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

2011-08-15 00:48果孝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

果孝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

果孝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幸福体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把工作重点仅仅放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忽略了对学生心理潜质的开发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满足了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只有在积极心理学领域重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才能最终达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当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难摆脱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困扰,把问题学生或者把鉴定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即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关注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收效也并不明显。这种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于促成“积极情绪体验”的目标因素定位过高;另一方面就是原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由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对损失、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是应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进行研究。它提倡积极人性论,主张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因此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回归。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上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二是个人层次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意等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已经涉及到好奇、乐观、宽容、爱、毅力、感受力、创造力、天赋、灵性等范畴;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1]。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站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医学化倾向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领域,医学化模式曾经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目前在认识上虽有转变,但其影响根深蒂固。表现为重诊治、轻预防;重障碍咨询、轻发展咨询[2]。导致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理解偏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德育化倾向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具体表现为隶属关系不明确,机构定位不明确,编制不落实,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辅导员普遍担当咨询与治疗任务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滞化了学生的健康心理成长与发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化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众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往往顾此失彼,目标模糊,对心理问题关注过多,对心理发展关注较少。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预防教育。在我国众多高校,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偏颇,学生所了解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多为消极的,比如什么是精神病、神经症、心理问题,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等。这就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预防精神和心理疾病,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对学生造成消极暗示,总是在想自己如何能够避免心理问题,对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则缺乏思考[3]。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缺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更关注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直接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但对于每一个心理正常的学生如何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心态积极健康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很少有人谈及,更没有具体的做法和措施。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自杀预防教育。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心理学自从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个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4]。这三个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均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同等程度的关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上,自杀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心理学正在变成一门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向了偏颇,关注消极、病态,特别是自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具有自杀预防教育的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绝不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自杀预防上。

三、立足积极心理学,重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植根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之上,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发展并增强其幸福体验。为此,必须重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一)调整教育理念,树立“积极预防”的教育观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地关注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学生心理成长中的弱点、缺陷当做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与困惑,侧重分析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治方法。这种工作重心的偏移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怎样避免负面情绪,不清楚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而积极心理学则倡导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心理问题的积极方面这一理念,并主张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5]。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向由“被动干预”转向“积极防御”,学生在培养自身的“积极”品质的同时实现对心理问题的预防。

(二)调整教育理念,树立服务全体学生的价值观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是普遍重视少数学生的消极问题,忽视多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使得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均衡,表现为更多的教师关注少数问题学生,极少有人关注多数学生的积极品质。这非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6]。只有站在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共同发展需求,提升广大学生的幸福体验。

(三)调整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站在发展的高度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教师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展信任、分享和提出发挥人类潜能建议的积极健康品质。强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课堂和学校的积极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帮助学生发展亲社会行为[7]。教师要多使用平等的积极的词汇,如尊重、分享、快乐、体验、感受等,为学校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

(四)调整教育理念,树立严谨的治学观

积极心理学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干预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教师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8]。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并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供预防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的课堂环境,还能运用更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使干预的关注点停留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上,同时能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从而使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落到实处。

[1]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54 -57.

[2]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科技与教育:理论导刊,201.,(3):103-105.

[3]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 -94.

[4]梁惠,马东,张松林.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创造力[J].科教导刊,2010,(1.):160 -161.

[5]季丹丹,郝乐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09,(2):90-91.

[6]巍然.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9):23 -25.

[7]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73-74.

[8]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84 -85.

B844.2

A

1001-7836(201.)10-0106-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40

201.-09-06

果孝文(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心理测量与评估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理念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