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平
(三峡大学期刊社,湖北宜昌443002)
浅谈高校学报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马建平
(三峡大学期刊社,湖北宜昌443002)
针对研究生来稿越来越多的现状,从学报回归服务教学科研的职能出发,认为学报负有培养教育人才的责任,应采取多种路径正确对待和处理硕士研究生投稿。
高校学报;学报职能;研究生投稿
各高校出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的,建立研究生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树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品牌,扩大对外招生宣传影响,在对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有所要求的同时,还对科研能力做了强制规定。如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读书期间参加一定的课题研究,在公开刊物上(有的要求是核心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必要条件,否则不准进行论文答辩。一些研究生为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加求职的砝码,也有发表论文的现实需求和冲动。[1]因此,以研究生为作者的稿件呈现井喷之势,研究生已成为高校学报一个重要的作者群体。
面对如此现象,不同的学报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基本不用。一些办学层次较高的重点高校学报和已成为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报,由于所依托的学校科研力量雄厚,承担的课题数量大且级别高,相应产出论文多,高质量的稿源丰富,选择余地大,对研究生来稿基本采取“封杀”的态度;二是严格限制。普通高校学报相对来说可用稿件不足,只有当某一期采用稿数量不够时才将目光投向已审核通过的研究生稿件。即使如此,设定的门槛也比较高,存在诸多条件限制,如必须是基金产出论文,所读学校为“211”、“985”等重点高校,指导教师为博导或教授等,所刊发的研究生稿件只是处于一种补充的地位,且比例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三是完全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刊发。某些地方高校学报自知冲击核心期刊无望,转而求其次,干脆面向研究生收取较高的版面费,将刊物办成一本厚厚的论文集,一则满足了研究生急切发表论文的需求,二则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四是在增刊上发表。一般在正刊上发表高职称作者的稿件,另外每年出版1~2期增刊,主要针对研究生及低职称作者,每个版面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创收。
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研究生来稿已成为摆在各个学报编辑部面前不容回避和忽视的现实考量。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报对待作者的态度、学术质量和学报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事关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提出合理的解决之道。
作为一支成长中的科研队伍,研究生来稿与自身身份地位及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出异于其他作者群的特点。
(一)论文总体水平一般,质量有待提高 研究生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知识容量有限,正在接受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并未确定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缺乏,科学逻辑思维和学术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2];大多数选题陈旧重复,创新性不足,内容大都泛泛而谈,实验数据仅仅是阶段性成果,结论尚不成熟;论证缺乏说服力和逻辑层次,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有的只是在重复已成常识性的结论或教科书中的定论。审稿结论普遍认为研究生来稿总体水平不高,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状况堪忧。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生年富力强,思想较少受到既定理论框框的束缚,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拓进取精神,善于捕捉新生事物和热点问题,因此,有些研究生论文也蕴含着较高的思想性和创新性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特别是一些研究生直接参与了导师的各类科研课题(有的是省部级甚至是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方向往往代表了某个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和学术前沿科研信息[3],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论文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都较高,他们是研究生队伍中的优秀群体,一般会受到编辑的重点关注。
(二)来稿数量大,一稿多投现象严重 一般学报编辑部每天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收到十几封甚至数十封电子邮件投稿,其中90%左右为在读研究生来稿。为数不少的邮件采用群发的方式,收件人栏中地址有几十个,这是明显的一稿多投,叫人望而生厌。另外常常出现,某篇拟录用的稿件经编辑加工整理后却被突然告知已经在他刊发表而要求撤稿,白白浪费了编辑部的人力和物力,为此编辑经常调整用稿计划。研究生一稿多投的原因,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外,主要是其要赶在毕业前夕发表论文好申请论文答辩,时间非常紧迫,加之学报审稿周期长,回复反馈信息迟缓,故采取漫天撒网式的投稿方式提高命中率。
(三)格式欠规范,表达不准确 科技论文一般包括题名、作者单位信息、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注释或参考文献等结构部件并且依次展开,首尾圆合。研究生初涉研究领域,缺少严格和系统的写作训练,出现各方面的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题名文字过长,表述不够简练,没有对文章内容主题进行高度浓缩提炼,甚至文不对题;作者单位信息不全,缺少二级单位和邮政编码,有的没有预留电话等联系方式,不知从何而来;摘要没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分不清是报道性摘要还是指示性摘要,出现了不应摘入的常识性知识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关键词选取较为随意且缺少组配,标引深度不够(少于3个),常常出现“理论、研究、作用、探索、方法、分析”等无效率词语,仅仅满足于形式需要,不关心关键词对于信息检索的实际意义[4];正文中图、表和文字叙述相互重复,实验数据未经筛选和数理统计分析而仅仅是简单罗列,引用的数据陈旧且不是权威部门所发布,来自网上的资料过多;将结果(客观事实)和结论(主观分析评价)混为一谈;量和单位使用错误,已经废除的单位如“亩”、“斤”、“里”等仍在习惯性使用;参考文献不规范且普遍缺项,著录要素不全,没有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将注释和参考文献相混淆等。如果仅仅是纯格式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编辑的编校加工进行处理,但如果是实质性内容的缺失,编辑就无能为力了,只能通过与作者的多次联系进行核实订正或干脆弃之不用。
(四)缺少著作权法观念,存在学术失范行为
除了上文提及的一稿多投现象外,研究生在学术道德方面还涉及有署名权和引用问题。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在第四十六条第(三)款中将“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行为视为滥用署名权的侵权行为,须负相应的民事责任。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条中规定“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可见,署名权是一种公民权利,非实质性参与创作不能成为作者。有的研究生为了引起编辑对稿件的重视,借助导师的学术影响,在未告知导师的情况下将其列为第一作者,再在稿件通过录用退回修改的过程中将自己和导师的署名顺序调换过来,或为照顾人情关系,随意增删作者,相互署名等,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违反知识产权法的行为,不能认为是一件小事情。对于引用行为,《著作权法》对合理引用和侵权引用作了界定,明确规定合理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且要指明引文出处和作者姓名,否则就构成侵权。部分研究生作者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没有标引相应文献,以至于读者分不清是他人的成果还是作者本人的创新点,这样容易让读者误读,也有剽窃之嫌,严重者可能引起著作权纠纷。因此,文章写作规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格式问题,而且是一个法律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觉。
(一)明确学报职能和定位,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如何正确对待与处理硕士研究生稿件,首先要明确学报的定位和功能,因为它决定着学报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办刊风格,也直接关系到学报对研究生来稿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即用还是不用,用多还是用少以及如何使用的问题。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有“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第二条),“高校学报必须……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第三条),“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第六条),清楚地表明学报具有展示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以及服务人才培养的三大职能作用,将研究生群体排斥在外是学报职能缺位的体现。在当今的期刊评价标准体系下,大家都以核心期刊作为办刊目标,追捧被引频次、转摘率及影响因子等指标,实则是学报功能的错位和异化。学报具有自身特殊的职能和使命,应将其与专业科技期刊区别开来,要改变简单划一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从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长远利益考虑,将服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任务作为学报重要考核指标,把培养科技人才作为学报的一项长期任务,把发现学术新人作为编辑的一项重要使命,回归学报的职能本位,如此才能正本清源,使学报走向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轨道而不至迷失方向。
(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针对研究生来稿学术水平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编辑人员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程序和措施,坚持为作者服务的总原则,认真履行职责。
对研究生来稿中,学术价值较高,格式规范,形式完备,行文流畅的论文大胆采用。编辑往往在审稿时对非质量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5],所谓非质量信息是指作者的身份学历、所在单位以及稿件是否得到基金项目资助等信息,对名学者、名教授等青睐有加,对一般作者则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是完全错误的唯心用稿观。在稿件的取舍上,只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稿件本身的质量,因此,要排除任何学术质量标准以外的干扰因素,只要稿件符合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独创性、稳定性和艺术性要求,学报就应优先录用发表。
对内容具有创新火花,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只是文章形式略欠规范,需要退修和编辑进行编校加工的稿件审慎处理。这类稿件具有较高的理论或实用价值,总体上基本符合发表的要求,主要问题是行文格式和表达形式不合规范和标准,需要退给作者修改完善。稿件退修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最能体现编辑的能力水平和工作艺术。编辑要把专家审核意见和自己的审读看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或修改或调整的具体退修意见,必要时可以将《投稿指南》、《参考文献著录规范》等资料发给作者参考以提高退修效率;在退修的过程中编辑要付出百倍的细心和耐心,坚持标准,严格要求,满腔热情地扶持和帮助学术新人,让他们养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追求完美、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让稿件退修的过程变成培养教育人才的途径。
(三)传播编辑规范和写作知识,积极主动开展对研究生的写作指导 学报及编辑部是高校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加以有效利用。在对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中,导师和编辑人员各有所长,导师在传授科学理论知识,指导科研方法和科学思维训练等方面有绝对优势,而编辑人员熟知有关国家编辑出版法律法规,对学术论文的表达规范和写作格式,以及编辑加工技巧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只要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形成教育的合力,使研究生得到全面系统的科学素养熏陶,健康发展。编辑人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教学科研第一线,以传播科技写作知识和编辑标准规范为抓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力求取得实效。
(四)加大支持力度,开辟研究生专栏 学报应辟有研究生专栏专门刊载优秀研究生论文,给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通过建立导师推荐、专家审核、编辑审读加工的评审录用联合机制,切实把好质量关,发挥学报对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辅助作用,强化学报的育人功能。可以预料得到,这些论文作者将来一定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生力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比许多学报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的影响因子有价值得多,也有实际意义得多。
[1]邓秀林.高校学报应正确对待研究生稿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李丽,匡云,张凤莲.高校学报编辑对研究生作者的指导及其意见[J].编辑学报,2006,(4).
[3]李晶.高校学报应重视培养研究生作者群[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4]马建平,李伏秀.浅析文献叙词与关键词的标引方法[J].情报探索,2010,(11).
[5]金伟.编辑初审时对稿件非质量信息的歧视现象[J].编辑学报,2008,(6).
G237.5
A
1003-8078(2011)04-0147-03
2011-04-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48
马建平(1965-),男,湖北赤壁人,三峡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责任编辑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