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林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李育林
(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是学生在初步掌握电视摄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学习摄像知识、掌握摄像技能的核心课程。本文结合所在学院实验教学的实际,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演示、任务驱动、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
电视摄像;任务驱动;技术与艺术
电视摄像是利用电视摄像机摄取电视镜头,在电视节目制作的链条中处于第一个环节,镜头拍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最终的成败。实拍过程中,需要用摄像理论作指导,掌握电视拍摄技法,运用景物构成元素,才能拍摄出具有创意、美感的电视画面。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电视摄像工作人员,既要掌握摄像技术,又要掌握摄像艺术。在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的实验教学中,通常是按照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来开展教学的。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课的开课实际,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演示、任务驱动、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电视摄像理论是指导学生拍摄的基础,学生在实际拍摄之前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专业知识,我们在大一的上学期就开设了摄影技术与艺术的理论与实验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静态画面的拍摄;在大一的下学期接着开设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的理论与实验课程,从课程体系上考虑,这是对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因为摄像与摄影在很多技术指标上是相通的,专业术语也有很多是相同的,只不过摄影拍摄的是静态画面,摄像拍摄的是动态画面。摄像课程是继摄影课程之后开设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摄影课程来讲授摄像相关知识,讲摄像与摄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电视摄像理论上来。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电视摄像,然后去指导电视摄像的实践。在每一次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指导老师还要在实验开始之前,给学生讲授实验原理、内容、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再去认真做实验。始终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分阶段完成实验任务。学生的实验操作,其实是对平时所学理论知识的验证,摄像水平的提高,就是要做到“三多”(即多看、多写、多实践)。
电视摄像实验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电视拍摄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经历,对讲授的实验内容均要非常熟悉。学生每做一个实验之前,老师都要给做示范动作。由于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做实验时所用的设备是SONY DSR-PD190P摄录一体机,体积较小,不便于在实物演示时讲清楚。因此借助了多媒体设备来讲解。具体做法是另外架设一台摄像机,将镜头对准老师操作的部位,以视频信号的形式直接送到液晶投影仪,投影到大尺寸的玻珠银幕上展现。如在讲解菜单按键中各功能的调整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调整对象放大到可以看清为止。但是,摄像机的基本操作实验,不能仅仅靠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还要靠老师手把手的示范教学。老师不仅要对全班同学进行摄像机的操作做示范,还要为全体实验小组组长(通常一个班分7个小组)做相同的示范,目的是让小组组长了解更详细、操作更规范、掌握更牢靠。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每一小组组长就自然地充当了本组的实验“老师”,由学生组长协助老师来指导学生实验。实验指导“老师”多了,实验效果明显提高。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仍在组织实验教学,只是此时的老师更多的是接受学生的提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老师的教学是手段,学生的学习才是目的。基于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是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老师为学生安排每一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指出完成任务的正确路径和基本方法,以及规定所要达到的最终要求。学生就会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与同组同学展开讨论,有时是激烈的争论,目的就是寻找最佳路径和有效方法。由于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显著。例如“固定画面拍摄”的实验,要求学生拍摄景别清楚、光线合理、影调丰富、构图美观的一组镜头。看似很简单的镜头拍摄实验,其实真的拍起来并不简单。因为学生在平时实拍训练时,都很喜欢拍一些推、拉、摇、移、跟等运动镜头,真的要他们用心拍规定的固定镜头时,就不知所措了。当然,学生感到有困难很正常,因为知识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每一个知识点积累的背后,都要有很多相关的知识来支撑。分解“固定画面拍摄”的要求,可清楚看出每一个要求的背后,需要运用到很多相关知识与技术。比如景别清楚,就是要求用一个一个固定的镜头来表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光线合理,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光线的来源,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光线的不同强度。具体拍摄时更要考虑光线的色温;影调丰富,首先要把握好影片的基调,然后以影片基调来调整后续画面的黑、白平衡,还原出导演想要的景物色彩,以短焦镜头去表现较大的景深,使景物的近浓远淡得到充分的表现;构图美观,这里要分按照中国传统方式构图与西方现代方式构图,也即是说用封闭式的构图与开放式的构图。构图方式不同,构图中的均衡、对称、对比、色彩、线条的安排就要重新考虑。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电视节目中的大部分镜头是固定镜头(占全部镜头的60%~80%),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摄像师就必须首先把固定镜头拍好。
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同学、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讨论交流的作用,由4~6个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或实验小组),每一次的学习任务是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实验项目的安排上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具体拍摄实验中,先做固定画面的拍摄实验,再做运动画面的拍摄实验,最后做综合性的画面拍摄实验。学生达到一定的拍摄技能之后,安排学生拍摄一个校园风光(或其他题材)短片。每次拍摄实验完成后,都要求学生将本次拍摄实验内容记录在磁带上,在录制时要求学生不能盲目录制,要在反复操练多次后才能正式录制,拍摄的顺序,在事先安排好,学生在一起讨论交流拍摄步骤、拍摄内容及拍摄时间,大家出谋划策,为的是经营好镜头。每次上交的拍摄作业,都凝聚了全组同学的智慧与汗水,表现了拍摄过程中的镜头编辑思想,以及长镜头的内部蒙太奇思考。每次实验课上,都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全班同学在一起讨论交流,通过液晶投影仪观看每小组的拍摄内容。在播放过程中,本组同学为全班同学作镜头拍摄的讲解,播放完之后,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评论。先由本组同学“自评”,然后由其他组同学“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自评”就是自己能看到拍摄的亮点,也能找出拍摄的不足;“互评”是组与组之间交叉评论,对于拍摄得好的镜头,相互之间能够借鉴拍摄经验。对于拍摄有瑕疵的镜头,相互之间能够找出问题的原因,下次拍摄时不再出现相同的问题;“点评”是老师对学生拍摄的作品(镜头)的总结性评价,多给予鼓励,少提出批评。特别是对于拍摄当中有问题的画面,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哪些措施或办法来解决问题。小组拍摄的画面,本身就是鲜活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使学生感受很深,收获很大。这样的交流讨论,其实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的过程。
G642
A
1003-8078(2011)04-0137-02
2011-05-04
10.3969/j.issn.1003-8078.2011.04.44
李育林(1961-),男,湖北蕲春人,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袁小鹏