的外在表征,课堂上只有教师的声音。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此时此刻每一个学生都被教师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住,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这是多么难得的教学情境啊,苏霍姆林斯基将这种教学境界称作“灵敏的寂静”。这种针对学生实际的有效的讲解,与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不能只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外在表现,应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场。如果学生真的被教师的讲解所吸引、所打动,用耳在听,用脑在想,用心在悟,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判定:教师的教是有效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忽略,相反却受到极大的尊重。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的乐园,也是教师教的舞台。教和学在课堂上和谐统一,才是理想的语文教学。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另一方面的缺位,从而使教学走向歧途。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新课改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不同程度地走进语文课堂,但由于对这一教学方式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具体操作上,出现了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体现在语文课堂上是以学生的活动形式为载体的。这种学习方式如果运用得好,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也会从根本上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笔者观察了大量的语文课堂教学,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尚未出现。很多语文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不能准确把握这种理念的内涵。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和明确的目标。如阅读教学,教师在学生研读之前不提要求和任务,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大谈所谓的阅读体会,最后教师只作简单的评价,没有任何引导,合作学习缺少实质性的内容而徒具形式。大做表面文章是目前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流弊,教师设计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环节时过于随意,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合作学习,缺少研究和思考。大量的简单的问题被教师指定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只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忽略合作学习的实效。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反而会适得其反;探究学习的问题设计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问题设计不好,就会使探究活动无法进行。我们看到大多数问题的设计缺少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或浅尝辄止,或有始无终。即使是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时间也得不到保证。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知识的自我建构,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合理的教学设计,否则就只能走形式,贴标签,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新课程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对其进一步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这是值得肯定的。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上的好看,为了赶时髦,在语文课堂上刻意加大学生活动的内容。把本应教师讲解、点拨、指导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更有甚者,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干脆把整堂课都交给学生,自己则成了课堂上的旁观者和局外人。用学生的活动取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沉闷的教学局面确实被打破了,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但这样的教学还能称其为课堂教学吗?
我们认为,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永远不会被淡化的,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时时刻刻都将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就自主学习而言,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指导;就合作学习而言,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合作学习的内容,拟定奖励机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分配学习任务,做好合作体之间的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学习小组和成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其中并有所收获;就探究学习而言,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探究题目,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逐步加大难度,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加以方法上的指导。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课堂上学生活动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实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哪怕是完全交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活动,是达成目标的教学手段,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语文教学,只有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才会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认真学习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正确理解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将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
G427
A
1001-7836(2011)09-0085-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9.036
2011-03-31
王军 (1959-),男,黑龙江大庆人,副研究员,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