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南京 210044)
求职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一个全方位的考验。而求职心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1]。在求职前、求职中、求职失败、求职成功这四个不同阶段,其心理特点和表现是不同的。正确理解不同求职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同时也可以让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一)求职前的心理特点
从步入大学到正式求职前,大学生都处于就业的心理准备阶段。他们开始关注就业方面的信息,逐步加深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专业发展前景、现实就业形势等方面的了解。其中,现实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最大,例如,2008年毕业生 559万人;2009年毕业生 610万;2010年毕业生630万,日益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对于每位大学生都是一个强大的心理考验[2]。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在求职的准备阶段产生了矛盾、焦虑和依赖的心理[3]。矛盾的心理表现为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早点毕业工作,在与日俱增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尽早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一些大学生通过兼职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阅历,也是为了将来的择业早做准备;而另一方面又对求职产生畏惧的情绪,害怕自己求职失败,希望自己永远留在学校里。求职的焦虑心理是对如何求职以及求职结果的一种担忧,会贯穿于求职的各个阶段。一些求职动机过强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他们把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看做是自己唯一的追求,在大学期间整日忧心忡忡,担心自己是否能顺利找到工作。这种求职的功利心理,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焦虑情绪,而一旦求职失败,对其打击比其他人要大。求职前适度的焦虑会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督促他们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考取各种专业证书、参加各种活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除了矛盾和焦虑的心理,一些学生的依赖心理也很明显,表现为对就业毫不关心,过度依赖家庭和社会。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对就业的影响不大,自己完全不需要对职业进行规划,父母和学校会帮助自己解决就业问题。由于对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在大学期间许多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真正求职时,就会逃避现实,甚至不愿意就业。
此外,在求职前的准备阶段,大学生的观望心理也很明显。大学生的观望心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以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关注本届同学的就业情况,在找工作的最初阶段,一些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搜集以及工作的定位并不是很明确,所以开始关注周边的同学,从别人的就业中来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找什么样的工作、该怎样找工作。
(二)求职前择业价值观的形成
在择业之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对就业情况和形势的了解,大学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择业价值观,其中包括对工作地区、岗位性质、薪资待遇、发展前景以及个人能力兴趣等方面的认识。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在近几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就业地区上,2003年研究表明[4~5],80%的学生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而 2010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网络调查却显示[6],大学生对大城市的热情有所降低,有接近 1/3的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城市就业,因为大城市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增大的生活压力,让毕业生把生存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2005年的调查表明[7],在对工作的选择上,大学生把高收入放到了第一位,其次是工作的前景和个人的兴趣。而 2010年的调查发现[6],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在单位的性质选择上,政府、国企和事业单位仍是毕业生的首选。调查同时显示,在高就业压力下,毕业生较少关注个人能力和兴趣,在薪资的需求上也越来越实际,本科生的期望是2 000~3 000元,而且先就业后择业的比例占所有毕业生的 61%。
从大四开始,求职就成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这其中包括就业信息的收集、简历的制作、参加招聘会、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的环节。求职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有什么特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情绪的角度,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的情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人的情绪根据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激情是人遇到重大事件时的一种紧张激动的情绪状态。由于求职关系到自己未来的社会地位、生活水平等一系列重要事情,所以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经常处于激情的情绪状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他们表现为紧张、激动和焦虑,而且这种紧张焦虑的心情会贯穿于正式求职的各个环节。如在面试前的准备阶段,担心自己遗漏了哪个方面的信息;面试过程中,希望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特别是自己中意的工作,非常地担心自己能否顺利通过考核;面试后等待结果的焦虑不安等。在长时间紧张情绪状态下,大学生容易产生以下几种不良的心理表现:
1.焦虑的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程度要远大于求职之前的准备阶段。求职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现实的担忧让大学生会经常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中。一项关于大学生择业应激源的调查发现[8],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有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的来源。社会方面,不公平竞争、失业人数剧增、毕业生人数递增等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个人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多人虽踌躇满志,但是却只会虚度光阴,在真正择业时,会担心自己成绩和表现不够优秀、专业技能不够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家庭方面,父母的期待、亲朋的关注都给求职的大学生带来了压力,引发他们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人潜能的发挥,对择业有帮助。但是过度的焦虑会让人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不仅会影响毕业生的表现,还会对他们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失眠、食欲不振、身心疾病等。在求职过程中,如果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担心面试的结果,就会越紧张焦虑。所以,为了避免过度的焦虑,大学生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求职的过程中,而不是求职的结果上,这样会让自己更坦然和从容。
2.嫉妒和盲目攀高的心理
嫉妒是对他人的能力、成就和条件持羡慕而又敌视的情绪[9]。求职过程中的嫉妒心理是非常强烈的。他们会非常地关注朋友和同学的就业情况,对那些自身条件优越的同学充满了嫉妒,把别人的优越条件和机会视作对自己的威胁,非常不希望他们找到好的工作。如果和自己条件差异不大的同学获得了较好的工作机会,嫉妒和不安的心理最强,内心充满了煎熬和不平衡,抱怨现实的残酷与不公平。嫉妒是心理不平衡的来源,会促使一些学生采用贬低、诋毁、报复的手段来达到心理平衡。
在嫉妒的心理作用下,大学生非常希望找到一份让别人都羡慕的理想工作,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造成了他们盲目攀高的心理。例如,一些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考虑工作和个人的匹配程度,盲目追求大城市、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用人单位。对那些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工作都视而不见,错过了最合适的就业机会。
3.从众的求职心理
求职的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和明确的认识,过多地依赖别人的职业价值观,根据大多数人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调查表明[10],84%的学生把就业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国企、大中专院校,因为这些部门是大多数人理想的工作去向。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很多毕业生并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一味地追求看似理想的职业,加大了自己求职的难度。近年来,一个公务员岗位有几千人来竞争,就是求职从众心理的一个表现。
4.求职若渴的盲目心理
为了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表现得过于急躁。求职时,会没有针对性地广撒网,完全不考虑工作性质、地点、薪酬等。只要看到可以投简历的单位就一定会投,只要有面试机会就一定要去,甚至全国各地到处参加面试。这种情况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遇到合适工作,却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使自己错失良机。这种盲目心理,导致一些学生缺乏理性分析,容易误入求职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求职失败对于毕业生来说不仅是一次挫折,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是对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一个考验。求职失败后,会让人产生沮丧的心理,多次求职挫折,会让毕业生产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干脆放弃求职,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甚至自杀。弗洛伊德指出,人在受到挫折之后会很自然地启用心理防御机制,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求职失败后,两种防御机制的作用是不同的。积极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等,它能促使大学生调整对挫折的认识,总结失败的经验,树立求职的信心。消极的防御机制,如否定、压抑、投射等,会让大学生对就业产生畏难的情绪和自卑心理,夸大求职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失去择业的勇气,继而出现幻想、逃避现实等行为。
求职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就业形势、用人单位的需求、自身的专业和能力,以及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对于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把挫折当做自己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除了要启用积极的防御机制,失败后寻找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把自己的情绪向家人、朋友倾诉,能够有助于顺利摆脱求职失败的阴影。
求职成功后,可以说是一个求职周期的结束,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顺利签约并不代表求职的成功。调查发现[6],六成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 1—3年内换工作,17%的大学生会在毕业 1年内换工作,而近年来,大学生的毁约率也持续攀升,有的甚至上午签约,下午就毁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在高就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担心自己无法就业,匆忙找到一份“保底”的工作,遇到合适的再毁约。而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的比较心理。求职成功的同学会把自己的工作,从工资待遇、工作区域、未来发展等方面和其他同学相比较。过多地比较会引发心理上的失衡,对已经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努力寻求更好的工作。
[1]陈国海,许国彬,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 [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07-218.
[2]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3]甘超,信中贵.大学生职前常见心理问题与行为异常的分析及应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67-69.
[4]范巍,冯颖,曹高举.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 [J].青年研究,2003,(9):26.
[5]申勤俭,李娜.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与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89-93.
[6]2010年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查[EB/OL].英才网联.
[7]王沛,康廷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的编制及初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5,(2):143-148.
[8]谢书书,姜智,邓远平.厦门大学生择业心理应激源的调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0,(4):34-39.
[9]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J].九江学院学报,2004,(4):23-26.
[10]梁彦红.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从众心理现象分析 [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