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2011-08-15 00:48曲法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航天课程体系学院

王 军,曲法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

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王 军,曲法义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哈尔滨150001)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质量是大学的主线,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要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须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手,大力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基于此,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的自身特点,就建立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体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不断提高航天人才培养力量。

创新;创新型人才;航天特色;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宽泛而庞大的系统工程。ISO9000中“体系”的定义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人才培养体系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培养过程中,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要以实现航天特色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为前提,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规律。目前,要从航天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航天人才培养体系要素。

一、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指针。培养目标是培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培养过程的始终。航天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精英人才”;其内涵是: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其特征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基础、宽厚的航天专业知识,并具有航天人品质和航天科研能力。

二、教育理念

理念是旗帜,教育理念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得到充分体现。航天学院始终坚持“精英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是在航天学院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教学体系内,在学院课程体系设置下,在“航天魂”品牌的德育教育的影响下,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博的知识基础、宽厚的航天专业知识,并具有航天人品质和航天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三、体系要素

培养体系要素,是指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单元或其组合。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设施等。其中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是核心,课程体系、师资、设施等是保障。

1.培养模式

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尚无公认的定义。一种比较常见的表述是: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航天学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六个平台”建设,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将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始终。

(1)搭建德育教育平台

为了突出素质教育,航天学院以“航天魂”品牌为依托,建立学生德育教育平台。

“航天魂”品牌通过“航天魂”学生科技节、“航天行”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广大学生认识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献身航天,培养学生的专业感情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航天强国的信念;通过“三观”教育、航天国防教育、学习先进典型等工作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与优秀品德。

(2)搭建基础知识平台

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航天学院将所属的10个本科专业,按照信息类和航天类进行划分。打通专业限制,实行基础课程统一,组织优秀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建立适应课程需要的基础课程实验基地,搭建起航天学院的基础知识平台,为学生后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3)搭建专业实验平台

加强专业实验内容和实验设备的建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至关重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院所含有的“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飞行器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为专业实验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哈工大航天学院所属的12个系所中心均建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为各自开设的专业课程服务,将现有专业实验室进一步扩展、开放和规范化,搭建起具有航天专业特色的专业实验平台,更好地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服务。

(4)搭建科研拉动平台

航天精神和航天素质是需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和培养的,哈工大航天学院科研实力很强,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达4亿元,绝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包括国家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973项目、863项目以及各部委的科研项目等,航天项目更是主体,在参与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综合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目的,是我们搭建科研拉动平台的中心目标。

(5)搭建学生服务平台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搭建学生服务平台。如建立“年级制”管理模式,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一直由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为他们服务;建立以系所中心为单位的纵向学生管理体制,便于相同专业、相同导师上下级学生间的联系,取得高年级同学的帮助;打破以班级作为管理终端的管理模式,探索以学生寝室为单元的新型管理模式。

(6)搭建实践教育平台

学院与航天集团所属单位具有多年的紧密合作关系,所属单位为学院学生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院多数专业都在航天院所建有学生实习基地,实习中使学生在增长有关航天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亲临航天现场、直面航天人、感受航天精神。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具有航天特色创新能力非常有益。

除实习基地外,航天学院还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1],给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学院每年组织的“航天行”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访了北京、上海、贵州、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航天院所和航天基地,在学校内部和各航天单位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每年“航天行”社会实践团的队员收获的不仅仅是航天知识,更是航天精神。除了“航天行”社会实践基地以外,学院还建立了151中学社会实践基地、盲聋哑学校志愿服务基地、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十·一站台志愿服务基地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2.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过分强调对知识的继承性,忽视了对知识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过分强调共性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它的特征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已经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开设创新训练课(学院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新加入的课程),它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通过营造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目的。它的特征是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科研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教学目标。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5个(均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含二级学科点15个;设本科专业10个。建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9个,多学科交叉,理工结合,为培养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基础。创新训练课程分别由学院36个责任教授团队负责,并结合本团队的科研方向面向本科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进入到责任教授团队参加创新训练课程,成绩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创新课程学分。通过创新训练课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

3.管理模式

航天学院推行“年级制”教学管理模式。学院本科生培养办公室共10人,组成4个年级组。除基础学部安排1人外,其余三个年级组分别由1名辅导员和1名教学秘书组成。“年级制”管理打破了传统教学秘书纵向管理体制,加强了横向年级的管理,通过引入年级对比,为育人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教学秘书也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年级制体制。实行年级制管理,对辅导员、教学秘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又要考虑纵向学生培养体系的架构。笔者称之为“四横四纵”管理模式。“四横”指四个年级的年级工作,“四纵”分别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研究、学生党团建设、学生组织。配合班主任制、导师制和教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育人体系。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借助于行政权力,突出一个“管”字,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由教学管理人员监督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和学生置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对立面。有效的管理应该是积极、主动的管理,要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新机制,使每一个人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下面主要就相关内容谈一点想法:

(1)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国外已经推行得比较完善。我校的学分制虽已经开展多年,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认识上不够到位、教学资源不够充足和管理制度不够配套,学分制在为个别优秀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通道的同时,也为许多自律性不强的学生不刻苦学习提供了借口。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抛弃“管理本位”的思想,冲破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要加大专业限选、任选力度,以及人文社科类任选课的选课范围,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进程”更大的空间;要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学业预警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学分制就是要为主动学习者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也要为被动学习者设置必要的约束条件。

(2)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对课程、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教学秘书等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采取先进的评价手段,定期开展教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和晋级相挂钩。大力推进考试制度改革,逐渐废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推行累加式考试及大作业等新的考试制度。

(3)实现教学质量闭环控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质量评价、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环节。继续推进院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完善信息评价与信息反馈体系,实现闭环控制;加强资源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改进措施,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4.课程体系

教学以课程为起点,课程居于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过程的统一。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创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的终归途径[3]。

结合航天学院本科教育发展目标,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院的具体情况,航天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创新。

(1)学科大类教育。航天学院根据现有的本科专业大致归为两类:信息类和航天类。根据学科大类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平台,同一学科或专业大类学生前两年或两年半主要课程打通,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2)强化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实践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学院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专业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训练课程。学院将在新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加入4学分的创新训练课程。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强大的科研平台,强化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将科研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4)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拟为学生开设音乐、艺术课程和名家专业讲座。音乐、艺术课程一方面为满足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开阔和培养形象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保持科学和艺术的平衡,从紧张的理工科学习中放松精神和情绪,从而更有利于科学创造。

(5)国防教育与航天文化。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院学生国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定期聘请在航天系统单位知名的校友、航天专家等为学生做关于国防与航天的专题讲座或报告,进而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学业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航天、投身航天的热情。

构建航天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大力协同。它涉及认识层面、操作层面和实践层面等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继续学习世界一流高校培养体系改革的先进经验,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我们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保证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1]俞松坤,席杰.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9,(8):68 -70.

[2]袁驷.改进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 -13.

[3]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Astronautics Characteristics

WANG Jun,QU Fa-yi
(School of Astronautic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With quality as the mainline and innovation as the soul,university is the main base for our country to cultiv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that fulfill the demand of modernization,we should first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improve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vigorously innovate the mod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is paper,therefore,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of Astronautics wit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discuss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astronautics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astronautics talents.

innovation;innovative talents;astronautics characteristics;cultivation system

G642

A

1001-7836(201.)10-0025-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10

201.-06-08

2009年黑龙江省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818)

王军(195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航天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曲法义(1979-),男,山东黄县人,本科生培养办公室主任,硕士,从事本科生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航天课程体系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航天梦,我的梦
逐梦航天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院掠影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